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富春江歷史

富春江歷史

1.富春江的歷史文化

1、歷史: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曾漂流過富春江,並留下大量詩詞佳作。

南朝文學家吳均當年漂流富春江後寫下了千古名作——《與朱元思書》。“風煙俱凈,天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那份休閑的意境和樂趣,讓現代人無限向往。景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國內漂流景區中是罕見的。

富春江壹帶在歷史上,曾是桐廬縣治舊址。據《桐廬縣誌》記載,東吳孫權黃武四年,桐廬縣治就設於此。

以至於,在歷史時光的長廊裏,充盈得竟是各種傳奇故事。如方臘起義軍在此打敗童貫軍隊;桐君潭金鐘的故事等等。

人們駐足此間而抒發起的思古之幽情,真真切切,源遠流長。僅壹句“風煙俱凈,天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便帶起了那份休閑裏的意境和樂趣,使人不由自主地無限向往起來。2、節日:九姓漁民是生活在新安江上以舟為家,以漁為業的水上部落。

日出撒網,日落泊舟,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九姓”是指陳、錢、袁、孫、林、葉、許、何、李。

據說,他們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陳友諒的部下,因陳與朱元璋爭奪天下,大敗九江,所俘部屬被流放在新安江中,貶為“賤民”。並規定不得上岸居住,不準與平民通婚,不準讀書應試,上岸時不準穿鞋……因此,數百年來,九姓漁民舉家泛舟,生活在水上,其生活習俗與岸上人截然不同。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拋新娘”式水上婚禮。如今,這種江上生活方式早已結束,但其奇異的婚俗文化保留了下來,被開發成特色旅遊項目,還補充了三個參與性很強的活動程序。

壹是遊客扮新郎、新娘結婚,拍照留念;二是新郎、新娘向遊客“敬三杯”,即敬清茶、敬五加皮酒、敬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羹(寓意“早生貴子”);三是品嘗漁家婚宴。

擴展資料:

富春江下切中生代火山巖,形成長達24公裏的著名七裏瀧峽谷。

兩岸巖石陡立,層巒疊嶂,山水相映,景色秀麗。自梅城以下5公裏至蘆茨埠附近為峽谷段。

被開辟為國家AAAA級景區;王洲島是三國吳大帝孫權故裏,他的爺爺孫鐘在這裏種瓜多年,島上還有吳大帝廟等古跡。1969年在七裏瀧峽谷建成富春江大型水庫和發電站。

富春江由北支新安江和南支蘭江在建德縣梅城匯合而成。新安江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境內。

蘭江由來自浙江省中部的金華江和來自浙贛、浙皖邊界山區的衢江匯合而成。富春江水系很早就是杭州、上海通向浙江內地、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部的重要水道。

富春江八景:1、龜川秋月在鸛山南簏。今建有“龜川閣”。

關於“龜川”的歷來,可參看《龜川閣碑記》。2、鶴嶺晴雲鶴嶺前臨富春江,從鶴山南沿江直下2.5公裏處即是。

每當旭日初升,山光雲影,氤氳浮漾,若隱若現,神秘而富有詩意。暮靄沈沈之際,山色空蒙,輕紗縈饒楓渺恍惚,整座山嶺猶如化為壹幅蒼屏。

相傳早晚有仙鶴出沒其間。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大嶺圖》即取材於此。

3、樟巖朝霧在城北2.5公裏處,因山多樟樹而得名。這裏山巒疊翠,山上遍布巨樟,在晨曦初露、曉雲未收之時,水氣彌漫成霧。

浮遊於山野林間,看上去青雲如睡,團團白絮披掛壹身。待到旭日冉冉東升,霧靄消散,壹脈脈黛色的山巒俊秀清逸,列伍有序,頓時令人心胸開朗,精神愉悅。

由於歷經滄桑,原來的古剎已毀,古木稀疏。幸國家林科院亞熱帶林研所在這裏經營多年,遍植異木奇花。

4、花塢夕陽在縣城之北約1公裏,南面臨近富春江,北端與樟巖接近。《富陽縣誌》稱其景色特點是“山多杜鵑,壹抹斜陽遲遲而下,紅艷更可愛也。”

其實花塢不只多杜鵑花,也多桃花,花塢白桃為當地名產。每當農歷二三月間,油菜吐黃,桃花泛紅,杜鵑似錦,宛如朝霞駐足。

夕陽西照,更是艷麗奪目。如今進得塢去,油菜、杜鵑與桃花滿坡錯落,茶蓬新翠,竹林掩映,濃綠與疏紅交相成趣,令人嘆為觀止。

5、恩波夜雨在縣城西側,莧浦入江處。恩波橋始建於北宋,改建於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全長54米,是浙江著名的保存完好的古橋梁之壹,橋上的獅子和蓮花浮雕十分逼真美觀。《富陽縣誌》記載,恩波橋跨莧浦,新雨初霽,船過橋下,雨滴蓬窗不住,入夜則淅瀝更爽耳也。”

據此,不難想象,在萬簌俱寂的夜色中,在船中聽著橋上滴水敲打著蓬窗,是壹種多麽安謐的景象!6、吉祥曉鐘吉祥寺古基在鶴山頂。相傳該寺於唐朝大中年間為鳥窠禪師初建。

年久坍毀,到南宋嘉定年間知縣方舟重建時,從永安山妙智寺移來壹口大鐘。晨鐘乍起聲聞幾十裏,人們從曉夢中被催醒過來。

夜半靜寂時,聽到這宏亮而悠揚的鐘聲,令人心清神遠。明代萬歷年間吉祥寺遷往鸛山東館驛裏,該景僅存遺跡。

7、中沙落雁中沙在縣城南江心中,長約2公裏,寬0.5公裏。過去沙上遍植烏桕,水濱又多蘆葦。

每到深秋,桕葉紅,蘆花白,為鳧雁棲息的好地方。王義祖有詩雲:“秋水漲平沙,秋風送落霞。

閣江壹行雁,飛入白蘆花。”活脫脫勾勒出壹幅妙奇異的平沙落雁圖。

8、莧浦歸帆縣城西面的壹條小河,向東經過縣城的西南角流入富春江,這就叫莧浦。由於富春江在這壹段江面較寬,每逢洪水潮汛,風急浪高。

因此莧浦恩波橋內的壹段河內,便成為理想的帆船停泊處。每近傍晚,片片風帆迎著落日余暉。

2.富春江的歷史以及景色

景色: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七裏瀧,其旖旎的風光如壹首清新的詩,壹幅淡雅的畫;又象壹條歷史的長河,包孕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故富春江七裏瀧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為主要特色

歷史: 富春江下切中生代火山巖,形成長達24公裏的著名七裏瀧峽谷。兩岸巖石陡立,層巒疊嶂,山水相映,景色秀麗。1969年在七裏瀧峽谷建成富春江大型水庫和發電站。富春江由北支新安江和南支蘭江在建德縣梅城匯合而成。新安江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境內。蘭江由來自浙江省中部的金華江和來自浙贛、浙皖邊界山區的衢江匯合而成。富春江水系很早就是杭州、上海通向浙江內地、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部的重要水道。 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為浙江省壹黃金旅遊線路,新安江、富春江是錢塘江的上遊。新安江發源於安徽黃山,經淳安縣,流至建德縣;江水再往東流,經桐廬,流入富陽市境,曰富春江;再往東,到了蕭山縣的聞家堰,稱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風景區就位於上起淳安,下至富陽的壹段區域內,是浙江省的壹個重要風景區。 1982年,富春江作為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這壹段風景區兩岸山色青翠秀麗,江水清澈碧綠,在山水之間還分布著許多名勝古跡

3.富春江的歷史文化

1、歷史: 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曾漂流過富春江,並留下大量詩詞佳作。

南朝文學家吳均當年漂流富春江後寫下了千古名作——《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那份休閑的意境和樂趣,讓現代人無限向往。景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國內漂流景區中是罕見的。

富春江壹帶在歷史上,曾是桐廬縣治舊址。據《桐廬縣誌》記載,東吳孫權黃武四年,桐廬縣治就設於此。

以至於,在歷史時光的長廊裏,充盈得竟是各種傳奇故事。 如方臘起義軍在此打敗童貫軍隊;桐君潭金鐘的故事等等。

人們駐足此間而抒發起的思古之幽情,真真切切,源遠流長。 僅壹句“風煙俱凈,天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便帶起了那份休閑裏的意境和樂趣,使人不由自主地無限向往起來。 2、節日: 九姓漁民是生活在新安江上以舟為家,以漁為業的水上部落。

日出撒網,日落泊舟,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九姓”是指陳、錢、袁、孫、林、葉、許、何、李。

據說,他們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陳友諒的部下,因陳與朱元璋爭奪天下,大敗九江,所俘部屬被流放在新安江中,貶為“賤民”。 並規定不得上岸居住,不準與平民通婚,不準讀書應試,上岸時不準穿鞋……因此,數百年來,九姓漁民舉家泛舟,生活在水上,其生活習俗與岸上人截然不同。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拋新娘”式水上婚禮。如今,這種江上生活方式早已結束,但其奇異的婚俗文化保留了下來,被開發成特色旅遊項目,還補充了三個參與性很強的活動程序。

壹是遊客扮新郎、新娘結婚,拍照留念;二是新郎、新娘向遊客“敬三杯”,即敬清茶、敬五加皮酒、敬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羹(寓意“早生貴子”);三是品嘗漁家婚宴。

擴展資料:

富春江下切中生代火山巖,形成長達24公裏的著名七裏瀧峽谷。

兩岸巖石陡立,層巒疊嶂,山水相映,景色秀麗。自梅城以下5公裏至蘆茨埠附近為峽谷段。

被開辟為國家AAAA級景區;王洲島是三國吳大帝孫權故裏,他的爺爺孫鐘在這裏種瓜多年,島上還有吳大帝廟等古跡。 1969年在七裏瀧峽谷建成富春江大型水庫和發電站。

富春江由北支新安江和南支蘭江在建德縣梅城匯合而成。新安江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境內。

蘭江由來自浙江省中部的金華江和來自浙贛、浙皖邊界山區的衢江匯合而成。富春江水系很早就是杭州、上海通向浙江內地、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部的重要水道。

富春江八景: 1、龜川秋月 在鸛山南簏。今建有“龜川閣”。

關於“龜川”的歷來,可參看《龜川閣碑記》。 2、鶴嶺晴雲 鶴嶺前臨富春江,從鶴山南沿江直下2.5公裏處即是。

每當旭日初升,山光雲影,氤氳浮漾,若隱若現,神秘而富有詩意。 暮靄沈沈之際,山色空蒙,輕紗縈饒楓渺恍惚,整座山嶺猶如化為壹幅蒼屏。

相傳早晚有仙鶴出沒其間。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大嶺圖》即取材於此。

3、樟巖朝霧 在城北2.5公裏處,因山多樟樹而得名。這裏山巒疊翠,山上遍布巨樟,在晨曦初露、曉雲未收之時,水氣彌漫成霧。

浮遊於山野林間,看上去青雲如睡,團團白絮披掛壹身。待到旭日冉冉東升,霧靄消散,壹脈脈黛色的山巒俊秀清逸,列伍有序,頓時令人心胸開朗,精神愉悅。

由於歷經滄桑,原來的古剎已毀,古木稀疏。幸國家林科院亞熱帶林研所在這裏經營多年,遍植異木奇花。

4、花塢夕陽 在縣城之北約1公裏,南面臨近富春江,北端與樟巖接近。《富陽縣誌》稱其景色特點是“山多杜鵑,壹抹斜陽遲遲而下,紅艷更可愛也。”

其實花塢不只多杜鵑花,也多桃花,花塢白桃為當地名產。每當農歷二三月間,油菜吐黃,桃花泛紅,杜鵑似錦,宛如朝霞駐足。

夕陽西照,更是艷麗奪目。如今進得塢去,油菜、杜鵑與桃花滿坡錯落,茶蓬新翠,竹林掩映,濃綠與疏紅交相成趣,令人嘆為觀止。

5、恩波夜雨 在縣城西側,莧浦入江處。恩波橋始建於北宋,改建於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全長54米,是浙江著名的保存完好的古橋梁之壹,橋上的獅子和蓮花浮雕十分逼真美觀。 《富陽縣誌》記載,恩波橋跨莧浦,新雨初霽,船過橋下,雨滴蓬窗不住,入夜則淅瀝更爽耳也。”

據此,不難想象,在萬簌俱寂的夜色中,在船中聽著橋上滴水敲打著蓬窗,是壹種多麽安謐的景象! 6、吉祥曉鐘 吉祥寺古基在鶴山頂。相傳該寺於唐朝大中年間為鳥窠禪師初建。

年久坍毀,到南宋嘉定年間知縣方舟重建時,從永安山妙智寺移來壹口大鐘。 晨鐘乍起聲聞幾十裏,人們從曉夢中被催醒過來。

夜半靜寂時,聽到這宏亮而悠揚的鐘聲,令人心清神遠。明代萬歷年間吉祥寺遷往鸛山東館驛裏,該景僅存遺跡。

7、中沙落雁 中沙在縣城南江心中,長約2公裏,寬0.5公裏。過去沙上遍植烏桕,水濱又多蘆葦。

每到深秋,桕葉紅,蘆花白,為鳧雁棲息的好地方。 王義祖有詩雲:“秋水漲平沙,秋風送落霞。

閣江壹行雁,飛入白蘆花。”活脫脫勾勒出壹幅妙奇異的平沙落雁圖。

8、莧浦歸帆 縣城西面的壹條小河,向東經過縣城的西南角流入富春江,這就叫莧浦。由於富春江在這壹段江面較寬,每逢洪水潮汛,風急浪高。

因此莧浦恩波橋內的壹段河內,便成為理想的帆船停泊處。

4.富春江的歷史

富春江(Fu-ch'un River ,Fu-ch'un Chiang,Fu chun Jiang) 中國浙江省中部河流。

為錢塘江桐廬至蕭山聞家堰段的別稱。長110公裏,流貫浙江省桐廬、富陽兩縣。

自梅城以下5公裏至蘆茨埠附近為峽谷段。 富春江下切中生代火山巖,形成長達24公裏的著名七裏瀧峽谷。

兩岸巖石陡立,層巒疊嶂,山水相映,景色秀麗。1969年在七裏瀧峽谷建成富春江大型水庫和發電站。

富春江由北支新安江和南支蘭江在建德縣梅城匯合而成。新安江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境內。

蘭江由來自浙江省中部的金華江和來自浙贛、浙皖邊界山區的衢江匯合而成。富春江水系很早就是杭州、上海通向浙江內地、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部的重要水道。

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為浙江省壹黃金旅遊線路,新安江、富春江是錢塘江的上遊。新安江發源於安徽黃山,經淳安縣,流至建德縣;江水再往東流,經桐廬,流入富陽市境,曰富春江;再往東,到了蕭山縣的聞家堰,稱錢塘江。

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風景區就位於上起淳安,下至富陽的壹段區域內,是浙江省的壹個重要風景區。 1982年,富春江作為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這壹段風景區兩岸山色青翠秀麗,江水清澈碧綠,在山水之間還分布著許多名勝古跡。 富春江 風景區東線以富春江七裏瀧風光帶和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有“嚴陵問古”、“雙塔淩雲”、“子胥野渡”、“七裏揚帆”、“葫蘆飛瀑”等景點,有“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之妙趣,是富春江回歸自然旅遊線; 南線以“地下藝術宮殿”--靈棲洞天、“江南懸空寺”--大慈巖為主,其中“東海龍宮”、“中國第壹天然立佛”等景觀世之罕見,是科普考察和佛教文化觀瞻旅遊線; 西線以“華東明珠”--新安江水電站、千島湖、好運島等景點為旅遊點,其中千島湖集太湖之浩瀚、西湖之娟秀於壹身,堪稱天下奇觀,是千島湖山水風光旅遊線;而新安江城又以“風涼、水清、霧奇”三絕聞名,是江南地區著名的城鎮避暑勝地。

錦繡新安江被譽為中國的“多瑙河”。新安江龍舟漂流、新安江九姓漁民水上婚禮、月亮島等旅遊項目、景點與新安江水電站、千島湖、好運島等景點組合成新安江城郊水上旅遊線路。

黃公望曾作名畫《富春山居圖》,表現了富春江壹帶的美麗風景。 編輯本段有關文章 與朱元思書 富春江美景(10張) 作者: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壹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風塵煙靄全部散盡,天空與山峰顯露出同樣清澄的顏色。我乘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時而偏東,時而偏西。

從桐廬至富陽,壹百來裏水路,奇峭的山峰奇異的流水,天下獨壹無二。江水全都呈現出壹片青蒼之色,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

遊動的魚和細細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於飛箭,洶湧的江浪勢如奔馬。

兩岸夾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耐寒常青的樹木。山依恃地勢爭著向上,互相比高比遠。

爭著向高處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巒。泉水沖擊著石塊,發出泠泠的聲響;好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蟬兒則無休止地鳴叫不停,猿猴則千百遍地啼叫不絕。看到那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追求高位的人就會平息熱衷名利的心;整天忙於籌劃治理世俗事務的人,看壹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橫斜的樹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黃昏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會漏下壹些光斑。 此文現已選入人教版初二下語文教科書 編輯本段有關詩句 夜宿浙江 孫逖 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風高氣蕭索。

富春渚上潮未還,天姥岑邊月初落。 煙水茫茫多苦辛,更聞江上越人吟。

洛陽城闕何時見,西北浮雲朝暝深。 和進士張曙聞雁見寄 崔塗 斷行哀響遞相催,爭趁高秋作恨媒。

雲外關山聞獨去,渡頭風雨見初來。 也知榆塞寒須別,莫戀蘋汀暖不回。

試向富春江畔過,故園猶合有池臺。 送李判官赴東江 王維 聞道皇華使,方隨皂蓋臣。

封章通左語,冠冕化文身。 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

遙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思平泉樹石雜詠壹十首·二猿 李德裕 釣瀨水漣漪,富春山合沓。

松上夜猿鳴,谷中清響合。 沖網忽見羈,故山從此辭。

無由碧潭飲,爭接綠蘿枝。 重憶山居六首·釣石 李德裕 嚴光隱富春,山色溪又碧。

所釣不在魚,揮綸以自適。 余懷慕君子,且欲坐潭石。

富春江 持此返伊川,悠然慰衰疾。 送王少府歸杭州 韓翃 歸舟壹路轉青蘋,更欲隨潮向富春。

吳郡陸機稱地主,錢塘蘇小是鄉親。 葛花滿把能消酒,梔子同心好贈人。

早晚重過魚浦宿,遙憐佳句篋中新。 富春 吳融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長川不是春來綠,千峰倒影落其間。 水送山迎入富春,壹川如畫晚晴新。

雲低遠渡帆來重,潮落寒沙鳥下。

5.浙江省富陽市富春江歷史與現在

富春江,浙江省中部河流。為錢塘江桐廬至蕭山聞家堰段的別稱。長110公裏,流貫浙江省桐廬、富陽兩縣。自梅城以下5公裏至蘆茨埠附近為峽谷段。

富春江下切中生代火山巖,形成長達24公裏的著名七裏瀧峽谷。兩岸巖石陡立,層巒疊嶂,山水相映,景色秀麗。1969年在七裏瀧峽谷建成富春江大型水庫和發電站。富春江由北支新安江和南支蘭江在建德縣梅城匯合而成。新安江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境內。蘭江由來自浙江省中部的金華江和來自浙贛、浙皖邊界山區的衢江匯合而成。富春江水系很早就是杭州、上海通向浙江內地、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部的重要水道。

富春江最美在富春江小三峽段(即建德梅城至桐廬嚴子陵),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為浙江省壹黃金旅遊線路,新安江、富春江是錢塘江的上遊。新安江發源於安徽黃山,經淳安縣,流至建德縣;江水再往東流,經桐廬,流入富陽市境,曰富春江;再往東,到了蕭山縣的聞家堰,稱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風景區就位於上起淳安,下至富陽的壹段區域內,是浙江省的壹個重要風景區。1982年,富春江作為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風景區東線以富春江七裏瀧風光帶和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有“嚴陵問古”、“雙塔淩雲”、“子胥野渡”、“七裏揚帆”、“葫蘆飛瀑”等景點,有“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之妙趣,是富春江回歸自然旅遊線;

南線以“地下藝術宮殿”--靈棲洞天、“江南懸空寺”--大慈巖為主,其中“東海龍宮”、“中國第壹天然立佛”等景觀世之罕見,是科普考察和佛教文化觀瞻旅遊線;

西線以“華東明珠”--新安江水電站、千島湖、好運島等景點為旅遊點,其中千島湖集太湖之浩瀚、西湖之娟秀於壹身,堪稱天下奇觀,是千島湖山水風光旅遊線;而新安江城又以“風涼、水清、霧奇”三絕聞名,是江南地區著名的城鎮避暑勝地。

6.浙江富春江最古老的歷史記載是什麽

富春縣及周邊富春,縣名。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屬會稽郡。轄境含今桐廬(原分水縣境除外)、富陽(西部萬市鎮壹帶除外)、建德等地。

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名誅歲。東漢建武元年(25)復名富春。

永建四年(129年),分原會稽郡的浙江(錢塘江)以西部分設吳郡,富春屬吳郡。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後改壽昌)、桐廬3縣。

次年(226),又置新城(後改新登)縣。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東晉太元十九年(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太後鄭阿春諱,更名為富陽,富陽之名始於此。

新登初名新城,後梁開平元年(907)始有今名。

7.過去的富春江簡介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您曾否想過,只要您再向前跨出壹步,您壹定會驚喜地發現,有壹條秀絕人寰的富春江,如綠色的飄帶索繞倘佯在同樣青翠的群山間,她上面綴滿了無數眩目的珍寶,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古往今來,有多少遊客為這山光水色所傾倒,留下了多少詩篇,多少畫卷,多少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

水碧山青畫不如

富春江,全長110公裏,壹頭連著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西湖,壹頭連著人稱"歸來不看嶽"的安徽黃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麽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和那曠古悠遠的歷史遺跡綴連成片,相映成輝,有人贊美富春江"攬天下奇景於壹身",這也許有些誇張,但人們稱她為中國的黃金旅遊線卻並非過譽……

富春江分上下兩段。從杭州的聞家堰到桐廬為下段,稱富春江下遊,從桐廬到建德梅城為上段,稱富春江上遊,也是富春江上最美的壹段。兩岸青山,山為水鑄情,滿目蔥翠;壹江春水、水因山溢美,澄如湖海碧如天。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水行山中,山繞水生。群峰擁翠,為旅遊風光中少見。富春江以水系為主體,融合眾多飛瀑、雄奇巖峰、古老村落綴成壹組風光旅遊帶,可謂"水碧山青畫不如。"來這裏旅遊,既可登山攬勝,又可泛舟蕩遊。

古人是怎樣描繪富春江景色的呢?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富春江名勝詩集》壹書中就摘錄了自南北朝至清代1500年間的1003人,吟詠富春江山水的詩詞就達2000余首。其中南朝吳均的《與宋元思書》日:"風煙俱凈,天下***色……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唐朝韋莊稱富江"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宋代蘇東坡亦譽:"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元代吳桓贊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可見,富春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勝景了。流貫桐廬境內的富春江山光水色,足以使人陶醉。

富春山水,天下獨絕。遙望當年,元代畫壇四大家之壹的黃公望隱居富春,費時數年繪制了壹幅"富春山居圖"。這幅歷史名作飽經滄桑,差壹點被當成富人的殉葬品化為灰燼。如今這燒為兩段的畫卷,分藏在大陸和臺灣的博物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