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首詩屬於典型的送別詩,把主角的主要感情投射到了毫無感情的柳樹上,認為柳樹也是壹個“磕磕絆絆的路人”,類似於“蠟燭有壹顆說再見的心,為別人流淚到天明”。其實不管是蠟燭還是柳樹,作為壹個沒有感情的外物,是不可能說再見的,是主體感情的向外投射。
1詩中也體現了主體的感情,但程度遠不如第二首激烈,而是詩人對柳樹作出了判斷(即柳樹無情,只在不懂人的時候送人)。
第二,在意境方面。
第二首是典型的送別詩,把送別的感覺和柳樹融為壹體。愛情和風景融為壹體,很好的表達了告別的感覺。
1詩用其意。通過對柳的“無情”判斷,更加曲折,也因此更加強烈地表達了告別之情。有點類似毛阿敏的歌《思念》:“又把聚會當成分手了”。
多說兩句。
古詩詞有“驅黃鸝而去,其樂皆從樹。當她夢見她去了遼西營地和他會合時,他們叫醒了她。”
這不是因為黃鸝不好。相反,黃鸝通常被認為是壹種可愛的鳥。不過這首詩說,驅黃鸝是需要的,不應該叫,因為會打擾女主角的閨房夢。
這不是用它的意思,而是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遼西夢的渴望。遼西夢,就是主人公思念的人在遼西。這裏把美麗的黃鸝描寫的很壞,表現了強烈的向往。
同樣,1詩中,對劉的無情評判又從何而來?
第壹個原因是,折柳送人是古人的習俗。當妳看到柳樹時,妳會聯想到離別。
第二個原因是,這是在告別的時候。此時見柳,只能徒增離別之悲。
第三個原因,壹直是送別,卻始終留不住人,所以說劉無情。
所以這是壹種更強烈的表達。這種表達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下,比第二首中正確的事,意味更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