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據說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皇帝和將軍的“掃墓”儀式,後來人們紛紛效仿,在這壹天祭祖掃墓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本來寒食節和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在唐代,掃墓的日子被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期是冬季至日後105天,清明節前後。因為兩個日期相近,清明節和寒食合並為壹天。

據漢代《顏延年傳》記載,顏家人將於清明“歸東海墳址”,盡管他遠在北京千裏之外。就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血緣意識的發展和加強而言,晏延年的行為是合理的。因此,古代未納入規範的墓祭,也納入五禮:“應準壹士之家入墓,納入五禮,永遠是壹個套路。”有了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興盛。

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為習俗。唐代以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就成了壹種持續的節令傳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詩中寫道:“鳥鳴昏樹,誰哭?風吹曠野紙錢,古墓春草滿。李唐的花映著白楊樹,白楊樹充滿了生死離別的地方。

神秘的大漠和沈重的春日哭而不聞,沙沙的雨聲讓人回家。宋代詩人高句麗曾在《清明》壹詩中寫道:“南北丘多墓田,清明各不同。紙灰飛成白蝴蝶,淚染成紅杜鵑花。夕陽西下,狐貍睡在墳前,黑夜回到孩子們對著燈光笑。只要妳還活著,就盡情享受妳的美酒,盡情陶醉吧,在妳死後的墳墓裏,壹滴酒也嘗不出來。”即使在當今社會,清明節前後,人們仍有上墳祭祖的習俗:拔除雜草,擺放供品,在墳前焚香祈福,焚燒紙錢金元寶,或者幹脆獻上壹束鮮花,表達對祖先的緬懷。

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諺語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明眸”和“清明不穿柳,死後翻黃狗”的說法,可見清明折柳是舊社會非常普遍的習俗。

據說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它不僅是壹種時尚的裝飾,也有祈求辟邪的效果。也可能與過去寒食節用柳枝討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柳枝是對樹木的壹種損害,不應該提倡。清明節插柳種樹的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嘗遍百草的神農。另壹方面,據說介子推死時所持的柳樹後來復活了。晉文公給它取名為清明柳,並把它折成壹個圓圈戴在頭上。這種習俗後來被介紹給了人們。雖然典故來源不同,但這些習俗還是離不開人們春回大地的喜悅。

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外,清明節還有大量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喜愛的娛樂習慣,如牽鉤、放風箏、蕩秋千、射柳、蹴鞠等,這些都曾風靡壹時,如今已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