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李白從青年時代開始,就以大鵬自比。二十來歲的李白曾經寫過壹首《上李邕①》,表現了壯誌少年的豪放氣概。詩歌是這樣寫的:
大鵬壹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寫完這首詩歌不久,二十四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遊洞庭。又在湖北江陵拜訪了司馬承禎③,司馬承禎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就寫了壹首《大鵬遇希有鳥賦》來記述這次會面,中年以後,李白將這首詩歌修改成《大鵬賦》,描述了“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形象。他將司馬道士比作大鵬,將自己比作和大鵬心靈相通的希有鳥。描用寓言的形式記述了他和司馬承禎這次心靈相契的會晤。
(大鵬:
大鵬是《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裏也 ”,“其翼若垂天之雲”,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裏,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裏。大鵬鳥是莊子哲學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圖騰。李白年輕時胸懷大誌,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在此詩中 ,他以“扶搖直上九萬裏”的大鵬自比,這只大鵬即使是不借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壹搧,也能將滄溟之水壹簸而幹,這裏極力誇張這只大鳥的神力。在這前四句詩中,詩人寥寥數筆,就勾劃出壹個力簸滄海的大鵬形象——也是年輕詩人自己的形象。 )
李白62歲死於安徽當塗,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寫出 “大鵬飛兮振八裔”的詩句。這種逍遙自在,曠達豪放的大鵬性格貫穿了李白的壹生,後世尊稱他為“詩國大鵬”。
在古代印度神話中,也有壹種大鵬金翅鳥,是壹種性情猛烈、類似鷲鷹的巨鳥,梵語叫"迦樓羅", 又稱“蘇缽剌尼”,是“天龍八部④”之壹。大鵬金翅鳥降生之時,身光赫奕,各路天神誤認為它是火天而頂禮膜拜。成年的大鵬金翅鳥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壹個如意珠,身長八千由旬⑤,左右翅各長四千由旬。大鵬金翅鳥以龍為食,它在空中飛翔,巡視大海中應死的龍,發現龍時,用翅膀煽開海水,成為兩半,龍見這個陣勢,嚇得發抖,就失去知覺,等著被吞食,大鵬金翅鳥於壹日之間可吃掉壹個龍王及五百個小龍。佛教的壹些流派還認為,大鵬金翅鳥是梵天、毗紐天、大自在天的化身,也是釋迦牟尼的老師文殊菩薩的化身,代表著智慧和勇猛。
漢代以後,佛教在中國各地得到廣泛傳播,印度神話中的大鵬金翅鳥的故事也在華夏各民族中傳播開來。它那神奇的智慧和無邊的力量,成為各民族崇拜的偶象。在漢族地區,人們認為民族英雄嶽飛是大鵬金翅鳥轉世。在傳奇小說《說嶽全傳》中,是這樣記述的:宋徽宗在元旦祭祀上天,祭表是寫給“玉皇大帝”的,但在抄寫祭表的時候,誤將‘玉’字上壹點寫在‘大’字上去了,成了‘王皇犬帝’。玉帝看了大怒,說:‘王皇可恕,犬帝難饒!”就派遣赤須龍下界,降生於金國,成為金國老狼主第四個太子金兀術,玉皇大帝要讓金兀術攪亂中原,以報“犬帝”之恨。西天釋迦牟尼佛恐怕赤須龍下界以後,沒有人能夠降伏,就派遣專門吃龍的大鵬鳥下界,轉世為嶽飛,保全宋室江山。嶽飛表字“鵬舉”,正應大鵬轉世之意。
在雲南白族地區,也有關於大鵬的傳說。著名的崇聖寺三塔是大理文明史的標誌,崇聖寺三塔的頂上各鑄有壹支大鵬金翅鳥。據《萬歷雲南通誌》記載,崇聖寺三塔“各鑄金為頂,頂有金鵬,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大理是白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古代頻頻發生水患,百姓認為這都是邪龍作怪所造成,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龍,可龍唯獨只尊敬塔畏懼大鵬,於是就有求大鵬鳥伏龍治水。只要塔和塔的大鵬金翅鳥存在,龍就不敢作惡,水患就會減少了。至今,大理三月街民族節還用大鵬金翅鳥做標誌性圖案。
藏族是壹個信仰佛教的民族,大鵬金翅鳥在藏民族有著崇高的地位。在西藏結邦拉山口以南,藍色的仰桑河邊,有壹塊很大的石頭,石頭的形狀,很象神話傳說中的大鵬金翅鳥,相信佛教的藏族人和門巴人,把它看成神鳥,看成守護世外仙境的聖靈。這塊石頭的名字叫"甲金欽勒",意為"大鵬金翅鳥聖地"。在西藏的佛教塑像中,所有忿怒相⑥的佛像頂上都飛有大鵬金翅鳥。很多藏族人都會隨身佩帶大鵬金翅鳥的像章,他們相信這樣可獲得吉祥。在藏族人眼中,大鵬鳥是壹切智慧忿怒的部主,是承辦事業的銳利武器;他們認為,大鵬金翅鳥可以幫助自己消除壹切障礙,增長福、祿、壽、財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