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安順的詩句

關於安順的詩句

1. 誰給我寫壹篇 贊美家鄉安順的散文或詩歌

我仿佛回到了夢繞魂牽的安順;但這哪裏是我曾經生活了18年的安順!是的,書中的很多地方都曾留下我的足跡,但我怎麽從未見過、聽過、感受過書中所寫的這壹切?這“神秀黔中”,怎麽對我是如此的熟悉,又是這樣的陌生?!這是為什麽? 我想起了我在安順生活的那個年代。

那是壹個將愛美、遊山玩水都視為“資產階級情調”的時代。那個時代還將壹切民間習俗與節慶活動都看作是“封建迷信”而嚴加禁止,以至長時間以來,在我的印象裏,安順“地戲”是“跳神弄鬼”,是與“落後”、“愚昧”聯系在壹起的。

正是這意識形態的偏見,使我們五官迷亂,失去了能夠發現美、感受美的眼睛、耳朵,真可謂“有眼不識泰山”。 這樣的時代似乎過去了。

但難道我們真的就認識了腳下的這塊土地嗎? “長在深山人未識”的歷史應該結束:高山流水要有知音,腳下的土地要用心靈去發現。《神秀黔中》壹書,它的價值也許就在這“發現”二字:不僅是對“安順地域風情”的重新發現,更是對安順這塊土地,這裏深厚而獨特的地理文化與歷史文化的重新發現,是對生於斯長於斯的父老鄉親的精神傳統,以及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重新發現。

而對於我這樣的遠方的黔人或黔友,閱讀此書所感受到的,則是發現的喜悅:不只是這裏的山水風情要刮目相看,連我熟悉的老朋友都要刮目相看了:更不用說那些新風景、新朋友的新風采,簡直就讓我驚喜不已!————而所有這壹切發現,都是壹種價值的肯定,壹種生命形態的提升:借用荷爾德林的詩句,這就是“詩意地在大地上棲居”。這是人與土地的血肉聯系的重新確立,是人與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人文環境)和諧的詩意關系的自覺追求,這在當下的中國,顯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因為我們正面臨“失根”的危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當人們,特別是年輕壹代,對生養、培育自己的這塊土地壹無所知,對其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廝守在其上的人民,在認識、情感,以至心理上產生疏離感、陌生感時,就在實際上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從而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據。這裏,我要特別提到本書中的壹篇文章:《打瓦山寨的靈魂之根》。

作者楊習勇作為“打瓦人的後代”,這樣談到自己民族歷史的沈重教訓:“作為遷徙民族,打瓦人和屯堡人壹樣,都是‘生活在別處’的‘外來人’。但600年來,屯堡人始終頑強地固守著他們原有的文化和尊嚴,所以,他們驕傲,自豪,有根可尋。

而打瓦人呢,卻沿著壹條相反的路,變服易俗,在既無固守也無堅持的流變中,不僅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但打瓦人還是留下了寨前的幾株古樹,那是他們的“靈魂之根,精神之根”。

文章最後說:“只要根紮大地,何處不是家園!”我想,這句話,幾乎是可以看作是《神秀黔中》的點題之筆的:“尋找靈魂之根,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或許就是編選這本書的出發點與歸宿吧。 如何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這同時是壹個振興貴州(安順)的前提性的大問題。

本書對黔中地理文化與歷史文化的描述,我從中感受最深的有兩點:黔中文化(以至整個貴州文化)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多民族文化和平相處,多元文化***生***榮三大特點;但它又是建立在發展的低水平的基礎上的。壹般地說,人們比較容易註意到後者,由此而產生改變落後現狀,走向“現代化”的迫切性;但同時應該看到與強調,前述三大特點,是體現了“自然生態平衡”與“文化生態平衡”的人類***同追求的,也正是發達地區與國家面對“現代文明病”所迫切需要重新確立的理想。

這就說明,所謂“原始”和“現代”、“落後”與“先進”並非絕對對立,也有相通的壹面。作為貴州、安順自身,當然不能安然做“活化石”、“博物館”,自然要謀求新的現代文明的建設和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將自己的傳統全盤拋棄。

如何處理“保護和開發”、“繼承與創新”、“理想與現實”的關系,這在理論上與實踐上都還存在著困惑,需要繼續探討;但科學而全面地認識與估價貴州(黔中)文化,以克服和改變長期存在的自卑心理與無所作為的狀態,增強自信心與凝聚力,這恐怕還是貴州(安順)文化建設與精神建設的當務之急。在這個意義上,這本《神秀黔中》不僅是“尋根”之作,還是“凝聚精神”的書,其意義確實不可小看。

我因此而懂得,本書的組織者、策劃者、作者、編者、與出版者如此精心制作的苦心:他們是懷著文化的神聖感,決心將本書打造成壹本對得起養育自己的這塊土地和父老鄉親,對得起歷史的精品。因此,全書顯得精致、典雅,充滿靈性而厚重、大氣,這是我近年所讀到的書中少見的。

這本身就可以大長誌氣,說明小地方也能有大氣象,小人物自有大境界。我更從中看到了我的“第二故鄉”安順的文化、文學潛力。

據我所知,安順過去是以“小戲”聞名全省的,現在看來,安順的散文創作還是大有可為的。 更重要的是,我從中看到了壹種理想主義的精神。

這也是我壹直在思考的:在當今中國的理想主義者,或仍不想放棄精神追求的人們,究竟能夠做什麽。我有壹個提法,叫作“想大問題,做小事情”,即是要將高遠的眼光與信。

2. 有哪些描寫黃果樹瀑布的詩句

1.輕紗珠屏掛半簾,飄緲壹線卷紫煙。 水雲生處龍翻騰,雷鼓嘈嘈震宇寰。 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無題》

2.萬裏水匯壹水大,訇訇聲聞十裏外。出自清代詩人嚴遂成的《瀑布》

3.眾流赴壑急如梭,瀉作層灘千尺波。出自明代詩人謝三秀的《疊水上小憩因做短歌》

4.白水浩蕩群山中,驟止斷崖跌九重。聲若雷滾撼天地,勢如江翻騰蛟龍。出自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觀瀑布有感》

5.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 紅霞似錦,何須梭織天生成。出自現代詩人的《題黃果樹瀑布觀瀑題聯》

擴展資料:

黃果樹瀑布,即黃果樹大瀑布。古稱白水河瀑布,亦名“黃葛墅”瀑布或“黃桷樹”瀑布,因本地廣泛分布著“黃葛榕”而得名。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屬珠江水系西江幹流南盤江支流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支流可布河下遊白水河段水系,為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壹級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壹。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黃果樹瀑布

3. 與“黃果樹瀑布”有關的詩句

“黃果樹瀑布”有關的詩句

《白水巖瀑布》——[清]嚴遂成

萬裏水匯壹水大,訇訇聲聞十裏外。

巖口逼仄勢更兇,奪門而出懸白龍。

龍須帶雨浴日紅,金光玉色相蕩舂。

雪凈鮫綃落刀尺,大珠小珠飄隨風。

風折疊之繪變相,三降三升石不讓。

有如長竿倒拍肉飛仙,中絕援繩躍復上。

伏犀埋頭不敢出,懷寶安眠遮步障。

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燠若書乾封。

叩門絜瓶滴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

豈不賢於谷泉之在香爐峰,坐享大名而無功。

《犀潭飛瀑掛崖陰》——[清]黃培傑

犀潭飛瀑掛崖陰,雪浪高翻水百尋。

幾度憑欄觀不厭,愛他清白可盟心。

《無題》——“江南詩魔”

輕紗珠屏掛半簾,飄緲壹線卷紫煙。

水雲生處龍翻騰,雷鼓嘈嘈震宇寰。

《黃果樹瀑布》——翟培基

白水浩蕩群山中,驟止斷崖跌九重。

聲若雷滾撼天地,勢如江翻騰蛟龍。

萬裏晴空拋碧紗,飛雪噴珠耀彩虹。

水簾洞內觀日落,雲蒸霞蔚沐蒼生。

《黃果樹瀑布》——浩瀚秋水

總覺沾衣細雨濃

珍珠濺落百花叢

悟空不見黃果落

水簾洞裏贊吳公

《黃果樹瀑布》——歲月如歌

勢如萬馬奔騰陣,

聲似千山雷劈崩。

天上銀河白虎踏,

鎮寧潭水巨龍騰。

水簾洞裏神仙化,

夜雨金街霧駕乘。

誰把銀屏掛九漢,

任憑水畫滿天升。

《疊水上小憩因作短歌》——[明]謝三秀

眾流赴壑急如梭,瀉作層灘千尺波。

素影空中飄匹練,寒聲天上落銀河。

兀兀孤亭坐清樾,征夫到此思超忽。

隔川濺沫濕衣裳,對面驚濤豎毛發。

君不見,黃河萬裏愁呂梁,

又不見,夔門五月戒瞿塘。

由來疊水亦太惡,石湍幸不通舟航。

咄嗟可畏寧爾兒,浮世人心險於水。

《白水河放歌》——[清]田雯

匡廬瀑布天下稱奇絕,何如白水河灌犀牛潭;

銀漢倒傾三疊而後下,玉虹飲澗百丈那可探;

聲如豐隆奮地風破碎,濤如天孫織錦花口口。

清代安順府永寧州知州黃培傑便有詩詠瀑布,詩曰:

犀潭飛瀑掛崖陰,雪浪高翻水百尋。

幾度憑欄觀不厭,愛他清白可盟心。

另壹種吟瀑詩《白水沈犀》 ,為周銘先所作,詩曰:

虹泉飛萬丈,下有碧犀行。

瀑布圖如繪,懸流勢不平。

雪花晴裏濺,芝草岸邊生。

對此盟心地,能令滯濾清。

黃果樹瀑布以當地壹種常見的植物“黃果樹”而得名,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是珠江水系打邦河的支流白水河九級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壹級瀑布。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分布著雄、奇、險、秀風格各異的大小18個瀑布,形成壹個龐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基尼斯記錄。

4. 李白描寫黃果樹瀑布的詩句

李白沒有到過黃果樹瀑布,也沒有留下描寫黃果樹瀑布的詩句。

壹、李白描寫瀑布最著名的詩歌是《望廬山瀑布水》二首:

望廬山瀑布水

其壹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裏。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裏。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二、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三黃果樹瀑布簡介:

黃果樹瀑布,即黃果樹大瀑布。古稱白水河瀑布,亦名“黃葛墅”瀑布或“黃桷樹”瀑布,因本地廣泛分布著“黃葛榕”而得名。 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屬珠江水系西江幹流南盤江支流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支流可布河下遊白水河段水系,為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壹級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壹。以水勢浩大著稱。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黃果樹瀑布屬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

黃果樹瀑布出名始於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經過歷代名人的遊歷、傳播,成為知名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