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與寂寞是變幻莫測的。它既可以發散於無形、油然而生,如暮色來臨,從八面包抄而來,彌漫於天地之間,徘徊於內心深處,將壹個恰巧需要孤獨寂寞撫抱的妳完全環在其中。也可以只是聚斂成壹個點,象壹只鼓槌,輕輕敲打妳的心頭,讓妳感到緊迫、奮起直追。有時候,它又如黃昏時分的落日,漸漸地在妳的凝視和嘆惋之中落下,無法追趕,讓妳感嘆人生的短暫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孤獨與寂寞,有時是抽象的,甚至於無法捉摸它的形狀,可有時候又像是具體直觀的,他好像就在妳的眼前,擋住妳通往光明的大道,讓妳想方設法的克服它、戰勝它。孤獨與寂寞的感覺,不同於失望,更不同於絕望,是壹種溫暖的疼痛。人們是需要它來溫暖和激勵,並感受疼痛的。就想如夜的孩子需要黑夜母親的溫暖呵護下睡去,漸漸茁壯成長。
我們初生時,孤獨寂寞寄形於母親的子宮,因與母親分離而孤獨,那時候我們以哭聲拒絕孤獨,抗拒寂寞;相伴而來的卻是壹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面前,我們漸漸忘記了孤獨,戰勝了寂寞,並愛上這個全新的世界,象所有新生事物壹樣,迅速地在孤獨中成長、在寂寞中壯大。孤獨與寂寞,增長了我們求知的欲望,增強了我們必勝的信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陌生的世界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因此,在短短的`幾年之中,我們學會了說話、行走、與陌生世界交流的方式和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並盡最大的可能去把握周圍的世界。這不僅跨越空間和時間的維度,甚至於飛躍物質到精神的變遷。
當壹個人,頂著狂風飛雪,閃電暴雨,在逆境中跋涉,在孤獨中顛簸,在寂寞中奮鬥。壹寸壹寸吃力地行走的時候,不算是孤獨和寂寞,因為有壹個目標和方向,那裏面,有我們期待的事物,有我們美好的憧憬。孤獨與寂寞,常源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熟悉,以及對熟知的人性的悲觀、失望,乃至絕望。惡言、惡語、惡事,從小惡到大惡,現實的人性之惡,太多,無法盡數,誰人人前不說人,誰人人後無人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存有壹些缺點和不足的本性,這都讓我們心存恐懼、失望和悲哀;不必對別人指責,也不必自我悲哀,我們自己心裏就常放著那麽壹個準繩。這時候的孤獨,則寄形於看不見的人性。
無論是多麽高大的,還是多麽矮小的,黑的,還是白的,衣著光鮮的,還是衣衫襤褸的,在人性的準繩面前這些都將被略去。於是,我們學會,看人的時候不再看這些表相,而要透視內心深處,看他的本質;也要明白自己要去的方向和尋找誌同道合的友伴;我們應該知道哪些人應該避而遠之,哪些人應該步而趨之。於是我們時時照見內心,將壹些陰暗的角落時常擺在道德、公平和正義面前來評論,以及放在大愛的陽光下來“晾曬”。
在現實和文字中我們看透世情冷漠的壹面,並將臉上的笑容,換成嚴肅和重重心事;或內心平淡、或內心焦慮、或內心澎湃、或內心冰冷;我們時刻告誡自己,在這世界上哪怕有再多的孤獨和寂寞,我們都要昂首挺胸,握緊自己的拳頭,大聲吶喊“這世界上我就是最棒的”,任何人和事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和通往成功的路途。於是,在前進中我們埋頭苦幹,我們不願意說出內心的失望、怯懦、壓抑、苦悶,我們有必要和別人之間保持壹定的距離,這時候我們需要孤獨與寂寞。此刻孤獨與寂寞寄形於壹個人獨自的空間,我們總是在孤獨與寂寞中掙紮。
孤獨與寂寞在不同的階段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有壹點,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孤獨寂寞,可又無法與之完全悖離。孤獨與寂寞,它在適當的時候會不期而來,也在適當的時候會悄然遠去。而孤獨寂寞的到來和離去之間,常有壹種新的力量,新的希望和新的理想伴隨而來,並進駐心中,此時,孤獨與寂寞又何嘗不是信使?
“不經壹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我適應了在孤獨與寂寞中掙紮,我喜歡在孤獨與寂寞中沈思,我渴望在孤獨與寂寞中冥想。更多的時候,我只是把它當成任性的孩子,任它自由來去,每壹次見到它的時候,它的模樣都有了嶄新的變化,我欣喜地看到,原來孤獨也能讓我們成長,寂寞也能讓我們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