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文言文《逍遙傳》

文言文《逍遙傳》

1. 急求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 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誌怪者也。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裏,則 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 之九萬裏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裏者,宿舂糧;適 千裏者,三月聚糧。

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 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

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未有 知其修者,其名為鯤。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 角而上者九萬裏,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 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翺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而彼且 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壹官,行比壹鄉,德合壹君,而徵壹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而 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 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 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 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 然。請致天下。”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 之賓也。

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壹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 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 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 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 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 也。”

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

豈唯形 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

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 以為壹。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

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 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 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我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 為事。

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 今壹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

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龜手,壹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 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 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

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 曲而不中規矩。立之途,匠者不顧。

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 曰:“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 辟,死於罔罟。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

今子有 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仿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 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 求高壹語文文言文《逍遙遊》全篇翻譯

譯文 北海有壹條魚,它的名稱叫鯤。

鯤的大,不知道它有幾千裏。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

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裏。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上的雲。

這只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齊諧》是記載怪異的。《齊諧》中的話說:“當鵬遷往南海的時候,振翼拍水,水浪遠達幾千裏。

它乘著旋風環旋飛上幾萬裏的高空。憑借六月的大風離開北海。”

山野中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呢?還是因為天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這樣罷了。

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深厚,那麽它負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壹杯水在堂上低窪的地方,那麽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放上壹只杯子就貼地了,是水太淺而船太大的緣故。

風的積聚如果不大,那麽它承負巨大的翅膀就沒有力量。所以鵬飛上幾萬裏的高空,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才能乘風。

背負青天,沒有什麽能阻礙它,然後才打算往南飛。蟬和學鳩嘲笑鵬說:“我壹下子起飛,碰到榆樹、檀樹之類的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如果飛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罷了。

哪裏用得著飛上數萬裏的高空再向南飛呢?”到郊野去的人,只須準備壹天三頓飯,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裏遠處去的人,頭天晚上就搗米儲積幹糧;到千裏遠處去的人,要用幾個月來儲積幹糧。這兩只小動物又知道什麽呢? 下載更多資源請到:我愛語文。

本文章來源:我愛語文 小智不了解大智,壽命短的不了解壽命長的。憑什麽知道它是這樣的呢?朝菌不知道壹個月的開頭和結尾,蟪蛄不知道壹年中有春有秋。

這是壽命短的。楚國的南部有冥靈這種樹,以五百年當作春,以五百年當作秋;遠古時有壹種大椿樹,以八千年當作春,以八千年當作秋;這是壽命長的。

彭祖如今獨以長壽著名,壹般人與他相比,豈不可悲嗎? 下載更多資源請到:我愛語文。本文章來源:我愛語文 湯問棘是這樣的。

不生草木的極荒遠之北,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裏有條魚,它身寬數千裏,沒有知道它的長度的人。

它的名稱叫鯤。那裏有只鳥,它的名稱叫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掛在天邊的雲。

鵬乘著旋風環旋飛上數萬裏的高空,穿過雲氣,背負青天,然後打算往南飛,將要到南海去。斥嘲笑它說:“它將要到哪裏去?我跳躍著往上飛,不超過幾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中飛來飛去,這也就是飛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將要飛到哪裏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區別。

下載更多資源請到:我愛語文。本文章來源:我愛語文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壹個官職、品行順合壹方、道德符合壹君主心意、能力使壹國之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斥之類壹樣。

宋榮子輕蔑地嗤笑這些人。再說全社會的人都稱贊宋榮子,他卻並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社會的人都責難他,他也並不因此而更為沮喪。

他能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沒有拼命追求什麽。

雖然這樣,還是有沒樹立起來的境界。列子乘風飛行,飄然輕巧,十五天後才返回。

他對於招福的事,沒有拼命追求。這雖然不用步行,但還是要憑借風力。

至於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邊無際的境界中遨遊的人,他們還憑借什麽呢?所以說:至人無自我,神人無功利,聖人無聲名。

3. 古文《逍遙遊》

《逍遙遊》壹. 虛詞 1. 之 (1)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助詞,的) (2)其翼若垂天之雲(助詞,的) (3)鵬之徙於南冥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而莫之天閼者(代詞,它) (7)奚以之九萬裏而南為(動詞,到,往) (8)之二蟲又何知(代詞,這些) (9)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代詞,他,指宋榮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詞,他,指彭祖) 2. 而 (1)怒而飛(連詞,表修飾) (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連詞,表修飾) (3)決起而飛(連詞,表修飾) (4)而控於地而已矣(連詞,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連詞,表並列) (6)而宋榮子猶然笑之(連詞,表轉折) (7)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表轉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連詞,表轉折) 3. 則 (1)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連詞,就) (2)時則不至(連詞,或者) (3)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連詞,那麽) 4.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詞,這樣) (2)雖然,猶有未樹也(代詞,這樣) (3)未數數然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5. 以 (1)以五百歲為春(介詞,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6. 且 (1)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而且) (2)彼且惡乎待哉(連詞,還) (3)且適南冥也(副詞,將要) 7. 於 (1)彼其於世(介詞,對於) (2)覆杯水於坳堂之上(介詞,在) 8. 其 (1)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用在選擇問句中,是……還是……) (2)其名為鵬(代詞,它的) (3)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它,指水)二. 實詞 1. 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4)而徵壹國(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後反(通“又”;通“返”,往返) (6)禦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2. 古今異義 (1)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 今義:轉折連詞,用於上壹個分句 (2)眾人匹之 古義:壹般人 今義:多數人,大家 (3)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 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連詞,假設事實 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4)之二蟲又何知 古義:泛指動物 今義:蟲子 (5)窮發之北 古義:毛,草木 今義:頭發 (6)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短的 今義:農歷臘月;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日,舊俗就在這天祭竈。

古義:壽命長的 今義:豐收年;農歷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節 3. 壹詞多義 辯 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而禦六氣之不辯(通“變”,變化) 知 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名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聖人無名(名詞,聲名) 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裏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4. 詞類活用 (1)彼於致福者(使動用法,使……到來) (2)而後乃今將圖南(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3)奚以之九萬裏而南為(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4)德合壹君(使動用法,使……投合,使……滿意) (5)而徵壹國者(使動用法,使……信任)三. 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1)此小大之辯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2)《齊諧》者,誌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3)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2. 省略句 (1)翺翔(於)蓬蒿之間(省略介詞“於”) (2)且舉世譽之而(宋榮子)不加勸(省略主語“宋榮子”) (3)眾人匹(於)之(省略介詞“於”) (4)眾人匹之,(眾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語“眾人”) 3. 疑問句 (1)奚以之九萬裏而南為(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問語氣) (3)彼且奚適也(“奚”,表示疑問語氣) 4. 變式句 (1)而莫之夭閼者(夭閼之,賓語前置) (2)彼且奚適也(適奚,賓語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賓語前置) (4)覆杯水於坳堂之上(於坳堂之上覆杯水,介賓短語後置) (5)翺翔蓬蒿之間( 蓬蒿之間翺翔,介賓短語後置)。

4. 文言文《韓彥直傳》翻譯

韓彥直,字子溫。

綏德(今陜西綏德)人。生卒年不詳,生活於12世紀。

他出生於將門,是民族英雄、抗金名將韓世忠與梁紅玉之子,也是韓世忠的長子。受家庭的影響,少年時的韓彥直就具有強烈的忠君報國思想。

於紹興十八年考中進士,隨後在京城和地方上擔任過各種官職。乾道二年出任戶部郎官,總領淮東軍馬錢糧,政績斐然;乾道七年,擔任鄂州駐紮禦前諸軍都統制,嚴格訓練軍隊。

在淳熙年間初期,他受命就任遣金使。淳熙五年,在知溫州任上編撰《永嘉橘錄》,為世界上第壹部柑橘學專著。

晚年,韓彥直潛心學問,搜集宋以來的史事撰成《水心鏡》壹書,全書167卷。去世後,皇帝贈其爵位為蘄春郡公。

5. 莊子的文言文《逍遙遊》為什麽以“逍遙遊”來命題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壹部分進壹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壹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壹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麽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壹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誌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遊自得的生活旨趣。

因此,《逍遙遊》為什麽以“逍遙遊”來命題。

如果覺得多,可以只寫第壹段。

6. 語文老師要寫的壹篇文言文自傳

鄙人姓()名(),京城人氏,年方雙十,好獨研古文於寒廬,惡紅塵之紛擾。

世人皆雲:“人生苦短,即時行樂。”余深不以為然。

燈紅酒綠,恍然間過眼雲煙,胭脂紅粉,即盡時黃土壹杯。怎堪比書中乾坤,余觀莊周之逍遙,孔孟之睿智,然豈吾輩所能望其項背,甚羨之。

前路茫茫,知音難覓,故寧獨守青燈,枕牘自臥。偶對酒當歌,嘯傲明月,豈不快哉。

聞此,夫以為余乃至頹然如斯,孟德嘗言:“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念念不敢忘。

殊不知世態炎涼,枉負鴻鵠之誌。壹朝得誌,觀吾龍翔千裏,豈區區淺礁奈何爾。

7. 文言文虞謙傳

建文中請限僧道田,人無過十畝,余以均給貧民。從之。永樂初召為大理寺少卿。時有詔。建文中,上言改舊制者悉面陳。謙乃言前事請罪。帝見謙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釋弗問。而僧道限田制竟罷。都察院論誆騙罪,準

洪武榜例梟首以徇。謙奏:“比奉詔準律斷罪,誆騙當杖流,梟首非詔書意。”帝從之。天津衛倉災,焚糧數十萬石。禦史言主者盜用多,縱火自蓋。逮幾八百人,應死者百。謙白其濫,得論減。

七年,帝北巡,皇太子奏謙為右副都禦史。明年,偕給事中杜欽巡視淮、鳳抵陳州災傷,免田租,贖民所鬻子女。明年,謙請振,太子諭之曰:“軍民困極,而卿等從容請啟,彼汲黯何如人也。”尋命督兩浙、蘇、松諸府糧,輸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賂有司,率得近地,而貧民多遠運。謙建議分四等:丁多糧最少者運北京,次少者運徐州,丁糧等者運南京、淮安,丁少糧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賴之。又言:徐州、呂梁二洪,行舟多阻。請每洪增挽夫二百,月給廩;官牛壹百,暇時聽民耕,大舟至,用以挽。人以為便。嘗督運木,役者大疫。謙令散處之,疫遂息。未幾,偕給事中許能巡撫浙江。

仁宗即位,召還,改大理寺卿。時呂升為少卿,仰瞻為丞,而謙又薦嚴本為寺正。帝方矜慎刑獄,謙等亦悉心奏當。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獄,謙等再四參復,必求其平。嘗語人曰:“彼無憾,斯我無憾矣。”嘗應詔上言七事,皆切中時務。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於外者。帝怒,降少卿。壹日,楊士奇奏事畢,不退。帝問:“欲何言,得非為虞謙乎?”士奇因具白其誣,且言謙歷事三朝,得大臣體。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復職。宣宗立,謙言:“舊制,犯死罪者,罰役終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輕重分年限。”報可。宣德二年三月卒於官。謙美儀觀,風采凝重。工詩畫,自負才望。工部侍郎蘇瓚以鄙猥班謙上,恒怏怏,人以是隘其量雲。

8. 《劉崧傳》文言文翻譯

劉松,字子高,是泰和人。原來的名字叫劉楚。家境貧寒,致力苦學,天寒沒有爐火,手都凍裂了但是仍然抄錄不停止。他自幼就很博學,天性清廉謹慎。兄弟三人***居在草屋裏,有薄田五十畝。等到他顯貴後,也沒有增添任何田產。

十年都用壹條布被,直到被老鼠咬壞,才更換掉,但仍然把它修補改成衣服給兒子穿。做官時從來不讓家人跟隨在身邊。到北平上任時,只帶了個書童,到達北平後就把他打發回去了。黃昏時差吏們下班,只有他孤燈讀書,常常是壹直到天亮。他善於作詩,豫章人有推崇他為“西 *** ”的說法。

原文:

劉菘,字子高,泰和人,舊名楚。家貧力學,寒無爐火,手皸裂而鈔錄不輟。崧幼博學,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居茆屋,有田五十畝。及貴,無所增益。十年壹布被,鼠傷,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嘗以家累自隨。之任北平,攜壹童往,至則遣還。晡時吏退,孤燈讀書,往往達旦。善為詩,豫章人宗之為《西 *** 》雲。

此文出自清朝·張廷玉《明史·劉崧傳》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壹部,***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誌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壹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

康熙四年(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壹部。如果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後歷時九十四年。假如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組織班子編寫起至呈稿止,為時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修纂第壹階段無績可言的另壹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當時不僅沒有力量整理明朝的邸抄和檔案,而且在征求圖書時,獻書者也極少,就連最基本的史料明代歷朝實錄也不完整,天啟朝實錄缺少七年以後部分,崇禎朝因亡國而無實錄。如此種種,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