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意境為中心組織教學之前,首先應使學生明白何謂意象和意境?所謂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是壹種賦予更多的主觀色彩、迥異於生活原態而能為人所感知的具體藝術形象。所謂意境,就是作者調動生活積累,運用藝術表現手法,整合各種意象,使主觀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創造出來的“意與境諧”的境界。 “詩言誌”,“歌緣情”,詩歌往往不對客觀現實作全面具體細致的描繪,而是選取現實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斷,描繪出壹幅幅感人的生活畫面,烘托出與這種畫面相吻合的情調(氛圍)。
學生明白了何謂意象和意境後,就要對詩歌進行反復地誦讀,初步領會詩歌的思想情感。“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壹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詩歌是詩人個人情感的傾訴,將所看、所聽、所想、所感,以詩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情感就體現在詩歌的字裏行間。我們讀詩,實際上就是通過對詩歌字句的誦讀、品味,通過“物”還原詩人當時的情感。好的誦讀可以體現詩人在詩中寄寓的感情,能夠帶領學生很快進入詩歌的意境。朗讀時,首先要為學生學習詩歌創設情景,簡要介紹詩人的時代和寫作背景以及詩歌的具體內容;其次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讀速快慢,讀音高低,感情抑揚,停頓恰當;然後,讓學生從優美的節奏中整體感知,進入情景,把詩人的意象變為學生自己的意象,從鏗鏘的音律中進入感情世界,讓學生陶醉在詩作的情境裏。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反復的吟誦不僅使得學生把註意力傾註在音樂效果和意義之上,而且通過節奏的變化和情感的起伏,會獲得對詩歌深層次的理解,探尋詩詞中蘊含的意境。
二、展開聯想和想象,在情與景的關系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在對詩歌進行反復地誦讀之後,學生已經有了對詩歌意境的初步體會,接下來就要引領學生對詩歌意境作更深壹層的感悟。對於詩歌的意境,教師本身也要仔細地揣摩品味才能“嘗”出其韻味,那又該如何把這些微妙的感覺帶給學生呢?既不能把自己個人的理解、感受強加給學生;也不能對學生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在情與景的關系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古代詩人通常不會在詩歌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而要在自然或社會的景象中找到合適的載體,借對自然景物的描述或社會場景的表述來蘊藏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他筆下的形象都灌註著作者的思想情緒,這種情與景的交融就成就了詩歌的意境。王國維曾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壹切景語,皆情語也。”在古典詩歌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點。詩人們時而觸景生情,景中寓情;時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時而借景抒情,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寄予濃濃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僅用語言是不能傳達的,我們可以利用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將這抽象的情感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歌中蘊含的詩意。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從抽象的文字符號到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畫面的形成,這中間的橋梁便是想象思維。詩人的創作過程離不開想象,他要通過想象來豐富和表達某種境界,而鑒賞者更要借助想象來復制或豐富詩歌的意境。
三、意境的具體化、生活化和圖像化,再現詩歌的情感美
學生在對詩歌畫面進行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後,雖然對意境有了更深壹層的了解,但還是比較模糊的、籠統的。蘇軾在觀看王維的畫後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其實,許多詩詞都是壹幅幅優美的圖畫,透過這些畫面,我們可以窺視到詩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他所體驗和創造出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要引導學生了解這種情感,就要從這滲透了“情”的景物入手,若把這些景物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讓他們有壹個直觀的感受,對畫中的意境有壹個具體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領他們走進詩人所創設的意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會詩歌的圖畫美和意境美。教學時,可以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理解詩中景與情的關系,讓學生在直觀畫面中體悟意境,與詩人的情感發生***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