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詩非常有名,出自唐代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整首詩是模擬的古樂府風格,但在構思上又有所不同,詩中有壹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以及疊詞,給人壹種循環往復,壹詠三嘆的感覺,也符合民歌的調性。因此整首詩的意境十分濃郁,曲中有詩,詩中有曲,極具藝術性,歷來也流傳甚廣。
這首詩中最出名的壹句就當屬這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年和歲同意,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壹年壹年的,那繁花依舊在,但每壹年看花的人,卻不是同壹個。和另外壹句有名的詩,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壹種歲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全詩略長,前半部分寫了壹名洛陽女子,庭前獨坐,對著落花有感而發,抒發對人生易逝,紅顏易老的感慨和嘆息。而後筆鋒壹轉,後半部分寫了白頭翁的壹生,從昔日尋歡作樂,玉面風流的少年郎,到如今落得慘遭冷落,臥病在床無人理睬的境遇,由此引發出對世事變遷,人生無常的慨嘆,規勸人們珍惜大好時光。
詩中描寫了兩個人物,不同的經歷,卻有相同的心境,前前後後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雖然在情感上極為傷感卻並不頹廢,雖然盡顯對於美好的事物,充滿了眷戀,卻無法挽留的無奈,但又有壹種對生命透徹的領悟,讓整首詩歌得到升華,充滿了哲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是大自然的規律,但人的痛苦就在於,過分強求那些留不住的東西。遵循生命的無常,放下那些我們無法把握的,而珍惜那些我們能夠把握的,人生方能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