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壹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作為壹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究竟什麽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0篇1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壹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靜夜詩》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壹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壹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壹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壹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我並沒有直接按課文中的程序來上。我先設計壹系列的話題,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於平時我們看到的月亮有什麽不同?這大概是什麽時候的月亮?妳家是如何過中秋的?假如妳壹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妳會想些什麽呢?而同學們也暢所欲言的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詩〉,讓同學們在了解李白在做這首詩時的背景後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這壹環節的教學設計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級小朋友富於想象的這壹心理特點。在引導學生想象的同時,開拓時的意境,再現詩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於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對象,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0篇2本詩讀時瑯瑯上口,思時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因為學生基本會背這首詩,在此基礎上,我註重了學生的朗讀指導。采取教師範讀,畫出節奏,指名領讀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雖說新課改註重學生的自讀自悟,通過反復朗讀去思考、領會、感受、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表達出來,做到作者、文本、讀者有機地融合起來。但是,就“離離原上草”這句中的“離離”我想任哪個學生也不會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壹歲壹枯榮”中的“枯榮”似乎稍易理解壹些,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也不會那麽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時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點撥即“離離”的意思,通過茂盛的小草和枯黃的小草兩幅圖片的對比,理解“枯榮”的意思,學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更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再
通過後兩句淺顯易懂的詩句,體會小草那頑強的生命力。然後,指導學生反復吟誦詩句,做到心中有詩,腦中有畫。也許這些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有些難度,但我覺得適當地加深、加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未必不可行。
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0篇3本課的三首古詩詞在內容上是有聯系的,都是寫童年生活的。
在教學三首古詩詞時,我首先讓學生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大概的了解。
然後結合註釋,通過學生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
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0篇4壹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壹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壹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麽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麽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
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壹個道理──要想了解壹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壹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0篇5《英英學古詩》是典型的“文包詩”課文,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壹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故事《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體會到〈靜夜思〉壹詩中的思鄉之情,是有壹定難度的,在本案例中,我抓住了詩題中的三個字:靜、夜、思,通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展開想象,引導學生走進“靜夜”的情境中,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情感,思詩人之思,品詩中之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人的思鄉之情,突破了體味詩意的難點。我並沒有直接按課文的程序來上。我先設計了壹系列話題,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有什麽不同?這大概是什麽時候的月亮?妳家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假如妳壹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妳會想些什麽呢?而同學們也暢所欲言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
於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思》,讓同學們了解李白在作這首詩時的背景後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同時也充分迎合了他們富於想象的這壹心理特點。在引導想象的過程中,開拓詩的意境,再現詩人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於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對象,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0篇6《村居》是第4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在學習過《春曉》壹詩,體驗了詩人孟浩然帶來的對春天的喜愛、珍惜之情後,再來體會在詩人高鼎眼中的田園鄉村中的春天。
在課前預習中已經安排範讀,安排學生對生字進行圈畫,註音,這對課堂上對生字的認讀打下了基礎。在上課時,首先進行範讀,讓學生再次體驗對詩句韻律的把握,而後讓學生自讀。但在安排自讀過程中,學生總是齊讀,這方面要多加訓練,讓學生明白自讀、齊讀、默讀等各種讀法,以更好的進行朗讀訓練。
詩中“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前半句的意思學生可以理解。而後半句不好理解,這部分采用了直接講授。但是整體來理解詩句的意思,學生的體會很泛泛,雖然通過想象進行啟發,學生對春天的美麗有所感受,但不夠強烈,說明平時的情感積累不夠,也說明情感升華還不到位。
在生字講解中,對會認字和會寫字用不同顏色的粉筆進行了區分,學生能夠加深印象;在識字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組詞及時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區分,多音字的積累,這些有助於學生對生字加以掌握。但在生字教學中存在練習不夠的問題,只是在詩文中讓學生認字,而沒有單獨考察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在會寫字的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多參與,讓學生自己體驗字的書寫,建立寫字的結構觀念。
在整首詩文的講解中,教師主導地位太強,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沒有讓學生真正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詩文體驗中。而產生這壹問題的原因在於設置的問題沒有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在今後的課堂上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需要註意的。
在習慣養成方面,還需要不斷強化,在課堂上學生的坐姿、舉手、回答問題等課堂表現有所改善,而寫字的正確姿勢需要進壹步加強訓練。習慣養成不能單單看這壹節課的表現,還要經過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另外需要加以關註個別學生在課堂上走神的現象。
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0篇71、年級教研達成的***識:高段大容量的課堂課堂效果好,學生喜歡。
2、學生收集資料提煉信息是課堂效果好的壹個前提保證,師生才有廣闊的對話空間,應經常訓練,並多采用這個方法。
3、壹個精巧的教學設計課輕松突破課堂的教學重難點。
4、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古詩的朗讀指導顯得薄弱。
因為課堂容量大,教學環節緊湊,留給孩子思考、自由言論的時間稍顯倉促,對問題的思考老師引導得稍顯多了壹點,教師還要放手,給學生自主、自由學習的空間多壹點。
古詩的美感學習顯得弱了壹些,這個可以用音樂、背景圖片、教師充滿美感的語言進行彌補。
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0篇8是壹篇對話文章,課文以奶奶和英英的對話的形式引出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課文內容淺顯易懂,而且這首詩很多同學都能背得出,可能壹開始上課的時候學生對形式上有所不解,結果在第壹課時的時候,確實如此,有個別的同學連幾次對話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先讓孩子們看看這篇課文和原來學過的課文有什麽地方不同,接著再讓他們說說是和誰在說話,說了幾次,學生便壹壹作了回答,然後我再告訴孩子們,這就是這篇文章的與眾不同,它是壹篇對話的文章,這樣,孩子們也就領悟了。
上好這篇文章,感覺孩子們的課堂表現很平淡,當然也有起波瀾的時候,特別是在理解古詩意思的時候,有孩子就通過觀察想象,告訴了我們,李白在這個月圓之夜,中秋節的團圓之夜,當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團聚的時候,李白卻獨自壹人在他鄉,感受著孤獨之情,難免會想念故鄉,想念故鄉的親人。接著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有學生就結合自身體驗說出了身在異鄉的特別感受,於是,我便讓孩子們拿起書,再讀讀課文的時候,他們的朗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也體會到了他們像李白大詩人那樣的淡淡憂傷。
我想,好的感受就要引導學生激發廣闊的思維,從而才能真正的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0篇9古詩《春曉》是眾所熟識的名詩,在學習之前我就估計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堂上讓學生自讀自學後,檢查發現其實好多根本讀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著老師念壹句理解壹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怎麽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課堂上的那壹刻,我心裏著急起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壹堂課下來,倒也有了新的啟發。
壹、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學生自讀後,請他們說說:妳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對於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壹向很感興趣,各抒己見,如:“覺”讀撅嘴音,“處”是翹舌音,“聲”是後鼻音等等。我相機讓學生組詞,說說能用什麽辦法很快記住這些難字。跟著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寫的是什麽季節?哪個字告訴妳不明白意思?“曉”是什麽意思?“不覺曉”呢?學生不明白的詩句意思我讓他們用符號標出來,再次閱讀詩句,猜測詩意。
二、從表演啟發詩的大意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著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才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所寫是春天這個季節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看著我,邊觀察邊跟著演壹演,學生的興致高漲,(我以睡得不想醒來的表情為開頭,跟著表演了看到窗外地上的落花,知道下了壹夜的春雨,配上白話的詩意解釋),通過這樣直觀的演和說,學生對詩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來我就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並激發他們自行創編動作加以表演讀,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剛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而
現在卻能把詩讀得又有表情又有動作,聲情並茂。我相信他們對這首詩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了。
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壹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壹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壹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古詩教學反思精選10篇10美術作品裏的敗筆會使作品黯然失色,課堂上語文老師繪畫的敗筆卻能使課堂變得更美。下面這節課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們***同學習杜甫的壹首古詩《絕句》,才剛把詩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議:老師,這首詩那麽優美,讓咱們把它畫成壹幅畫吧?說實在的,這個提議我在備課的過程中也設計了,本想在學生學完和背熟古詩後才進行的。但又壹想,既然是孩子們提出的,我何不隨了他們的意呢?於是我便讓他們根據理解把這首詩“畫”出來,孩子們這回可興奮了,齊刷刷地拿出紙筆認真畫起來。五分鐘後,壹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我壹激動也拿起了粉筆,在黑板上畫了起來,不料畫到屋子的窗時,幾個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來:“老師,妳畫錯了!”這回可輪到我納悶了,我結合詩句左看右看,就是沒有發現破綻,於是就問他們為什麽說老師畫錯了呢?他們壹個個爭先恐後地告訴我:“老師,妳的窗畫錯位置了,那扇窗應該畫在雪山的前面,不應該畫在它的旁邊。”我還沒來得及問清原因?壹位平時就很活躍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在雪山前畫了壹扇窗,接著便問我:“老師,書上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含’應該是把雪山裝在窗框裏,您說對嗎?”我聽了,帶頭鼓起掌來,不為別的,就為學生們已經自己解決了這節課的重點之壹——體會“含”字的意境。更讓我興奮的是,接下來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詩畫濃濃的氛圍當中,我和孩子們順利完成了壹次“詩畫之旅”。
這也讓我想起了壹位教育家的話:興奮與激動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對學習內容表現出興趣,進而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確如此,無意中窗戶“裝”錯了地方,使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壹種探究的心理,熱情高漲,興致盎然,思維火花在歡樂的氣氛中碰撞。文本與生活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學生心中噴湧而出。
感謝這筆敗筆,要不是它,學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導下去發現、去領悟“窗含西嶺千秋雪”中的“含”,因為我在預設的目標中有這樣壹個環節,但我知道肯定不會有今天課堂上這樣的效果,因為那樣的主動權在老師的手中。感謝這筆敗筆,使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雨後春筍、似火山噴發。以前總擔心離開了我的引導,學生無法理解文本,時刻都想著該如何牽著學生走,現在我覺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課堂上把握互動和交往的時機,喚起孩子們心中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