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柳的意象

柳的意象

柳的意象:挽留與祝願

以柳贈別表達了對客人的挽留之意,如雍裕之(唐朝人(約公元八壹三年前後在世)字不詳,蜀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在世。有詩名。工樂府,極有情致。貞元後,數舉進士不第,飄零四方。裕之著有詩集壹卷,《新唐書藝文誌》傳於世。)

《江邊柳》:“裊裊古堤邊,青青壹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詩中女主人公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宋代朱敦儒《柳枝》:“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酒壹杯(柳枝),淚雙垂(柳枝),君到長安百事違,幾時歸(柳枝)?”詞中那舍不得親人離開自己的情感,在六個“柳枝”(“留之”)含蓄的重復中表現的無以復加。

此外還有戴復古的《清平樂·今朝欲去》:“今朝欲去。忽有留人處。說與江頭楊柳樹。系我扁舟且住。”這些詩歌都是抒寫離別時的那種不忍分離的感情,要楊柳留人的。

垂柳的“依依”神態又與人們分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情壹致,所以,將楊柳與離別聯系在壹起,成為我國古典詩詞的壹大特色。

李白的“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真切地寫出了詩人折柳送別朋友的離愁和深情厚誼,奇妙之處在於上述二首又都由柳而聯想到春風,借春風來表達離別之苦。

岑參的“可憐汾上柳,相見也依依”(《題平陽郡汾橋邊柳樹》),抒發了詩人重返舊地時戀戀不舍、依依惜別的情懷。楊巨源的“水中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壹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折楊柳》),詩人以柳絲諧音含蓄地表達出離別之“思”,難舍難分之情。

施肩吾《折楊柳》:“傷見路旁楊柳春,壹重折盡壹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通過離人這壹縮影的描繪,勾起讀者對古代多少離愁別恨的場景的再現。

晚唐簡州刺史雍陶的“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壹條條”(《題情盡橋》),以有形之柳條寫無形之情愫,使人想起壹幕幕送別的纏綿悱側的場面。

李商隱的“暫憑尊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離亭賦得折楊柳二首》其壹)詩人以飽滿的激情深切地表達了對友人離別的無可奈何。

羅隱《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的纏綿情景。魚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揚柳煙。”傾吐了離別者折盡柳枝、痛斷肝腸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