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關鍵詞:無題詩感傷情感
壹、李商隱的生平與詩歌風格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子,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初學古文,受牛黨令狐楚賞識,入其幕府,並從學駢文。開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進士。次年入屬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王愛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黨排擠,輾轉於各藩鎮幕府,終身不得誌。李商隱的壹生是無奈的,翻開記載他生平事跡的史料,他壹生坎坷的仕途可以看到他創作的靈魂實在的緣由和題材,從書生到進士到朋黨之爭到排擠被貶最後客死他鄉,李商隱就這樣身不由己的被卷入了歷史的洪流而不能自拔,及至壹人獨處,不堪回首往昔,寫詩便成了他無奈的傾訴和悲哀的寫照。
李商隱是歷來運用比、興手法相當突出的詩人之壹。他的創作個性也是比較復雜的,他的詩歌風格的深微也正是源於他的復雜的創作個性。他善於汲取前代詩人之長,經過反復醞釀,從而逐步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他繼承了杜甫的"轉益多師"的文藝主張,極力反對"偏巧",提倡"兼材",但他的所謂"兼材"並不等於大雜燴,而是有他的匠心獨運的。他認為作家應該是"行道不系今古,直揮筆為文",反對"文必有師法"的(《獻京兆河東公啟》)那壹套囿於儒家"道流"的舊說。他認為反映真感情的文章,必然是"詠嘆以通性靈"的作品。作家的客觀環境不同,"性靈"不同,所以在作品中的反映,也就"陰陽參舒,其途不壹;安樂哀思,其源數千"。"不壹"和"數千",都說明李商隱他看到了真正具有創作個性的詩文,都是能抒發作者的獨特"性靈"的,同時也應該是汲取眾長的"兼材",而不應陷於"偏巧"。李商隱詩歌創作實踐,證明確實如此。他的古體詩主要學習李賀,但有時也取法左思、高適、岑參和韓愈。他的七律主要學習杜甫,但偶然也汲取劉禹錫的雄渾、倜儻的長處。他的七絕詩汲取了李白的飄逸,王昌齡的深潤,甚至還借鑒了"大歷十才子"中的部分詩人從平易中見精微的某些可取之處。
二、李商隱無題詩的風格
李商隱以寫詩出名,李商隱的詩以《無題》出名。
無題詩是指他所創作的部分以"無題"命名和以詩歌開頭兩個字為題目的詩。這些詩作,不僅內涵豐富,耐人咀嚼,其審美價值更是異彩紛呈,淒美絕倫。
李商隱的詩現存約600首,其中政治詩感慨諷喻,頗有深度和廣度。直接觸及時政的詩很多,尤其是《行次西郊作壹百韻》,從農村殘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唐朝200年的統治盛衰,風格接近杜詩,其詠史詩托古諷今,成就很大。他的抒情詩感情深摯細膩,感傷氣息很濃。無題詩是他的獨創,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情思婉轉沈摯,辭藻典雅精麗。如"昨夜星辰昨夜風"、"相見時難別亦難"二首,還有壹些詩寄興難明。此外,有少數艷情篇什,輕薄浮艷。這些詩並非作於壹時壹地,亦無統壹思想貫穿。多屬於詩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緒復雜無法明言的情況,因而統名為"無題"。由於它們比較隱晦曲折,千百年來解說紛紜。有人認為應屬於寓言,有人認為都是賦本事的。此詩是追詩之題,應是詩的內涵的指向,提煉或概括,好比是詩的眼,無題的詩,其內容呈扇形或趨於輻射,看似模棱兩可,朦朧含混,卻是蘊有某些暗示或思考於其中的。他的《無題》,壹***大約有二十首之多,在他的整個創作中占的比例並不大。可是它們對後世的影響卻超過了他的其它詩作,李商隱的無題,以七律為主要形式。這類主題,以抒情的深細婉曲、意境的含蓄朦朧為主要特色。
感傷情調是中國文學作品情感抒發的壹大傳統,自宋玉《九辨》以來,歷來不絕。李所處的晚唐時代,社會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國家的動蕩,使得人們對於外界的關註,內轉到對個體心靈的審視和體味。因此,社會現實造成了義山憂郁哀婉的感傷之情,將兩情情境作為審美視角,或憂嘆離懷之意,或哀婉異地之思,或纏綿兩情之悅,往往於無望中帶有執著。於迷惘中凝結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執。詩人心靈細膩,多愁善感。其以《無題》為代表的愛情詩,多傳達的是壹種沒有確定感和目標感,撲朔迷離的特殊愛情生活的感受。在這其中,詩人或融入人生體驗,或註入自身幻想,或虛無,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無題》),將感傷的情緒傾於朦朧瑰麗詩境,融入多方感觸於沈博絕麗之中,形成淒艷之美。
較之宋後詩人愈來愈多的追求詩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詩人李義山則更喜歡、也更擅長於用獨到的目光去審度人情、世情、時情,抒寫自身的感懷情緒,展示出詩人獨特的個性魅力。李商隱《無題》詩多以相思為題材,描寫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向往與追求,渺落失望而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表現出了各種復雜思想情緒。單就壹些具體的詩篇來說,《無題二首》"鳳尾香羅薄幾重,重幃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時的期待、自傷的心情。而七絕《無題》(自道縈回)則蘊涵著徒有姿顏,世無賞音的哀怨與感慨。凡此種種,李商隱的無題詩,多抒發愛情的不幸,表現愛情生活中的離別與阻礙、期待與失望、執著與纏綿、苦悶與悲憤,處處宣泄的是感傷的主導情感。
李商隱的愛情不太清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白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詩本意的朦朧,我想這並不是愛情的失意或是受挫,從他的現實生活理解為仕途的失意和生活困頓的無奈的表白也不足為過。
三、無題詩深層的含義
對於壹個詩人來說,引發壹首詩的心境僅僅像壹道閃電,是為了抗拒沈長無聊的生活而向死亡的自毀性墮落。在這光芒四射的壹瞬間,在向無垠的深淵下落時所造成的失重中,詩人的感慨穿透了日常的語言世界,進入了生命深處的永恒湧動中。在這不可遏止的波濤中,天才詩人的歌唱和呼喚就成了詩歌。而這樣的詩壹旦完成就擺脫了詩人,脫離了寫詩時的心境。象壹個黑洞,孤立、燃燒而自足。
清代詩人王士禎說過:"獺祭曾驚博奧殫,壹篇《錦瑟》難人解"。(《漁陽集》)這固然著重說明李商隱《錦瑟》詩的寓意深微,但也不妨認為兼指李不少詩篇也都相當難解。
李商隱的詩,特別是他的壹些"無題"詩,在意境上的確表現為撲朔迷離的想象和綿邈沈沈的寄托。有些作品的確難以索解,有些作品也往往要經過壹定的思考,才能理清脈絡,而不同於那些含義顯豁,壹目了然的詩作。這些特點之所以形成,有的固然是因為作者運用的象征、比擬手法偏於晦澀,但有的卻也因為詩作的含蓄深沈而有待於讀者順理成章的探討和細心的咀嚼。
誰又能說李商隱的壹生不是壹次心靈無題的茫然不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壹生孤苦起落的際遇與他心靈***鳴相通?李商隱便是這樣寂寞無奈的走完了壹生,伴隨著《無題》的渴求和愁腸的訴衷,命運也就和《無題》打上了情結。
壹千年前的李商隱的無題情感已經不能伴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聲音猶在,而無言的文字卻載著他的心靈從浩浩蕩蕩的歷史穿透而來。壹首首無題詩,是他壹生命運的濃縮,"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他壹生的無題情結,便是惘然和追憶吧。
參考文獻:
1.《無題的難題:重談李商隱的無題詩》李靖國《名作欣賞》1999.5
2.《也談李商隱的無題詩》藍柯《河池師專學校》1999.3
3.《生物意向與人格精神:李商隱"無題"詩意象特征分析》孫金等《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0.1
4.奇解壹則(談《無題》)姚文元文匯報1963.6.7
5.《關於李商隱無題詩的解讀》董乃斌《文史知識》1999.5
教師點評;
“誰又能說李商隱的壹生不是壹次心靈無題的茫然不知”,這是作者在深入理解李商隱《無題》詩的過程中閃過的思維火花。由對詩作的剖析轉入對人生的思索,本文的結尾意味深長。劉紅霞
文章出處:基礎部
文章作者:裝飾0413班 方雪明 (指導教師:莊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