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西方接受美學的理論,壹件作品的誕生,不僅要經過作家的創造,還要經過讀者的再創造。我們讀過《老馬》究竟有什麽感悟呢?
首先,從詩題看:詩的標題是《老馬》,但詩人沒有詳細描寫老馬衰弱病殘的外形,而是著重寫它的命運、感受和心境,這種遺貌取神的寫法,賦予了這首詩深刻的意蘊。
其次,從老馬的處境和命運特征看:詩中的老馬似乎生來就得無條件的承受裝大車的命運,即使“背上的壓力往肉裏扣”,“也橫豎不說壹句話”,“只好把頭沈重的垂下。”這裏詩人寫出了老馬忍辱負重的命運和忠厚善良的性格。這匹老馬也曾思考過自己不幸的命運,但它始終是“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裏咽。”從這裏我們也能體會到老馬的愚昧無知。盡管老馬任勞任怨,也要常常挨皮鞭。無奈“只好擡起頭望望前面。”詩人寫出了老馬的悲慘命運、痛苦的感受和悲涼的心境,增強了老馬悲劇的感染力。
最後,如果我們聯系歷史背景,不難看出這匹負重受壓、痛苦無比、在鞭子
《老馬》這首詩並沒有存心用老馬去象征農民的命運,但為什麽幾乎所有的讀者和選本的註釋家,都說寫的是受苦受難的舊社會的農民?
分析:文學鑒賞是壹種審美享受,同時又是壹種藝術再創造。作品的意義來源於兩個方面。壹是作品本身,壹是讀者的賦予。所以要承認文學鑒賞中的差異性,也要承認欣賞者的理解可能超過或有別於作者的原意。有人說:“壹千個觀眾就有壹千個哈姆萊特。”魯迅曾說過:“《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見《集外集拾遺補編》)臧克家曾說過:從表面上看,寫的是壹匹負重受壓、苦痛無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掙紮的老馬。但幾乎所有的讀者和選本的註釋家,都說寫的是受苦受難的舊社會的農民。原因是老馬的形象塑造,舍其形而傳其神。詩人沒有詳細描寫老馬衰弱病殘的外形,而是著重於寫它的命運,感受和心境,增強了老馬悲劇的感染力。詩人越是突出老馬的忍辱負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發讀者對被壓迫而不覺悟農民的同情,激起對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憤怒和詛咒。因此,《老馬》形象的塑造充分體現了“形象大於思想”的特點。
(壹)怎樣理解全詩“樸素凝煉”的語言風格?
分析:《老馬》歌詠的是壹匹老馬軛下的生活,卻象征地概括了多少年來農民背上的苦難的重荷。全詩樸素凝煉,用詞精彩傳神。“扣”、“飄”字,準確、生動、逼真,有力地表現了老馬受壓迫的深重,平中見奇;“橫豎”、“咽”字,樸素、凝煉形象地道出了老馬的堅忍。
不用柔曼的音調來訴說個人的哀樂,也很少用熱烈的呼聲來抒發對於舊世界的憤懣,而是用經過錘煉的詩句,抒寫舊中國農民的苦難與不幸,勤勞與堅忍,讓讀者從咀嚼和回味中體會詩人深沈的感情。減克家正是以此獨特的風格,為三十年代的詩壇吹來壹陣清新的風,引起讀者的註意和重視。
(壹)吟誦作品。
1.體會這首詩的“建築美”和“音樂美”。
按照詩歌的節奏、韻腳,反復吟誦作品。明確:
《老馬》在形式上講究“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全詩***兩節,每節四句,每句基本上是八個字,隔句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具有壹種“建築美”和“音樂美”。
2.把握詩作的形象。
“老馬”是貧苦農民的真實寫照。中國農民的苦難與不幸、勤勞與艱辛,剝。削階級的貪婪與殘忍,作者的同情與債爆,都通過“老馬”這雕塑壹般的形象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來。
(二)整體感知。
1.筆者及寫作背景。
臧克家,出生於山東諸城縣的農村,從小熟悉農村,熱愛農民,所以他的詩篇多為歌唱農村之作。1933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惡的黑手》。這正是“現代派”頹廢詩風遭到讀者厭棄的時候,減克家的描寫農民形象和鄉村景色的詩篇為詩壇吹來壹陣清新的風,因此立刻引起文學界的註意和重視,並且為新詩反映農村生活開拓了嶄新的天地。
《老馬》寫於1932年,是臧克家詩集《烙印》中流傳廣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壹。作者曾說:“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我對蔣介石政權全盤否定,而對於革命的前途,覺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沈郁而悲憤的。”作者親眼看到了壹匹命運悲慘令人同情的老馬,不寫出來,心裏就有壹種壓力。通過賞析這首詩,我們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到減克家30年代新詩創作的成就和特色。
2.感受內容大意。
《老馬》簡短八句,塑造了壹個不堪重負的老馬的悲慘形象。
第1節,寫裝車。
前兩句的“總得”與“橫豎”相呼應,側面表現出主人貪婪、殘忍,讓老馬超負荷運載,同時也寫出老馬倔強、堅忍的性格,把壹腔悲憤深埋在心裏。後兩句實寫裝車,壹個“扣”字,壹個“重”字,·把老馬負重受壓的慘狀刻畫得極為生動、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2節,寫揚鞭出發。前兩句是虛寫,刻畫老馬的悲憤而又無望的心理。後兩句寫實,“壹道鞭影”,活現出主人的兇狠、無情。在這樣嚴酷的壓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馬的又是什麽呢?詩人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對《老馬》這首詩,臧克家曾說:“寫老馬就是寫老馬本身,讀者如何理解,那是讀者的事,見仁見智,也不全相同。”
根據西方接受美學的理論,壹件作品的誕生,不僅要經過作家的創造,還要經過讀者的再創造。我們讀過《老馬》究竟有什麽感悟呢?
首先,從詩題看:詩的標題是《老馬》,但詩人沒有詳細描寫老馬衰弱病殘的外形,而是著重寫它的命運、感受和心境,這種遺貌取神的寫法,賦予了這首詩深刻的意蘊。
其次,從老馬的處境和命運特征看:詩中的老馬似乎生來就得無條件的承受裝大車的命運,即使“背上的壓力往肉裏扣”,“也橫豎不說壹句話”,“只好把頭沈重的垂下。”這裏詩人寫出了老馬忍辱負重的命運和忠厚善良的性格。這匹老馬也曾思考過自己不幸的命運,但它始終是“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裏咽。”從這裏我們也能體會到老馬的愚昧無知。盡管老馬任勞任怨,也要常常挨皮鞭。無奈“只好擡起頭望望前面。”詩人寫出了老馬的悲慘命運、痛苦的感受和悲涼的心境,增強了老馬悲劇的感染力。
這匹被壓迫被損害的“馬”不僅不象五卅運動中的工人、井岡山的赤衛隊員那樣“心紅膽壯誌如鋼,砸爛萬惡的舊世界”,他甚至連起碼的覺醒也沒有,當壓迫者猛往他身上加載以至深深地勒進皮肉時,他的反應只是麻木地把頭“垂下”,把血肉之軀讓渡給了他人;當他欲哭無淚、統治者卻又嫌他拖了國民經濟後腿而猛抽壹鞭時,他只是無奈地“望望前面”,他要透支生命為民族復興做貢獻了,這會兒他甚至連靈魂也抵押給了領袖或者領導。“老馬”當然沒有“做貢獻”的覺悟,他只是認命而已。他不能尥蹶子,不能踢他的主人,不能掙脫他的韁繩去撒野,那樣他就會沒戶口,沒飯吃,成為流民、刁民甚至暴民和土匪,就會受到治理整頓和圍剿、消滅。總之,即使這是壹匹悲憤之馬,但也決不是可以昂首嘶鳴之馬,前程遠大之馬,這是壹匹隱忍之馬,忍辱負重之馬,他為威權所深深地震懾,並迷信秩序,莫名其妙地承擔著不可知的命運,從氣質上多少有點與俄羅斯民歌裏那匹“可憐的老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