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月餅,賞月。吃團圓飯!
“豎”中秋 《禮記》是記周代祭禮的書,中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陽,秋天祭月亮。因為“秋”字從“禾”及“火”,寓“莊稼成熟”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謝月亮了。流傳至民間,就有賞花燈、制餅果、宰雞鵝、吃團圓飯、拜月、祭月、賞月等賀中秋的文化習俗。 往昔廣州人也不例外,且自有地方特色——“豎”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豎旗桿於樓臺上,掛點上燈籠,擺開茶果餅餌,壹家人聚吃行樂,叫“豎中秋”。掛燈籠有“添丁”之意,小孩結伴提著各式燈籠到處巡玩。 吮田螺:相傳張古老精於編織草鞋,贈送給無鞋穿的窮人。某財主得知,認為是生財之道,要張古老給他的家丁傳授織鞋技藝,張不允,被打至吐血。張臨死前恐藝失傳,乃於八月十五夜叫窮鄰居過來,在月下授編鞋藝,教至剛織好鞋底便身亡了(所以草鞋有底無面,前後安耳,用繩穿成)。張古老生前喜食田螺,故廣州及珠三角壹帶的人們每年中秋節以螺拜祭張古老,拜後大家壹同吮食田螺,說吮螺會使眼睛更明亮。 征對聯:中秋征聯不知始於何時。老廣州多知道,1933年譚傑南、陳伯綺將位於第十甫的關姓大宅改建經營飲食,店號“陶陶居”。後為宣傳其制作中秋月餅之精,舉辦月餅征聯,請名士黃慈博閱評等第。評出第壹名為聞谷音,其聯雲:“明月不愁珠饋夜,中天高望練橫秋。”此活動壹直傳下來。(註:黃慈博,即黃佛頤,編著《廣州城坊誌》。) (劉文瀾 ) 盼“月破”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多數人都盼中秋月圓的時候,在我國有些地方卻是盼望“月破”。居住在甘肅、青海壹帶的土族,就有“打月亮”的習俗:中秋之夜,家家院子裏放壹盆清水,當圓月的倒影出現在盆中時,人們便不停地用小石子擊打,直把那輪圓月打得“體無完膚”。在魯西北的臨清壹帶,過去也有“鉸月亮”的習俗:中秋節這天,家家都剪壹個又大又圓的月亮貼在窗上,圓月中有傳說中的嫦娥或石榴、蓮花、牡丹、蝴蝶等。按當地風俗,這圓月必須在當天撕破,這樣可以驅除邪氣,帶來好運。這風俗來源於壹個傳說故事: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其妻為窮神。封後又對她不放心,擔心她坑害窮人,便令她“見破即回”。因此,人們撕破月亮,是為了讓窮神望而卻步,讓生活富裕美好。 盼月圓也好,盼“月破”也好,都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目標是壹致的。這種民俗的差異,正好反映了我國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
2.中秋節賞花燈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壹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賞花燈,多數集中在江南水鄉南方壹帶,寓意將祝福帶去。花燈也是多種多樣,如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美輪美奐、精致小巧令人贊嘆。
全國各地中秋節賞花燈活動: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壹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遊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壹帶,除了以紙竹紮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紮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壹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誌》卷五記:江西“中秋夜,壹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壹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3.中秋節賞花燈中秋節為什麽要做燈籠
營造喜慶的氛圍
中秋節是壹個非常喜慶的節日,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壹起賞月、拜月、吃月餅。同時,人們會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做好各種各樣的燈籠,到了中秋節前兩天,大家都會掛起各種各樣的紅燈籠,營造壹種非常喜慶的氛圍,以慶祝中秋佳節的來臨。
傳統文化的傳承
中秋節做燈籠是壹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燈籠,又稱燈彩,是壹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除了中秋節要做燈籠,掛燈籠,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也會掛燈籠。
象征著團圓的意義
中秋節是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晚上的月亮非常圓。在古代,燈籠其主要作用是照明,也是幸福團圓的象征。壹支民謠說出了它的喜慶色彩和功能:“正月十五鬧花燈,五月端午掛紅燈,六月無風放天燈,七月十五蓮花燈,八月十五玉兔燈,九九重陽孔明燈。”
4.中秋節賞花燈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壹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
中秋玩花燈,賞花燈,多數集中在江南水鄉南方壹帶,寓意將祝福帶去。花燈也是多種多樣,如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美輪美奐、精致小巧令人贊嘆。
全國各地中秋節賞花燈活動: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壹景。
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
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遊嬉玩賞。在廣西南寧壹帶,除了以紙竹紮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
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
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
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布置燈會,紮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彩,還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壹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誌》卷五記:江西“中秋夜,壹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壹圓塔形,有多孔。
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
5.形容“花燈”的詩句有哪些1. 曲屏深幌解香羅,花燈微透。《滴滴金·尊前壹把橫波溜》
2. 弦管千家沸此宵,花燈十裏正迢迢。《元夜有感》
3. 卿月花燈徹夜明,吟肩隨處倚傾城。《邀祝秀才(二首)》
4. 剩綺余芬還有韻,夜闌頻點照花燈。《落花(六首)》
5. 月下對花燈下字,年來漸覺老上關。《眠昏》
6. 插花呼酒少年場,爛賞花燈十裏香。《燈夕》
7. 起吹松葉燼,自點臼花燈。楊萬裏
8. 風流百巧花燈手,猶是夫差國裏人。《姑蘇元夕》
9. 雨粘初蘚壁,風謝欲花燈。《清夜》
10. 高眠茅屋人亦老,相對梅花燈欲昏。《除夜》
11. 故宮盆景嵌珠寶,元夜花燈下隴畦。《刨凍菜》
12. 春風九市花燈。尚憶東樓行樂,談笑故人情。
13. 桂魄澄輝,禁城內、萬盞花燈羅列。《念奴嬌·桂魄澄輝》
14. 訝鼓通宵,花燈竟起,五夜齊開。《失調名》
15. 萬朵花燈夜宴,壹葉扁舟海島,寂寂五更風。《水調歌頭·仙掌下馳道》
16. 七人四百九十歲,吳家堂上看花燈。袁凱
6.描寫花燈的詩詞這樣的詩詞有很多。略舉壹二吧。
1、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B音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儂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崔液《上元夜》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4、張祜 《正月十五夜燈 》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壹進天上著詞聲。
7.有關中秋節的七絕詩句中秋月
(唐)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
(唐)薛瑩
三十六旬盈復缺,百年堪喜又堪傷。
勸君莫惜登樓望,雲放嬋娟不久長。
中秋對月
(唐)曹松
無雲世界秋三五,***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壹人家。
舟次中秋
(明)張煌言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
月明圓嶠人千裏,風急輕帆燕壹行。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不見月
(唐)羅隱
風簾淅淅漏燈痕,壹半秋光此夕分。
天為素娥孀怨苦,並教西北起浮雲。
中秋登樓望月
(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中秋夜不見月
(唐)羅隱
陰雲薄暮上空虛,此夕清光已破除。
只恐異時開霽後,玉輪依舊養蟾蜍。
中秋寄南海梁侍禦
(唐)李群玉
海靜天高景氣殊,鯨睛失彩蚌潛珠。
不知今夜越臺上,望見瀛洲方丈無。
中秋夜君山臺望月
(唐)李涉
大堤花裏錦江前,詩酒同遊四十年。
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見當天。
中秋夜戲酬顧道流
(唐)孫蜀
不那此身偏愛月,等閑看月即更深。
仙翁每被嫦娥使,壹度逢圓壹度吟。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