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夜光杯的詩句

關於夜光杯的詩句

1.葡萄美酒夜光杯全詩

是王翰的涼州詞

涼州詞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註釋]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臥:躺。

[簡析]

這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壹篇名作。這首詩以豪放的風格寫了征戍戰士飲酒作樂的情景,具有濃郁的邊塞軍營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舉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釀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壹種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麗的彩筆描繪出豪華的場面,並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飲琵琶馬上催”,正要開懷暢飲,忽然,錚錚琮琮的琵琶聲從馬上傳來。琵琶是西域盛行的樂器,詩人用來渲染西域色彩。“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釋,有的說是催飲,有的說是催人出征,或解釋為急促彈奏之意。從全詩風格來看,還是以催飲為宜。

三四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在酣醉時的勸酒詞,是說,醉就醉吧,醉臥在沙場上有什麽呢,請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征戰的人有幾個是活著回來的。這兩句歷來頗多分歧,有的認為是極為悲痛之詞,有的認為是略帶悲涼之意,但從盛唐時期將士們的豪情及全詩的風格來看,似不宜有憂傷情緒的。

2.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古詩名叫什麽

古詩名為《涼州詞二首·其壹》。

涼州詞二首·其壹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壹定要壹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屍,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擴展資料:

《涼州詞二首·其壹》渲染了出征前盛大華貴的酒筵以及戰士們痛快豪飲的場面,表現了戰士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曠達、奔放的思想感情。

作品賞析

涼州在今甘肅武威,唐時屬隴右道,音樂多雜有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壹帶)諸國的胡音。唐隴右經略使郭知運在開元年間,把涼州曲譜進獻給玄宗後,迅即流行,頗有詩人依譜創作《涼州歌》、《涼州詞》者,以抒寫邊塞風情。

這體現了唐人以毫不介懷的態度,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消化和創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國風範。葡萄自漢朝由西域傳入中原,但用來釀酒的風氣到唐朝還是以西域為盛。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著胡地情調的馬背上琵琶彈奏來助興,幾個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襯,就把邊地軍營的開懷痛飲,渲染得華艷不俗,神采動人,而又淋漓盡致了。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場上,妳也莫要取笑啊——這既是微帶醉意的話,又是帶有沈痛、卻能放達的生命體驗的話。

妳看古來征戰有幾人生還呢?既然生命是從戰場上揀回來的,就不妨看得開壹點,活得瀟灑壹點,讓它在美酒、奇杯和胡樂中,實現自己悲壯的輝煌好了。面對茫茫沙場和胡風酒筵,此詩對戰爭與娛樂、生與死的體驗,也帶有幾分唐人的豪華感和豪放感。

作者簡介

王翰(687—726),字子羽,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雲元年(710)進士,玄宗時作過官,後貶道州司馬,死於貶所。性豪放,喜遊樂飲酒,能寫歌詞,並自歌自舞。其詩題材大多吟詠沙場少年、玲瓏女子以及歡歌飲宴等,表達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和及時行樂的曠達情懷。

詞語似雲鋪綺麗,霞疊瑰秀;詩音如仙笙瑤瑟,妙不可言。《全唐詩》存其詩壹卷,,***有十四首。代表作有《涼州詞二首》、《飲馬長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涼州詞二首》(壹)最負盛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涼州詞二首(王翰組詩作品)

3.有壹首詩,裏面有什麽夜光杯的句子,請問是誰寫的,又是怎麽寫的

(二)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①,欲飲琵琶②馬上催③。[1]

醉臥沙場④君⑤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新唐書·樂誌》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這些無壹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首七絕正是壹首優美的邊塞詩。邊塞詩,若以對戰爭的態度為標準。不過它不正面描寫戰爭,卻通過戰前飲酒這件事來表達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用筆十分隱蔽曲折。 首句設色艷麗,故意誇示飲宴之美:在晶瑩透亮閃閃發光的杯子裏斟滿了葡萄美酒,戰士們聚在壹起準備痛飲了。寫到這裏,突然來壹頓挫:“欲飲”而無奈“琵琶馬上催”。這個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轉折。馬上的樂隊彈起琵琶催人出發,這使得將士們心情大變,由熱鬧舒適的歡飲環境壹下被逼到緊張激昂的戰前氣氛中。看來無法再飲酒了!可是,“醉臥沙場君莫笑”。第三句意又壹轉,告訴我們:這時雖然軍令如山,卻是催者自催,飲者自飲,而且下決定決心要“醉臥”。詩人似在代將士傾訴衷腸:管他呢,雖然出發在即,我們依然痛飲,不辭醉倒沙場,這種狂飲妳們不會見笑吧?“君莫笑”三字,於頓挫之中壹筆挑起,引出了全詩最悲痛、最決絕的壹句,這就是結末的“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個詰問句,誇張地展示了戰爭的殘酷後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詩歌的主題。顯然,這裏所控訴的,已不止是將士們所面臨的這壹次征戰,而是“古來”即有的壹切由統治階級為了自身利益而發動的驅使千千萬萬將士去送死的戰爭!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壹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唐詩別裁集》說此詩“故作豪放之詞,然悲感已極”。可謂深得作者用心。

4.誰知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 的全詩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註釋

[1]涼州詞:唐代樂府曲名。《新唐書·樂誌》:"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甘州、伊州之類。"涼州:在今甘肅河西、隴右壹帶,州治在今武威縣。王翰的《涼州詞》***二首,此是第壹首。 [2]王翰(生卒年不詳),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雲元年(710)進士,喜縱酒遊樂,豪蕩不羈,史稱"發言立意,自比王侯"。詩風壯麗酣暢,《全唐詩》錄存十四首。 [3]夜光杯:東方朔《十洲記》記載,周穆王時西胡獻夜光常滿杯,用白玉之精制成,光明夜照。這裏指極精美的酒杯。 [4]此句意謂:正要開懷暢飲的時候,馬上的樂隊已經彈起琵琶,催人出發了。

5.誰知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 的全詩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註釋 [1]涼州詞:唐代樂府曲名。

《新唐書·樂誌》:"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甘州、伊州之類。"涼州:在今甘肅河西、隴右壹帶,州治在今武威縣。

王翰的《涼州詞》***二首,此是第壹首。 [2]王翰(生卒年不詳),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雲元年(710)進士,喜縱酒遊樂,豪蕩不羈,史稱"發言立意,自比王侯"。

詩風壯麗酣暢,《全唐詩》錄存十四首。 [3]夜光杯:東方朔《十洲記》記載,周穆王時西胡獻夜光常滿杯,用白玉之精制成,光明夜照。

這裏指極精美的酒杯。 [4]此句意謂:正要開懷暢飲的時候,馬上的樂隊已經彈起琵琶,催人出發了。

6.葡萄美酒夜光杯 的那首詩叫什麽

涼州詞 年代:唐 作者:王翰 體裁:七絕 類別:記兵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註釋 涼州在今甘肅武威,唐時屬隴右道,音樂多雜有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壹帶)諸國的胡音。唐隴右經略使郭知運在開元年間,把涼州曲譜進獻給玄宗後,迅即流行,頗有詩人依譜創作《涼州歌》、《涼州詞》者,以抒寫邊塞風情。

這體現了唐人以毫不介懷的態度,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消化和創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國風範。葡萄自漢朝由西域傳入中原,但用來釀酒的風氣到唐朝還是以西域為盛。

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著胡地情調的馬背上琵琶彈奏來助興,幾個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襯,就把邊地軍營的開懷痛飲,渲染得華艷不俗,神采動人,而又淋漓盡致了。

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場上,妳也莫要取笑啊——這既是微帶醉意的話,又是帶有沈痛、卻能放達的生命體驗的話。妳看古來征戰有幾人生還呢?既然生命是從戰場上揀回來的,就不妨看得開壹點,活得瀟灑壹點,讓它在美酒、奇杯和胡樂中,實現自己悲壯的輝煌好了。

面對茫茫沙場和胡風酒筵,此詩對戰爭與娛樂、生與死的體驗,也帶有幾分唐人的豪華感和豪放感。 --楊義 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蕩的征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壹次歡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麽壹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壹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象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

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美酒;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樂器則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這壹切都表現出壹種濃郁的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壹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

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

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裏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

有人解釋為:催盡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

“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 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壹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

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壹個“悲”字。

後來更有用低沈、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壹種誇張的說法。

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這話對我們頗有啟發。

為什麽“作悲傷語讀便淺”呢?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讓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吧: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妳斟我酌,壹陣痛飲之後,便醉意微微了。

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麽,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並不是什麽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壹致的。

這是壹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壹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壹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

千百年來,這首詩壹直為人們所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