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施肩吾是哪壹朝的詩人?

施肩吾是哪壹朝的詩人?

施肩吾(公元780——861),字希聖,號東齋,本市賢德上施家人。中唐時著名詩人和作家,青年時期曾與同鄉詩友徐凝結成東林詩社。東林,位於新登城西三十五裏的廣陵中堂畈地方,山峻林茂,景色優美,五代時建有隱居院,後改凈嚴寺,明清時改建中堂寺。東林詩社的詩大都失傳,《道光新登縣誌》僅留施肩吾《遊東林》壹首:火輸烈烈采雲浮,才到東林便是秋,有客可人來未暮,松風幾沸碧山頭。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施肩吾以《太羹不和賦》與《早春茂雪詩》科考中式,名列十三位進士遣任江西按察使。由於生性淡泊,難耐官場交接,乃只身隱居於洪州(今南昌)西山之遊惟觀,潛心修道。其貽徐凝書曰:“仆雖忝成名,自知命薄,遂養性林壑,棲心元門。賴仙聖扶持,雖年迫遲暮,幸免龍鐘。”學道之余,惟以詩酒自娛,其自序詩集《西山集》曰:“二十年煙蘿松月之下,飲而不食,腸胃無滓,形神益清,見天地六合之奧”。於此可見其學道後的自得與閑適。

施肩吾壹生,歷經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等九朝,正當唐王朝走向衰微之際,軍閥混戰,內宦朋黨,官場鬥爭激烈,苛捐雜稅繁重,階級矛盾深化,人民生活不得安寧,種種因素促使平民出身的他,潛心退隱學道。洪州西山原有“十二真人羽化成仙”之說,心甚慕之,故三十歲退隱學道之初,作《西山靜中吟》曰:“重重道氣結成神,玉闕金堂逐日新。若教西山得道者,連余便是十三人。”因而,他的隱居之地始終不離西山之遊惟觀,後期才回到家鄉招賢裏(今賢德地方)之石壁寺。

唐文宗太和初(約公元827年左右)萌發尋訪海外仙山之願,便率領族人買舟泛海,歷經幾多滄桑,方上登上壹無名小島,即今之澎湖列島。此時,島上僅有少數土人,生產呈原始狀態。而當時唐王朝的經濟文化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施族的入居,給澎湖的生產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而大陸的文明道德也在島上不斷傳播,乃至生根發芽。“澎湖”的名氣逐漸顯著,對外的交流日益頻繁,終於引起朝廷的重視。從南宋起,就在島上設置了“巡檢司”,駐有軍隊、官員負責防衛和民政,而大陸人民也絡繹不絕地向島上移居,成為我國行政區域的壹部分。

施肩吾的晚年遷居澎湖,成為他人生旅程中壹大亮點,在開發澎湖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唐懿宗鹹通二年,施肩吾謝世於澎湖,享年八十二歲。其後,他的族人將他及其劉氏夫人的壽棺壹同移葬於大陸故裏羅墓山(今名花山)。

施肩吾壹生著作甚豐,可分詩歌和道家研究兩大部分。詩作奇麗雋永,有《西山集》十卷傳世;道教著作較多但傳世不多,書目有《西山群仙會真記》、《太白經》、《黃帝陰符經解》、《鐘呂傳道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