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從《三峽》中得知三峽的背景是什麽?請找出相關語句加以說明

從《三峽》中得知三峽的背景是什麽?請找出相關語句加以說明

三峽

簡介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壹,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裏,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裏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湧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誌在《蜀道奇》壹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壹部名叫《水經註》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壹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壹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裏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 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遊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1、從重慶順江而下快節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2、從上海、南京、武漢逆流而上遊覽長江沿途美景;3、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裏的群峰,重巖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裏的江水,洶湧奔騰,驚濤裂岸,百折不回;這裏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裏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壹山壹水,壹景壹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傑。這裏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壹,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裏,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範成大、歐陽修、蘇軾、陸遊等詩聖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這裏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裏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是渝鄂兩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壹種祭祀活動。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1982年,三峽以其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三峽的自然形成

最近,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大學教授袁道先領銜的“長江三峽河谷發育與環境演變研究”課題組經過4年研究,近日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峽地區長江階地年代序列,並認定長江三峽形成於200萬年前。

研究指出,長江東流是由於青藏高原的擡升,三峽河段的貫通是長江演化歷史中的壹個重大地質事件。

該課題的研究重點是三峽地區的地貌演化和特殊的堆積物“江北礫巖”的成因。在大量的野外考察的基礎上,課題組對大批實驗樣品進行了孢粉、重礦組合、磁化率等測試,應用地質學、地理學、年代學等測試,並綜合應用地質學等多種理論與方法對該地區的河谷地貌、各種堆積物進行研究,初步明確了三峽地區層狀地貌面的分布、特征、年代和“江北礫巖”的成因及環境意義,也由此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峽地區長江階地年代序列。

下壹步,課題組將采用更高級別的實驗工具進行研究,預計2009年對長江三峽形成年份進行精確定年。

文學中的三峽

《三峽》文言文

酈道元

原文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翻譯

在三峽七百裏當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毫無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若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時候,是看不見太陽和月亮的。至於夏天水漲,漫上小山包的時候,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絕了。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是白天從白帝城出發,晚上到了江陵。中間間隔了壹千二百裏,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船速度快。到了春、冬兩季時,白色的急流、綠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又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在山峰間。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是趣味無窮。每到天剛晴或剛降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壹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長叫,甚是淒涼。空蕩的山谷裏回聲陣陣,悲哀的嘯聲久久不消。所以漁夫和船夫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註釋

選自《水經註疏》

三峽: 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

酈道元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撰《水經註》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毫無。闕,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這裏指太陽。

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奔這裏指飛奔的馬。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絕巘極高的山峰。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引接連不斷。屬,動詞,連接。引,延長。

——摘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

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淒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裏“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壹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裏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淒”“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壹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詩句表現了漁人漂泊不定的悲傷,襯托了秋的淒涼。二、問題研究 1.材料的安排。作者先寫三峽的整體風貌,然後抓住三峽最有特點的時間——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寫出了三峽的奔放美、清悠美和淒婉美。 2.語言的運用。本文多用對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練習說明壹、背誦全文,並完成下列練習。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2.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設題意圖:①使學生把握文章寫景的脈絡;②抓住精彩寫景段落,深入領會畫龍點睛的詞語,使學生對文章的感知由整體到局部;③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問答題提示了背誦的思路,適宜先解決問答題,再背誦課文。參考答案: 1.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素”“淒”“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二、解釋下列詞語,並給線點的字註音。重巖疊嶂 夏水襄陵 乘奔禦風 素湍綠潭 絕巘 飛漱 清榮峻茂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它們的讀音和詞義。參考答案:嶂(zhàng),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襄(xiāng),上。奔(bēn),這裏指快跑的馬。湍(tuān),急流的水。巘(yǎn),險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沖刷。峻(jùn),高而陡峭。三、閱讀下面這首詩,妳能說出它和本文之間的某些聯系嗎?早發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設題意圖是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早發白帝城》和《三峽》都描寫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後者是遊記散文,本題的著眼點不在形式,只要學生能夠將內容對應起來就可以了。參考答案:文章的第二段與這首詩的壹、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了夏天三峽水流速度極快;文章第四段與詩的第三句相對應,都是寫連續不斷的猿啼;文章第壹段則和詩中的“萬重山”相應。教學建議壹、註重朗讀。引導學生先默讀,對照註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然後再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達到熟讀成誦。朗讀要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風格特色。

涵詠品味

這篇短文富有詩情畫意,意味雋永。應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詠體會,獲得美的享受。這壹環節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把想像中的三峽風光用語言描述出來,可以在課文的基礎上作擴展聯想,而不要把重點放在文言詞匯的講解上。三、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對三峽的描寫比較客觀,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沒有用語言直接表述出來。但是我們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可以體會得到作者的欣賞之情,他寫出了三峽獨特的美。有關資料壹、酈道元生平道元,字善長,初襲爵永寧侯,例降為伯。禦史中尉李彪以道元執法清刻,自太傅掾引為書侍禦史。彪為仆射李沖所奏,道元以屬官坐免。景明中,為冀州鎮東府長史。刺史於勁,順皇後父也。西討關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奸盜逃於他境。後試守魯陽郡,道元表立黌序,崇勸學教。詔曰:“魯陽本以蠻人,不立大學。今可聽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延昌中,為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政,如在冀州。蠻人指闕訟其刻峻,請前刺史寇祖禮。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還京,二人並坐免官。後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禦夷諸鎮並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詔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馳驛與大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會諸鎮叛,不果而還。孝昌初,梁遣將攻揚州,刺史元法僧又於彭城反叛。詔道元持節,兼侍中、攝行臺尚書,節度諸軍,依仆射李平故事。梁軍至渦陽,敗退。道元追討,多有斬獲。後除禦史中尉。道元素有嚴猛之稱,權豪始頗憚之。而不能有所糾正,聲望更損。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臥起。及選州官,多由於念。念常匿悅第,時還其家,道元密訪知,收念付獄。悅啟靈太後,請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時雍州刺史蕭寶反狀稍露,侍中、城陽王徽素忌道元,因諷朝廷,遣為關右大使。寶慮道元圖己,遣其行臺郎中郭子帙圍道元於陰盤驛亭。亭在岡上,常食岡下之井。既被圍,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盡力屈,賊遂逾墻而入。道元與其弟道(闕)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賊,厲聲而死。寶猶遣斂其父子,殯於長安城東。事平,喪還,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註《水經》四十卷,《本誌》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然兄弟不能篤睦,又多嫌忌,時論薄之。(《北史》卷二十七)

模山範水抒情寫意——談《三峽》(徐應佩、吳功正等)

本文是《水經》中《江水》中的“(江水)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註之”的壹條註。記敘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能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自三峽七百裏中”,交代峽之長,接著指出兩岸山的特點在於“連”。“略無闕處”,毫無殘缺的地方,進壹步寫“連”。下面接著寫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復疊,山上壘山,說明山高。山隱匿於天空,遮蔽住太陽,從另壹個角度寫山的高。“重”和“疊”,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下面兩句,則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以上特點。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不是“兩岸”連山,哪怕只有壹岸連山,也不會形成這種狀況;如果連山有缺,其他時間於缺處也能見到日月;如果連山不高,也不必待到這時才見日月;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候也可見到日月。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夏季水漲,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絕了。這裏所寫的是水勢大水流速情況下的通例。下舉壹特例,以進壹步證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向各地傳達時,才會有航船。這壹方面照應了平常情況下是“沿溯阻絕”的,同時借此可寫出船行之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補筆交代“其間千二百裏”,則時速約為百裏,加上更用奔馬和疾風作比較,給人的感受也就更為形象而深刻了。本節承上段而來。上段寫三峽山的特點,為本節寫水設置了條件。山高,則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連,則水不得他泄,必然盡在漕中。峽窄,則斷面小,單位面積裏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漲”的因素和峽的特點及條件,構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為江水作註,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壹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對象,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壹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著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著景物的影子。這裏先寫俯視江中所見。“湍” 是動態,“潭”為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凈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沈寧靜。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裏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以“絕”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征。山巖陡削,高聳入雲,故為“絕”。山上的柏樹,托足於巖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幹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誌,給山水之間投進了壹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壹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壹幅挺拔超脫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大為異趣。最後作者總括說: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導出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壹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所寫與上節所述,意趣迥異。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淒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開筆多變。接著以實景補足前意,林澗之間,清冷肅穆。這時已無江水喧騰,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淒清肅殺的氣氛。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壹是直接敘述,壹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 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絕”,回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壹言“峽長”,壹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壹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本文雖屬節選,但全文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渾然壹體,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見功力。由於作者曾“踐躋此境”,有具體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峽的特點和不同季節的風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總後分的辦法,按季節分層次,寫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於選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幾筆,使境界全出,叫讀者恍如身臨其境。如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表現水流湍急,以“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風光嫵媚,以“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渲染猿鳴幽淒、山谷空曠,都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再次,各個部分,各有側重,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從不同角度寫出了三峽特色,而下面的三個部分,又都圍繞著首段關於山峽總的特點來寫。最後,作者運筆富於變化,有正面落筆,有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有工筆細描,有明言直寫,有隱喻暗示,有全景鳥瞰,有特寫鏡頭,有仰觀遠景,有俯察近物,有繪形寫貌,有摹聲錄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語,雖只幾百字的短文,卻概括千裏,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清猿怪柏,真可謂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裏。

參考資料: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