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詩經》中的詩句為什麽那麽多重復?難道那時的作者喜歡偷懶嗎?

《詩經》中的詩句為什麽那麽多重復?難道那時的作者喜歡偷懶嗎?

我們先來看壹首《詩經》中的詩:

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木瓜》全詩54個字,***三段,每段中只有兩個字不同。《詩經》中的305篇不都是經典嗎?可是,它們為什麽老是在重復?

原來,《詩經》開創了壹種很有意思的藝術形式,後人叫它“重章疊唱”。重章疊唱是壹種詩歌創作的藝術手法,就是意義相同的句子前後呼應,反復重疊出現。它常常用於表現詩歌中人物內心的壹種回環往復、纏綿不盡或蕩氣回腸的強烈感情,給人以“百轉千回”“繞梁三日”的感受。

《詩經》305篇中,有177篇采用了重章疊唱的結構手法,可以說重章疊唱是《詩經》創作結構的最主要形式。運用這壹方法表達感情,在“國風”中尤為突出,177篇中,就有128篇出自“國風”。

重章疊唱的結構方式又分兩種:

第壹種是整章每段都重復,每段的每個句式結構都差不多,甚至完全壹樣。各章的詞句意思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只是少數詞語發生變化,但大多是同義詞或近義詞,反反復復出現,為的是強調詩歌所抒發的情感,如《木瓜》。

第二種是整首詩不是每段都采用重章疊唱的手法,只是部分段落重疊反復,如《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壹日不見,如三月兮!

全詩***三段,前兩段采用了重章疊唱的結構手法,兩段***有三個位置的詞有變化,主人公通過想起戀人的“衿”(服裝)和“佩”(佩飾),生出無限思念之情,而且埋怨戀人為什麽不主動來見她。

最後壹章的結構自成,直接表達了“壹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感情。從背誦的角度來說,前兩段***有七個字不同,記住了第壹段,差不多就等於記住了第二段,只需在第三段用點工夫就背下了。

其實,這種方法壹直在中國傳統詩歌裏運用,有些現代歌詞的創作也沿襲這種手法,尤其是兒歌中更常見,比如:

小螺號

小螺號,嘀嘀嘀吹,海鷗聽了展翅飛;小螺號,嘀嘀嘀吹,浪花聽了笑微微;小螺號,嘀嘀嘀吹,聲聲喚船歸啰;小螺號,嘀嘀嘀吹,阿爸聽了快快回啰;茫茫的海洋,藍藍的海水,吹起了螺號,心裏美呦。

這首兒歌便運用了重章疊唱的手法,表現了漁家生活的快樂,以及孩子對小螺號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