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什麽文學價值 為何被稱為孤篇壓全唐?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什麽文學價值 為何被稱為孤篇壓全唐?

很多人應該是讀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對於這首詩,很多人都非常喜歡,而且對於詩中所描繪的場景、感情也是很有***鳴的。而這首詩在人們看來,在唐詩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堪稱“孤篇壓全唐”,僅僅是壹首詩竟然能夠壓倒全部的唐詩嗎?《春江花月夜》真的有這麽高的文學價值嗎,這種說法究竟是不是有些誇大其詞,妳又是如何看待這首詩的,我們壹起來了解壹下吧。

在眾多的詩篇中,張若虛的《春江花夜月》有著獨特的魅力,富有盛名,為歷代文人所稱贊。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夜月》從“孤篇蓋全唐”到王闿運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壹直到聞壹多先生的評價“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無不顯示著它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地位。

在多年以前,聞壹多先生曾經發表過壹篇著名的文章《宮體詩的自贖》,對《春江花月夜》予以極高的禮贊。《春江花月夜》上承《西洲曲》,沈德潛的《古詩源》在評論《西洲曲》時曾說:

初唐張若虛、劉希夷七言古,發源於此。

那麽,張若虛的《春江花夜月》究竟有著怎樣獨特的文學價值呢?我們接下來就具體地從多個方面來分析壹下。

1.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詩情與樂韻

本是樂府舊題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是被作為壹種詩歌體而流傳於世,特指壹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張若虛首次將這壹舊題改為七言歌行,演繹出壹首以“月”為中心的九重奏,堪稱壹首情思哀婉的月光小夜曲,壹首天籟之音。

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

《春江花月夜》將詩樂融為壹體,詩歌 《春江花月夜》的句法特點是“頂針”,全詩緊緊圍繞題目的五個字回環盤旋,句與句之間上下、首尾相連,環環相扣,形成曲折回旋 的韻律。而樂曲則采用“魚咬尾”的旋律發展手段,全曲***十段,以第壹段為主題旋律,之後通過九次主題變奏的循環衍展來闡述樂意,九曲連環,層層遞進。詩與樂相互滲透,不愧是聞壹多先生所說的那樣“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2.文字靈動,意境開放: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敘述與描繪

《春江花月夜》中運用文字靈動,語言富有意境。比如,從第壹句到最後壹句,每壹句都有動詞,每壹個動詞和下壹句又彼此呼應。此外,全詩第壹句的動詞“生”和最後壹句的動詞“落”還形成壹種首尾呼應,完成對月升月落整個過程的描繪。

如今,人們聯想起描繪“月亮”的詩句,總會想到《春江花月夜》詩文中的那幾句感傷般的“問月”。“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中的意境如電影般呈現出來,那般絲絲入扣、扣人心弦。這也恰如,徐增在《說唐詩》中評價的《春江花月夜》那樣:

此詩如連環鎖子骨,節節相生,綿綿不斷。……詩真艷詩,才真艷才也。

縱觀全詩,詩中的意境是開放的,通過移步換景,由景到人,由景到感嘆人生,靈動的文字、變換的視點、蒙太奇壹般的組接,賦予詩歌意境的豐富與變幻。正如,當代知名學者蔣勛稱贊的《春江花月夜》那樣,整首詩具有了壹種“宇宙意識”。

我壹直覺得《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氣派最遼闊的壹首詩,希望跟大家交流這首詩所表現 的真正的宇宙意識。

綿綿情、深深境源於千千結、密密織。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文字與意境兩個方面,充滿了靈動與生趣,敘述與描繪同樣顯得讓人印象深刻,那般純粹與自然,那般有情與永恒。

3.哲理深奧,人生感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情理與深思

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壹種超時空的永恒觀念 ,這無關乎敘述與表達,只在乎感受與真情。可以說,《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即是將濃烈的情思與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全部融進了春江月夜的優美意境之中。在面對無窮無盡的宇宙時,相比之下青春的生命是那麽的短促而有限。春江月夜,只關乎情理與深思。

詩中的江水奔流不息, 正是作為壹種象征永恒的意象而存在。在月的襯托之下,“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不僅寫出了水的永恒,還恰到好處地與“人生代代無窮已”進行呼應。江與月這兩個主題在《春江花月夜》中反復出現,不斷深化。江流、江天、江畔、江潭、江樹和著樓頭月、鏡中月、斜月、落月等,壹夕江月在作者筆下璀璨生輝,也被打上情感的烙印,寄予了復雜的人間之情。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通過意象的連接與表達,繼而傳遞出壹種層次性極強的情感。淺層次的是離人情、相思意,是此在時空的情思;深層次的是對無垠空間、無限時間、無數人生的哲思。這深層次的哲思,或許正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中最具有價值的深奧道理。讀完全詩,不禁之間讓人感受到了兩個方面:第壹,個體人生的短促與宇宙的宏大久遠;第二,整個人類生命的繁衍不絕與個體生命的只爭朝夕。

4.宮體自贖與七言自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歷史與發展

“宮體詩”在唐代已經變得“境內化之,浸以成俗”,這首《春江花月夜》正是張若虛從外部出發對宮體詩作出的“救贖”。“宮體詩”是什麽?在《大唐新語》卷三“公直第五中有記載:

梁簡文帝為太子,好作艷詩,境內化之,浸以成俗,謂之宮體。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 陵撰《玉臺集》,以大其體。

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幫助人們重新檢視與厘清了所謂“宮體詩”的概念與範疇,不能僅僅根據其文辭的“麗靡”與否,也不能僅僅根據其內容是否在談男女戀情,更不能僅僅根據其音樂來源,需要作具體分析。這或許也是《春江花月夜》的壹項非常重要的貢獻。

至於七言體的“自振”壹說,正如有學者提到的那樣:從文學史上來看,七言詩只有到了《春江花月夜》,才“壹洗萬古凡馬空”。就像五言詩到了阮籍,才從哲理的高度思考人生問題。她既開發了我們的理性能力,也培養了我們更細微的感官。到了他們這兒,無論是五言詩還是七言詩,在品格上都徹底擺脫了閭裏歌謠的傳統。《春江花月夜》這首七言的和諧韻律,恰好振奮了整個七言詩文的圈子。

5.壹首詩文、壹曲相思、壹段哲理,道不盡的是文人內心的綿綿情意

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短短的幾句詩文,便讓人感觸良多,我們讀懂的不僅僅是駢句排比的修辭,悟透的更是詩文作者的那般“感同身受”。

時間流逝,歲月無常,人生短暫,青春枯榮,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古人是這樣,如今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願妳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現在聽起來,依舊振奮人心!或許,這便是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