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有的人說文言文閱讀答案

有的人說文言文閱讀答案

1. 需要十篇課外文言文閱讀題(除人教版初中有的所有文言文)

(壹)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於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

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壹點不全意,壹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

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於書 ③文征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劄 2. 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 用壹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從此以後,他壹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壹項是(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譯文: 4. 個故事給妳以怎樣的啟示? 答: 5. 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麽? 答: (三)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範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

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

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

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註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 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所作《嶽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壹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

大家在壹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壹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壹項是( )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壹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

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

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

2. 求10篇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1、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

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後詔問所食多少。

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註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

②京師不見:京城裏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 文化常識 “太後”及其他。

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帝的妻子稱“皇後”。“太後”(或皇太後)指皇帝的母親(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後”),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醫生叫“太醫”,皇帝的老師叫“太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壹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後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2、神童莊有恭 粵中莊有恭,幼有神童之譽。

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於將軍署之內宅,莊直入索取。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莊以實對。

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莊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莊曰:“壹字能字,壹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方之大而誇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壹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

莊曰:“即此間壹局棋,便可對矣。”應聲雲:“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註釋①粵中:今廣東番禺市。②莊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書。

③神格:神條與氣質。④曾屬對否:曾經學過對對子嗎?⑤廳事:指大堂。

⑥火卒:軍中夥夫。 文化常識 象棋。

圍棋與象棋是中國的兩大棋類活動。多數專家認為,先有圍棋後有象棋。

“象棋”壹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中,自秦漢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唐時加了“炮”,到北宋時加了“偏”、“禪”,相當於“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才真正定型:壹副象棋32枚子,分將、士、象、兵、車、馬、炮。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署 ②適 ③弈 ④對 ⑤誇 2、翻譯:①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詰之曰 ;③莊以實對 ;④何難之有! 3、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

太祖甚異之。 註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

②賦:古代的壹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

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

⑥銅雀臺: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臺。 文化常識 文學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

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壹度欲立為太子,於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後,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後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麽? 4、默寫《七步詩》。 4、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

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

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

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註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

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壹種吸血的小蟲。

⑥囋:叮咬。 文化常識 食客。

春秋戰國時期憑壹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於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和 ②亦 ③並 ④類 2、翻譯:①天之於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 5、曹紹夔捉“怪” 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

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

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鐘,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

僧雖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

僧苦問其所以,紹夔雲:“此罄與鐘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註釋①罄:壹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

②術士:有。

3. 求壹些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壹)曹沖稱象曹沖生五六歲,智意①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②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③。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④可知。”

太祖悅,即施行焉⑤。補充註釋:①智意:知識和判斷能力。

②太祖:曹操。 ③出其理:想出稱象的辦法。

④校(jiào):比較。 ⑤施行焉:按這個辦法做。

1、解釋文中的加點字:①及 ②訪 ③鹹 ④置 ⑤即 2、解釋下列句子中“若”的意思①有若成人之智 ②若出其中 ③中有樓若者 ④未若柳絮因風起 3、解釋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①欲知其斤重 ②必細察其紋理 ③人皆吊之,其父曰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⑤樓漸低,可見其頂 ⑥其恕乎 4、翻譯畫線句子:5、文中哪句話從側面贊美了曹沖年幼卻聰明過人?6、曹沖是著名的少年聰明人物,在我國歷史上這類人物很多,請再舉壹個例子。(二)蚌方出曝(曬太陽),而鷸啄其肉。

蚌合而鉗(夾住)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1、解釋下列句子中“舍”的用法:①兩者不肯相舍 ②太丘舍去 ③又漸如高舍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①今日不雨 ②鞭數十 ③傳不習乎 ④溫故而知新 ⑤死者十九 ⑥天雨墻壞 ⑦聽取蛙聲壹片 ⑧幸甚至哉 3、仿照例子,找出並解釋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例句:漁者得而並禽之 禽通“擒”捉住①項為之強 通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通 ③路轉溪橋忽見 通 ④是知也 通 ⑤誨女知之乎 通 ⑥壹切烏有 通 ⑦裁如星點 通 ⑧尊君在不 通 4、翻譯文中的畫線句5、這則故事是成語 的來歷,意思是 6、讀了這則故事,妳受到了什麽啟發教育,請簡要談壹談。(三)孔子過泰山側。

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同“軾”,車前橫木。

這裏指孔子立身靠著橫木,表示重視)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實在)似重有憂(連著有幾件悲痛的事)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丈夫的父親)死於虎,吾夫死於虎,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苛酷的統治)。”夫子曰:“小子(年輕人)識(記住)之,苛政猛於虎也。”

1、依次解釋文中的加點字①過 ②之 ③使 ④之 ⑤ 2、解釋下列句子中“然”的用法①怡然自得 ②忽有龐然大物 ③不覺呀然壹驚 ④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⑤則黯然縹緲 ⑥塵氣莽莽然 ⑦然數年恒不壹見 ⑧ 然。昔者吾舅死於虎 3、翻譯文中的畫線句子: 4、本文揭示了繁重的賦稅對勞動人民的傷害之大,而反映這種情況的古詩詞名句也很多,請再寫出壹句這方面的古詩句。

(四)齊人攫金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到)鬻(賣)金(金子)者之所(地方),因攫(搶)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1、解釋文中的加點字①衣冠 ②之 ③因 ④去 ⑤之 2、翻譯文中的畫線句子:3、這篇文章諷刺了社會上什麽樣的人?(五)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用來)處子(安頓兒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吆賣(沿街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

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古代的祭祀儀式)揖讓進退(賓主相見的禮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①其舍近墓 ②太丘舍去 ③又漸如高舍 ④遂居焉 ⑤居數月,將胡俊馬而歸 2、翻譯文中的畫線句子:3、這則故事可用 (四個字)作標題,說明 對於成才的重要性,這可用 這個成語來概括。(六)孟子少(年輕)時,誦,其母方織。

孟子輟然(突然停止)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忘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

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戒之。自是,孟子不復忘矣。

1、解釋文中的加點字①方 ②乃 ③之 ④引 ⑤裂 2、解釋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①以此戒之 ②以叢草為林 ③仁以為己任 ④徐噴以煙 ⑤以億萬計 ⑥此獨以跛之故 3、翻譯文中的畫線句子:4、讀了這則故事,妳有什麽啟發教育,請簡要談壹談。(七)司馬光生七歲,凜然(嚴肅莊重的樣子)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通“旨”主要的意思)。

自是手不釋書,至(甚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壹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1、解釋文中的加點字①之 ②即 ③持 ④迸 2、解釋下列句子中“為”的用法①退為家人講 ②此何遽不為福乎 ③始悟為山市 ④為人謀而不忠乎 ⑤可以為師矣 ⑥ 知之為知之 ⑦以蟲蟻為獸 ⑧項為之強 ⑨為之怡然稱快 ⑩二蟲盡為所吞 3、找出並解釋下列句子中古今異義的字詞①眾皆棄去 古義 今義 ②與兒女講論文義 古義 今義 ③其鄰人之父亦雲 古義 今義 ④太丘舍去 古義 今義 ⑤可以為師矣 古義 今義 ⑥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古義 今義 4、翻譯文中的畫線句子: 5、司馬光擊甕實際上是壹種創新思維,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我國古代還有很多,請再舉壹個這樣的例子。(八)文征明(明代著名書畫家)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

4. 鮑君文言文閱讀答案中人具為說中的具是什麽意思

鮑君 昔汝南有人,於田中設繩,以捕獐而得者。

其主未覺,有行人見之,因竊取獐去,猶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鮑魚,乃以壹頭置罝中而去。本主來,於罝中得鮑魚,怪之以為神,不敢持歸。

於是村裏因***而置屋立廟,號為鮑君。後轉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鐘鼓不絕。

病或有偶愈者,則謂有神。行道經過,莫不至祠焉。

積七八年,鮑魚主後行過廟下,問其故。人具為說。

乃曰:"此是我鮑魚耳,何神之有?"於是乃息。(出《抱樸子》) 譯文 從前汝南有個人在田野裏設下了繩網想捕獲獵禽獸。

壹天,網裏套住了壹頭獐子,本主沒發現,壹個過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過路人想想覺得太不夠意思,就把帶著的鮑魚放壹只在網裏。

本主來後看見了鮑魚,驚怪地認為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莊裏的人們知道後就在得魚的地方建了個祠廟,叫"鮑君"神,傳說開來,祭祀的人很多。

廟的柱子漆成紅色,屋梁也畫了花紋,日日鐘鼓聲不斷。有病的人求鮑神後偶然好了,就更說這神特別靈,走路人過廟門也都進去祈禱。

七八年後,那個當初往網裏放鮑魚的人經過祠廟,問是怎麽回事,村人就如實告訴了他。這人說,"這是我放在網裏的鮑魚呀!"從此人們才不再敬奉"鮑君"了。

還有壹個 從前有人設捕獸夾捕獐鹿,那天逮到了壹只他自己卻不知道。有個過路人發現了獐鹿並把它給拿走了,但感覺不太好意思,就把自己的鮑魚放在捕獸夾中離開了。

那個設捕獸夾的獵人來到後看到鮑魚,覺得非常奇怪,以為是神仙降臨,不敢把鮑魚帶到家裏,便在此地蓋廟,稱為鮑君。後來很多人都信奉這個廟的鮑君,其中得病的人偶然好了,便以為是鮑君在降福,就感加神奇了。

過了七八年,放鮑魚的那個人經過這個廟,詢問原因,有人告訴他這些事情。他說:“這是我的鮑魚,哪裏有什麽神?”於是非常慨嘆。

5. 文言文閱讀題:魏征狀貌不逾中人

魏征的樣貌雖不超過壹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皇上非常生氣,魏征卻面不改色、若無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發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壹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麽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妳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壹只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征前來,藏到懷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6. 芙蕖文言文閱讀答案

原文

《芙蕖》(李漁)

芙蕖與草本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壹歲壹生,其性同也。譜雲:“產於水者曰草芙蓉,產於陸者曰旱蓮。”則謂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為命者,非故效顰於茂叔而襲成說於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壹而足,請備敘之。 群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日,前此後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於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後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為分內之事,在人為應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於主人矣;乃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並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並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無壹時壹刻不適耳目之觀,無壹物壹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於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為最。無如酷好壹生。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僅鑿鬥大壹池,植數莖以塞責,又時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謂不善養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譯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沒有木質的樹幹,是壹年生的植物,這些性質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譜書中說:"在水中生長的叫草芙蓉,在陸地生長的叫旱蓮。"那麽這就不能說芙蕖不是草本了。我愛芙蕖,在夏季靠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頤重復前人早已說過的話,而是因為芙蕖適合人的心意,它的長處不是壹兩點就可以講盡的,請容我壹壹說說它的好處。

在花的最佳觀賞時節,只在花開的那幾天,在此以前、以後都屬於人們經過它們而不過問的時候。芙蕖就不是這樣:自從荷錢出水那壹天,便把水波點綴得壹片碧綠;等到它的莖和葉長出,則又壹天壹天地高起來,壹天比壹天好看。有風時就作出飄動搖擺的神態,沒風時也呈現出輕盈柔美的風姿。因此,我們在花未開的時候,便先享受了無窮的逸致。等到花苞開花,姿態嬌嫩得簡直要滴水,(花兒)先後相繼開放,從夏天直開到秋天,這對於花來說是它的本性,對於人來說就是應當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雕謝,也可以告訴主人說,沒有對不住您的地方;於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蓮蓬,蓬中結了果實,壹枝枝獨自挺立,還象未開的花壹樣,和翠綠的葉子壹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節下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不會(呈獻)完畢。以上都是說它適於觀賞的方面。

適宜鼻子(的地方),那麽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特異的香氣;(以它來)避暑,暑氣就因它而減退;(以它來)納涼,涼氣就因它而產生。

至於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蓮籽與藕都可以放入盤中,壹齊擺上餐桌,使人滿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葉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遺棄的廢物;但是把它摘下貯藏起來,又可以在明年用來裹東西。

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壹時壹刻不適於觀賞,沒有哪部分哪壹點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實質而不占有五谷的名義,集中百花的長處而除去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難道還有比它還大的嗎?

我視為生命的四種花草中,以芙蕖最為寶貴。可惜酷愛了它壹生,卻不能得到半畝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賴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個鑿鬥大的小水池,栽幾株來安慰自己,又時常為小池漏水而憂慮,祈求上天降雨來拯救它,這大概是所說的不善於培養生靈而把它的生命當作野草壹樣作賤吧。

7. 說虎文言文閱讀題說虎虎之力,於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無之,

說 虎 老虎的力量同人相比,所差不止壹倍。

虎爪牙鋒利,而人沒有那樣的尖爪利牙,老虎的力量又比人大幾倍,所以人被虎吃掉,沒有什麽奇怪的。然而虎吃人不常見,而虎皮人常常鋪它用它,為什麽呢?虎用力氣,人用智慧;虎用自己的爪牙,而人借助外物。

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壹點,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爪牙的功用是壹,而物的功用是百;用壹來對抗百,即使勇猛必不獲勝。 所以人被虎吃掉,是有智慧和外物而不用。

所以天下用力而不用智慧的人,與只仗自己壹個人而不發揮大家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類。它被人所獲,被人所殺而用其皮來坐臥,有什麽值得奇怪的呢?壹、1。

與人相比 止 2.坐臥 3.被 4.不常見二、l。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壹點,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

2.所以世上用力而不用智,與只用壹己之力而不能發揮他人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類。 3.它被人捕獲,被人所殺而“寢處其皮”,有什麽值得奇怪的呢?三、人是萬物之靈,有大腦要學會用智,有雙手要學會使物,這樣才能“虎之皮人常寢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