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天凈沙·秋思》是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壹首詩。原文:
天津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老路瘦馬。
夕陽西下,腸斷人在天涯。
翻譯:
黃昏時分,壹群烏鴉落在壹棵藤蔓枯萎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叫聲。小橋下,流水叮叮當當,小橋旁的農家樂裊裊升起炊煙。
古道上壹匹瘦馬迎著西風艱難前行。夕陽漸漸失去光澤,從西邊落下。寒夜裏,只有孤獨的旅人在遠方徘徊。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始終沒有成功。他幾乎壹生都過著漂泊的生活。他壹生都很沮喪和尷尬。所以我在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津沙·秋思》。
贊賞:
它運用了景物對比的寫作方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實現了主觀感受與客觀環境的高度統壹。前三行都是風景,18字小品就勾勒出了這樣壹幅生動的深秋夜景。
“枯藤老樹昏鴉。”“枯”“老”“昏”這三個字,形容詩人當時的悲涼氣氛。《小橋流水》描繪了壹派祥和的景象。
與已墜入異鄉的遊子相映成趣,給畫面帶來壹種悲涼的氣氛。讓“心碎的人”更加難過。“舊路西風瘦馬”是詩人本人當時的真實寫照。
他東奔西跑,累了很久,不言而喻。這與歸來的渡鴉和重聚的壹家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通過對事物的感受來表達淪落到世界末日的人的悲傷。
作者介紹: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字千裏,名曰東籬(據說字深遠,後稱“東籬”)。?漢族,多為(今北京)人。
另壹種說法(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本名東裏,以示陶淵明之誌)。他的年齡比關漢卿、白樸等人都大。
出生年份應在至元之前(從1264開始),死亡年份應在知止和太定元年之間(1321-1324)。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他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家和散曲作家。
他是名聞梨園的著名作家,是元會的重要人物,素有“元曲四大家”之稱。他被譽為“屈狀元”,在元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馬致遠寫得最多的劇是“神仙道學”。《嶽陽樓記》、《陳摶高眠》、《任鳳子》、《黃梁夢》等都講述了全真教的事跡,宣傳了全真教的教義。這些道教神仙故事的主要傾向是宣揚人生如夢,富貴功名不足掛齒,要人們把壹切都告訴我,擺脫家庭、妻兒的壹切羈絆,在隱居山林、尋求長生不老中獲得解脫和自由。
劇中主張回避現實矛盾,反對人們為自己的現實利益而鬥爭,是壹種懦弱悲觀的態度。但另壹方面,該劇也批判了社會現狀。
它否定了以名譽和事業為中心的傳統價值觀,把人生的“自我適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其中也包含了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盡管作者未能找到實現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
在元雜劇眾多的作家中,馬致遠的創作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從而反映了壹個時代的文化特征。
與此相聯系,馬致遠的劇作現實主義色彩不強,人物塑造也不是很突出。戲劇沖突通常缺乏張力,但有很多自我表現的元素。
包括《漢宮秋》等歷史題材的作品,劇中人物往往遊離於戲劇沖突之外,作出長篇抒情,往往是作者通過劇中人物表達自己的情感。
比如呂洞賓在《嶽陽樓記》裏唱的《何心郎》:遙望龍騰故國,我笑奸詐曹操,我哭悼霸王。為興亡而笑哀嘆,夕陽卻晚了。
如果妳想念我們壹百年,妳就在這個轉折的中間。我聽見樓前飲茶的人,像河面上的野鷗壹樣爭吵,百年人的境遇虛幻。這其實是作者在他的散曲中多次寫到的壹種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