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君子至德,默然而諭,未施而親,不怒而威”這個詩句出自於哪裏?

“君子至德,默然而諭,未施而親,不怒而威”這個詩句出自於哪裏?

《荀子·不茍篇》

釋義:君子有了極高的德行,雖沈默不言,人們也都明白;沒有施舍,人們卻親近他;不用發怒,就很威嚴。

作者: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原文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舍,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 ?

譯文 :?君子保養身心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誠,那就沒有其他的事了,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義就行了。真心實意地堅持仁德,仁德就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仁德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就顯得神明,顯得神明,就能感化別人了;真心實意地奉行道義,就會變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別人了。改造感化輪流起作用,這叫做天德。上天不說話而人們都推崇它高遠,大地不說話而人們都推崇它深厚,四季不說話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變換的時期:這些都是有了常規因而達到真誠的。君子有了極高的德行,雖沈默不言,人們也都明白;沒有施舍,人們卻親近他;不用發怒,就很威嚴:這是順從了天道因而能在獨自壹人時也謹慎不茍的人。君子改造感化人之道是這樣的:如果不真誠,就不能慎獨;不能慎獨,道義就不能在日常行動中表現出來;道義不能在日常行動中表現出來,那麽即使發自內心,表現在臉色上,發表在言論中,人們仍然不會順從他;即使順從他,也壹定遲疑不決。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誠就不能化育萬物;聖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誠就不能感化萬民;父子之間要算親密的了,不真誠就會疏遠;君主要算尊貴的了,不真誠就會受到鄙視。真誠,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只要立足於真誠,同類就會聚攏來了;保持真誠,會獲得同類;丟掉真誠,會失去同類。保持真誠而獲得了同類,那麽感化他們就容易了;感化他們容易了,那麽慎獨的作風就能流行了;慎獨的作風流行了再緊抓不放,那麽人們的真誠就養成了。人們的真誠養成了,他們的才能就會完全發揮出來,永遠地使人們趨向於真誠而不回返到他們邪惡的本性上,那麽他們就完全被感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