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是哪篇文言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是哪篇文言文?

出自韓愈的《馬說》

意思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

《馬說》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shi)或盡粟(sù)壹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裏,跟普通的馬壹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裏馬著稱。

日行千裏的馬,吃壹頓有時能吃盡壹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裏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餵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麽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驅使千裏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餵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裏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裏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裏馬吧!?

寫作背景:韓愈青年時代就頗有抱負和才幹.他25歲中進土後,長期閑居京城,得不到官職.只得“奔走伺候公卿”,“日求於人,以度時月”(《與李翺書》).直到10年後,他35歲時,才被召回朝廷正式任職.這種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思想基礎.他從自己的切身經歷中,深感朝廷昏暗,體會到統治者對待下層知識分子的不公,也深刻了解了下層知識分子遭受的怨屈和折磨.於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的思想指導下,聯系當時統治集團壓抑人才的情況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處境,寫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