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芳,字長蘅、茂宰,號檀園、香海,祖籍安徽,僑居嘉定,生於公元1575年嘉定壹個官宦世家,去世於公元1629年,是明代文學家、詩人、書畫家,以詩歌和小品聞名於世。
李流芳科舉不順,因此放棄舉業,專註讀書,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合稱“嘉定四先生”,又有“畫中九友”之壹。
李流芳文章主張自然流露、平易近人、質樸清新。認為文章不是刻意炫技之作,而應當是表達自己真情實感之作。當時文壇竟陵之氣方盛,公安之余波未絕。李流芳在其中好似壹股清流,既不似求復古革新的李攀龍等人的作品。同時也不是鐘惺等人的神秘晦澀。
李流芳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風格與陶淵明近似,恬淡自然,樸實無華。受到好友程嘉燧的影響,李流芳認為詩歌是性情的真實流露,性情是詩歌的聲名。不管是字句還是表達形式,都應當是為了表現作者真情實感的途徑,而不應當將形式淩駕於情感之上。
李流芳是當時的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源於蘇軾,以行書和草書見長。書法風格渾厚而大氣、自然而嚴謹,受到董其昌書法影響深遠。
繪畫方面,李流芳學習師承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元代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和倪雲林。而在學習這些名家的同時,李流芳又強調師法自然,註重寫生,於畫中自創新意。
李流芳擅長山水畫和花卉,歸昌世曾贊:“其娟美之致,俱在筆墨之外,真不可及。”董其昌評為:“竹石花卉之類,無所不備。出入宋元,逸氣飛動。”
除了詩、書、畫之外,李流芳還精於治印。他宗法文彭,上溯漢制,又自具創意。在治印方面,算是當時的大家了。
不要看李流芳在文學上成就很高,就是帶著眼鏡的書呆子,李流芳還是壹個有誌趣的吃貨。
李流芳有壹天和朋友們去西湖玩耍,當時正好是蒓菜生長的季節。因為蒓菜十分美味,所以每年這個時候,城中的人們都會傾城出動,來到西湖邊采摘蒓菜。李流芳他們出來遊玩的時候,就看見了舉城百姓采摘蒓菜的勝景。
人們從早采摘到晚,然後再將這些采摘下來的蒓菜,千擔萬擔的運到蕭山的湘湖湖中浸泡,清洗。據說被湘湖湖水浸泡清洗過後的蒓菜十分美味,銷售很好。
李流芳他們還是第壹次看見,於是就起了好奇之心,找人買了許多蒓菜,然後拿回家烹調。
蒓菜羹做好帶上桌,壹眼望去,色香味俱全,特別是那誘人的色澤,讓大家都不忍下箸破壞。大家都楞了壹會兒,才抵擋不住誘惑,舉筷品嘗。
李流芳很快就被蒓菜的美味征服,大贊蒓菜當與當時著名的黃芽菜、燕筍等媲美。甚至因為這道美味,他還專門作了壹首。
《蒓羹歌》
怪我生長居江東,不識江東蒓菜美。今年四月來西湖,西湖蒓生滿湖水。
朝朝暮暮來采蒓,西湖城中無壹人。西湖蒓菜蕭山賣,千擔萬擔湘湖濱。
吾友數人偏好事,時呼輕致此味。柔花嫩葉出水新,小摘輕淹雜生氣。
微施姜桂猶 *** ,未下鹽豉已高貴。吾家平頭解烹煮,間出新意殊可喜。
壹朝能作千裏羹,頓使吾徒搖食指。琉璃碗成碧玉光,五味紛錯生馨香。
出盤四座已嘆息,舉箸不敢爭先嘗。淺斟細酌意未足,指點杯盤戀余馥。
但知脆滑利齒牙,不覺清虛累口腹。血肉腥臊草木苦,此味超然離品目。
京師黃芽軟似酥,家園燕筍白於玉。差堪與汝為執友,菁根杞苗皆臣仆。
君不見,區區芋魁亦遭遇,西湖蒓生人不顧!季鷹之後有吾徒,此物千年免沈涸。
君為我飲我作歌,得此十鬥不足多。世人耳食不貴近,更須遠挹湘湖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