主要從詩的發展
建安詩歌、樂府對詩經以來的傳承和發展
詩經對以後詩歌的影響
資料1
漢樂府民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詩經的繼承和發揚。
從思想內容上看,都反映了現實生活——勞動人民受壓迫和剝削的悲慘遭遇,男女之間的愛情與婚姻,對上層統治者荒淫無恥的諷刺、揭露和批判,勞動人民對戰爭和徭役的不滿。
從藝術特色上看,都具有壹定的現實性和獨特的敘事性。漢樂府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在藝術上都使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特質上,詩經的音樂性、散文性、韻律的自然性以及藝術手法的原始性在漢樂府中都得到了再現,
從表達形式上看,都具有靈活多變的特色。詩經雖以四言為主,仍然根據需要穿插二言、三言、五言等;而漢樂府更是突破了四言格式,長短不拘,以雜言為主,並逐步發展為五言,比四言更具有美感、內容更豐富。
詩經中的愛情詩表現的是男女主人公大膽而自然的愛慕之情,沒有什麽禮教的約束,而漢樂府則因為漢代男尊女卑觀念的確立表現出對女性的道德束縛;詩經中的愛情更浪漫美好,而漢樂府的愛情則是不如人意的現實。
總之,漢樂府繼承和發揚了詩經反映社會生活的優良傳統、現實主義精神、抒發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倫理情感等內容,同時也突破了詩經民歌言誌抒情的傳統而走向社會批判的道路,人本思想尤其是家庭關系內容顯著增強,而且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征。
-----------------------------------
資料2
/qk/87520X/199202/12205198.html
------------------------------------
資料3
二、古代詩歌的發展歷史
1.中國古典詩歌最早起源於民歌,勞動創造了詩歌。《詩經》是我國的第壹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也被稱為“詩三百”。《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其中“風”為民歌,是其中的精華部分。《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有人將“風、雅、頌、賦、比、興”歸納為《詩經》六義。《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
2.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文人詩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礎上創制的詩體,這就是屈原和楚辭。因楚辭的代表作是《離騷》,故楚辭也被稱為騷體詩。楚辭的特點:句子長短不壹,形式靈活,多用“兮”字。“騷”還常與《詩經》中的“風”並稱為“風騷”,常用來代稱文學作品,或代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傳統。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壹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的先河。《離騷》是其代表作。《離騷》是現存我國古代最長的壹首政治抒情詩,也是壹首浪漫主義的傑作。其作品還有《九歌》(九為虛數,***十壹篇)《天問》《九章》(九為實指)等。
3.代表兩漢詩歌的最高成就為樂府詩。樂府,最先是指漢朝的音樂機關,主要任務是搜集歌辭,訓練樂工。魏晉六朝將樂府所唱的詩叫“樂府”,於是樂府由官府名稱演變成壹種帶音樂性詩體的名稱。漢樂府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敘事性。代表作《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現存古代最早最長的壹首敘事詩,是漢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它與北朝的民歌《木蘭辭》並稱為“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木蘭辭》選自宋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
4.魏晉時期,文人五言詩開始興盛。其代表是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詩人及晉朝的陶淵明。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被詩論家稱為“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的代表,標誌著五言詩由產生發展到最終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態度、形象的語言、比興手法形成獨特的含蓄的風格,對後世的抒情詩有直接的影響。
/hg1998xue/blog/item/20f8f809657dfc9f0b7b82e5.html
------------------------------------
資料4
漢樂府民歌的地位和影響
我國詩歌創作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歷來有詩國的美譽。早在西周至春秋,就有《詩經》的結集。戰國期間盡管中原爭戰,文士熱衷於縱橫之術或理論思辨,詩歌呈寥落之狀,但南方楚國卻出現了光照千秋的偉大詩人屈原,從此在詩歌發展史上掀開了詩人創作的嶄新的壹頁,又足以使這壹時期詩壇熠熠生輝。但是經秦到漢的四百年間,由於在文學上是辭賦的時代,詩歌創作很不景氣,直至東漢後期之前,幾乎沒有值得稱道的詩人詩作,寂寞的詩壇大抵呈壹片荒蕪。然而恰在此時,從漢武帝“采詩夜誦”到東漢壹代“舉謠言”,遂使大量優秀的民間詩歌以樂府的形式得以保存,於是不僅適時填補了漢代詩壇的相對空白,而且“簡直是使荒漠變成了花園”(余冠英《樂府詩選·前言》)。從這種意義上講,正是漢樂府民歌使中國詩歌從《詩經》開始的現實主義精神,發展成為延續未斷的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創作活力的傳統,其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自明的。
漢樂府民歌對後世詩歌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當然首先表現在“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傳統繼承上。正是在漢樂府民歌的滋養下,直面人生的漢代詩人創作才逐漸活躍起來,從開始時的模擬到創新,為建安詩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詩家所推崇的“建安風骨”、“魏晉風力”,又是初唐陳子昂詩歌革新運動的壹面旗幟。到盛唐,偉大詩人杜甫“即事名篇”所作的“三吏”、“三別”等不朽詩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標舉的“新樂府”運動,到晚唐,皮日休“正樂府”,整個唐代,漢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都在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中起指導作用。甚至晚清著名詩人黃遵憲在舊民主主義的革命時代,仍自覺地取“樂府之神理”。至於漢樂府民歌所開創的五言詩體,壹直作為中國古典詩體的主流,以及漢樂府民歌在敘事技巧、語言藝術等方面對後世起到的顯著作用,都已有目***睹,毋庸贅言了。
------------------------------------
資料5
/view/14474.htm
------------------------------------
資料6
《詩經》民歌與“漢樂府”民歌的寫實性之比較
這個要去找學報
資料7
/question/74510786.html
詩詞的發展史
總體來說,
這個題目還是很好寫的資料也多
個人認為1500字真的太少了
要完成好肯定要更多的字才能表述清楚
如果實在不會寫就多找找資料吧
上面的可以用
也可以去圖書館找
找詩歌發展史內的書
反正妳只論詩到漢和魏晉
用心就簡單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