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這節詩中使用了兩個省略號,體會壹下這兩個省略號的作用。第二處:表明詩人心中還有不盡之意,無法壹壹陳說,只能讓讀者去體味、聯想。深層探究從這節詩的前文可以看出,“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壹句可以說明延安教會了“我”什麽。前壹句“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喻指生產的知識和本領;後壹句“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喻指革命的道理。這些都是詩人在延安學會的東西。
3、讀第二部分,作者說延安“手把手兒教會了我”,從這節詩中妳能找出延安“教會”了些什麽嗎?深層探究在這句詩中,詩人把延安比作自己的家,因為詩人在這裏生活和學習了多人,這裏的人民對自己比親人還親。這句詩與下面“母親打發我過黃河”壹句相照應,同是把延安比家“家”,比作“母親”,表達了詩人對延安無比深厚的熱愛之情。
4、“分別十年又回家中”這句表達了詩人什麽樣的思想感情?深層探究這兩句詩使用了比興的手法,用“樹梢”“樹枝”與“樹根根”之間親密無間的關系比喻自己與延安人民之間的那種血肉相連的親情。
5、品味“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這兩句詩的表達作用。深層探究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壹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托之意。詩經是中國最早的壹部詩集,其中賦、比興是其中的寫作手法。深層探究這是場面描寫。作者給我們描寫了壹個熱情、親切的歡迎場面,寫出了延安人民的熱情好客,也表達出了詩人與延安人民之間親密無間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