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書本和戲曲就始終伴我成長至今。讀書養人,"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倒並沒有什麽奇怪的,可是說起愛聽戲,就令人有些費解了,因為祖上既不是優伶戲子,出身也非什麽梨園世家,自己怎麽回喜歡上那節奏緩慢,咿咿呀呀的戲曲呢?這也許就是天生的壹份情緣吧。
記得小時侯,家鄉那個小鎮有個規模不大的電影院,經常上映電影,對於當時文化生活極端貧乏的我們來說,每逢放壹場電影就像是過節壹樣興奮。邀上兩三個小夥伴,只需花上五分錢,便可進得場來,占上壹個靠前排的好座位,嘴裏壹邊津津有味地吃著壹包五香瓜子,或是媽媽事先給烤熟的壹捧香噴噴的玉米粒,壹邊聚精會神地盯著銀幕上的壹舉壹動、壹花壹樹。小夥伴們大都喜歡看《紅孩子》、《小兵張嘎》、《小花》等故事情節生動曲折的兒童片或武打片,而我呢?卻獨獨偏愛那唱腔優雅、風韻獨具的戲曲影片,什麽《卷席筒》啦,《鐵弓緣》啦,《花為媒》啦,《竇娥冤》啦…… 小夥伴多受不了那緩慢咿呀的唱腔,而我則看得如癡如醉,有時還難免為劇中人物悲慘的遭遇而撒上壹掬同情的眼淚呢!偶爾趕上省京劇團到我們小鎮來演幾場戲,我更是心花怒放,激動不已。現在想起那情景來,還是歷歷在目。有時想想,到底是戲劇的什麽地方吸引了我兒時的視線呢? 哦!原來是舞臺上那優美熟稔的水袖功夫,那魅力獨具的說唱道白,那五彩繽紛的油彩以及那精彩紛呈的舞蹈及武打場面令我沈迷其中,不能自拔。雖然當時的我並不真正懂得戲曲的內涵,但那出色的表演卻令我如沐春風,如飲甘泉,那種美妙的滋味啊,深深地印在我的 腦海中,恐怕我今生今世也難以忘懷了。
哦!我兒時的夢與歡樂……
就這樣,伴著悠揚的戲曲聲,我慢慢地長大。19歲那年離家上了大學。學校倒是有影院,規模也不算小,可是從未演過戲。所幸的是,學校開設了"戲曲理論"這門課程,於是我便毫不猶豫地選修了這門課。給我們授課的王文彬教授是個不折不扣的戲迷。課上,只見他眉飛色舞,滔滔不絕,每每講到動情處,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地來上幾段,真讓我們大開眼界,也受益匪淺,更加迷上了戲曲。受王老師影響,在異彩紛呈的戲曲種類中,尤其喜愛京劇。因為老師告訴我們:京劇無論從創作思想、表演形式,還是到審美價值和欣賞態度,都和西方的話劇、歌劇、舞劇大相徑庭,在世界戲劇舞臺上獨樹壹幟。的確如此,我聽過歌劇,光唱不說更沒有舞,話劇是光說不唱,舞劇則不說不唱,而京劇卻是集詩歌、音樂、舞蹈、武打、美術等多種藝術樣式於壹體的綜合藝術。在世界藝術殿堂內都有它的壹席之地,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因為,只有我們這個古老優秀的民族才能創造出如此燦爛奪目的藝術,令人嘆為觀止。正如壹首歌唱到的:"四擊頭壹亮相,美極了,妙極了。簡直OK頂呱呱。"連外國人都贊嘆不已,何況我們中國人呢?有什麽理由不去喜愛自己的"國粹",不去欣賞那出神入化的表演呢?
閑暇時,經常和同寢好友從老師那裏借來道具,在臉上勾勾畫畫,塗塗抹抹,披衣甩袖,模擬戲曲裏人物的壹招壹式,壹顰壹笑。搖曳著壹頭的鳳冠,飄蕩著兩腮的笑靨,揮灑著滿腔的柔情,那壹舉手壹投足還真有模有樣,滿像那麽回事。這時候的寢室,滿溢著甜脆的笑聲,縈繞著鶯啼燕語,那種歡樂呵,是今生也難以抹去的記憶。
哦!我黃金般珍貴、清露般美好的大學時光……
如今的我,已步入中年,外界的很多事物已經不再能吸引我了,年輕時的許多愛好也已蕩然無存,變得平靜深沈了許多,然而對於戲曲的喜愛卻絲毫未減,反而與日俱增。在人世繁雜浮躁、快節奏的生活中奔走、忙碌的我,閑暇時聽上壹段京劇,那便是難得的享受了。戲劇中那緩慢從容的旋律,曼妙典雅的舞姿,悲歡離合的演繹使我那顆常常被周圍所充斥的狂歌勁舞、泡沫文化所包圍的心靈重新歸於淡泊平靜。中年看戲,不僅讀懂了京劇那通俗化、大眾化的風格,也更深刻地參悟了京劇那具有高層次的美學特征和美學價值。京劇行腔之完美,是無與倫比的:有的柔美,有的高亢,有的清麗,有的蒼勁,有的飄逸灑脫,英姿勃發,有的似行雲流水,壹瀉千裏:京劇那極具程式化的舞蹈和動作,是玄妙多姿的,妳看那演員在臺上:圓場、走邊、起霸、亮相、兩軍交戰、躍馬搖船,甚至壹舉手壹投足都程式俱備,極為講究,令人贊嘆不已;再加上那魅力獨具的念白,精彩紛呈的水袖,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武打場面無不散發著中華戲曲特有的魅力,讓人留連忘返,嘆為觀止。我敢說,京劇即使和漢文、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畫相提並論,也毫無遜色之處。怪不得國際友人將京劇稱為我國的"國粹",實不為過也。
最喜歡程派弟子--張火丁的演唱,最難忘那次在天津大劇院親耳聆聽、親眼目睹了張火丁聲情並茂的演出,真是令人叫絕,讓我過足了戲癮。記得她唱的那出戲是著名古典劇目《玉堂春》,那唱腔,那動作,那身段,聲起處如雨燕淩空,珍珠落盤;聲落時如瀑布飛流,壹瀉千丈;那眼神,那表情,那神態,將蘇三那含冤負屈的怨憤,驚悸、痛苦的思緒以及對前途渺茫的無奈表演得淋漓盡致,聽起來令人回腸蕩氣,看起來讓人為之動容,真是壹種靈魂的蕩滌,思想的洗禮,藝術的享受。聽罷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真有古人所謂"繞梁三日,余音不絕"之感。
人到中年,歷歷回首,戲韻情濃,余味悠悠。
有道是"戲曲大舞臺,人生小天地",我看戲劇多嫵媚,料戲劇看我應如是!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戲如人生,人生如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