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描寫黃河鐵橋的詩句

描寫黃河鐵橋的詩句

1. 關於蘭州黃河鐵橋的詩句

關於蘭州黃河鐵橋的詩句 1.關於蘭州中山橋的資料

中山橋位於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壹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裏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裏處,稱為“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壹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壹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壹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後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壹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壹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2.描寫蘭州黃河鐵橋的說明文600字

蘭州黃河的主要簡介

蘭州是壹個東西向延伸的狹長型谷地,夾於南北兩山之間,黃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腳下穿城而過.沿黃河南岸,開通了壹條東西數十公裏的濱河路.因路面寬闊筆直,兩旁花壇苗圃,星羅棋布,被譽為綠色長廊,現已成為全國最長的市內濱河馬路.因路面寬闊筆直,兩旁花壇苗圃,星羅棋布,被譽為綠色長廊,現已成為全國最長的市內濱河馬路.遊客遊覽濱河路,可以欣賞黃河風情,參觀沿途點綴的平沙落雁、搏浪、絲綢古道、黃河母親、西遊記等眾多精美的雕塑;並參觀中山鐵橋、白塔山公園、水車園等景點.在旅遊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擺渡,體驗“吹牛皮,渡黃河”的古韻;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黃河上漂流.濱河路被譽為蘭州的“外灘”,已成為老年人晨練和年青人浪漫的場所.外地遊客來蘭州旅遊,必先到濱河路,從東到西壹遊.

遊客遊覽濱河路,可以欣賞黃河風情,參觀沿途點綴的平沙落雁、搏浪、絲綢古道、黃河母親、西遊記等眾多精美的雕塑;並參觀中山鐵橋、白塔山公園、水車園等景點.在旅遊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擺渡,體驗“吹牛皮,渡黃河”的古韻;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黃河上漂流.濱河路被譽為蘭州的“外灘”,已成為老年人晨練和年青人浪漫的場所.外地遊客來蘭州旅遊,必先到位濱河路觀看沿途的雕塑及景色.

黃河母親位於濱河路中段,是目前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棗黃河的雕塑藝術品中最漂亮的壹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曾獲“優秀獎”.由“母親”和二“男嬰”組成構圖.母親秀發飄拂,神態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含笑,擡頭微曲右臂,仰臥於波濤之上.右側依偎著壹裸身男嬰,頭微左顧,舉首憨笑,顯得頑皮可愛.雕塑構圖洗練,寓意深刻,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

綠色希望位於黃河母親雕塑東180米處.它是由甘肅130多萬青少年捐資興建的,建於1987年7月.主像由高11米、8米、3米三株漢白玉圓錐體變形樹組成,高低參差,疏密有致地矗立於園林綠地中,寓三木成“森”之意,反映甘肅人民種草種樹,綠化隴原的偉大壯舉,象征隴原青少年茁壯成長.

筏客搏浪位於濱河路東段“白塔遠眺”小遊園中,為1986年10月1日由汪興中所作.雕塑由鋼筋混凝土基座鑲嵌以黃河卵石,呈黃河巨浪翻卷狀.皮筏斜飛於浪尖之上,破浪而飛;有搏浪追風之感.青銅鑄成的筏客跪姿昂首揮槳,其後有壹跪姿少女,右手攏鬢,神態安詳.這壹雕塑再現了昔日黃河上以皮筏為渡的交通方式,是蘭州黃河文化的主要內容.

絲路古道位於城關區黃河大橋南端,濱河路南段.雕塑截取絲路古道的壹峰駱駝為核心,由花崗巖雕成,高6米,長7米,重百余噸,集中反映了盛唐時期的絲路盛況.雄駝滿載綢緞,上騎壹著披風,右手搭涼篷睫望的長者.駝右前部壹深眼隆準虬髯的胡商牽僵倒行.駝右後方壹青年右手作喇叭狀呼喊後續駝隊.雕塑構圖古樸,整體凝重,氣勢恢宏,令人頓生朔漠蒼涼之感.

平沙落雁又名“芳洲思雁”,位於濱河路東段,雁灘尖子南面.雕塑為在不規則形淺水塘中,大小不等的三只不銹鋼大雁離水展翅奮飛,塘西畔點綴以五枚“雁卵”,錯落有致.總體采用抽象派手法,略加變形,顯得新穎別致.這壹雕塑取材蘭州新十景之壹的“芳洲思雁”景觀和雁灘的傳說,寄寓蘭州生態恢復平衡,大雁重返雁灘的願望,並使人能聯想到大雁從孕育到雄飛的生命演替過程.

3.關於黃河鐵橋的歷史````

有“天下黃河第壹橋”之稱的蘭州黃河鐵橋人們都熟悉,卻很少有人能說得清它近百年前那段堪稱創舉的興建歷史。

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它的建設發生在20世紀初葉中國積貧積弱的時代;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它是僻居西北、地瘠民窮的甘肅與西方人在自主、自願前提下的第壹次成功合作;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它的建設材料,包括壹個鉚釘壹根鐵條乃至建成後刷鐵橋用的油漆,都是在當時國內極其落後的運輸條件下從德國輾轉萬裏運至蘭州的;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它的建設是德、美兩國工程師、華洋工匠與甘肅各界通力合作的結晶;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它的建成壹舉結束了黃河上遊千百年來沒有永久性橋梁通行的歷史……

4.蘭州中山橋的歷史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位於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壹橋”。

它建於公元壹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橋兩端分別築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1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後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1907年(清光緒33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裏黃河上第壹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壹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壹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中山橋位於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壹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裏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裏處.稱為[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壹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壹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壹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後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梁.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壹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壹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5.描寫蘭州黃河鐵橋的說明文600字

蘭州黃河的主要簡介蘭州是壹個東西向延伸的狹長型谷地,夾於南北兩山之間,黃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腳下穿城而過.沿黃河南岸,開通了壹條東西數十公裏的濱河路.因路面寬闊筆直,兩旁花壇苗圃,星羅棋布,被譽為綠色長廊,現已成為全國最長的市內濱河馬路.因路面寬闊筆直,兩旁花壇苗圃,星羅棋布,被譽為綠色長廊,現已成為全國最長的市內濱河馬路.遊客遊覽濱河路,可以欣賞黃河風情,參觀沿途點綴的平沙落雁、搏浪、絲綢古道、黃河母親、西遊記等眾多精美的雕塑;並參觀中山鐵橋、白塔山公園、水車園等景點.在旅遊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擺渡,體驗“吹牛皮,渡黃河”的古韻;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黃河上漂流.濱河路被譽為蘭州的“外灘”,已成為老年人晨練和年青人浪漫的場所.外地遊客來蘭州旅遊,必先到濱河路,從東到西壹遊.遊客遊覽濱河路,可以欣賞黃河風情,參觀沿途點綴的平沙落雁、搏浪、絲綢古道、黃河母親、西遊記等眾多精美的雕塑;並參觀中山鐵橋、白塔山公園、水車園等景點.在旅遊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擺渡,體驗“吹牛皮,渡黃河”的古韻;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黃河上漂流.濱河路被譽為蘭州的“外灘”,已成為老年人晨練和年青人浪漫的場所.外地遊客來蘭州旅遊,必先到位濱河路觀看沿途的雕塑及景色.黃河母親位於濱河路中段,是目前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棗黃河的雕塑藝術品中最漂亮的壹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曾獲“優秀獎”.由“母親”和二“男嬰”組成構圖.母親秀發飄拂,神態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含笑,擡頭微曲右臂,仰臥於波濤之上.右側依偎著壹裸身男嬰,頭微左顧,舉首憨笑,顯得頑皮可愛.雕塑構圖洗練,寓意深刻,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綠色希望位於黃河母親雕塑東180米處.它是由甘肅130多萬青少年捐資興建的,建於1987年7月.主像由高11米、8米、3米三株漢白玉圓錐體變形樹組成,高低參差,疏密有致地矗立於園林綠地中,寓三木成“森”之意,反映甘肅人民種草種樹,綠化隴原的偉大壯舉,象征隴原青少年茁壯成長.筏客搏浪位於濱河路東段“白塔遠眺”小遊園中,為1986年10月1日由汪興中所作.雕塑由鋼筋混凝土基座鑲嵌以黃河卵石,呈黃河巨浪翻卷狀.皮筏斜飛於浪尖之上,破浪而飛;有搏浪追風之感.青銅鑄成的筏客跪姿昂首揮槳,其後有壹跪姿少女,右手攏鬢,神態安詳.這壹雕塑再現了昔日黃河上以皮筏為渡的交通方式,是蘭州黃河文化的主要內容.絲路古道位於城關區黃河大橋南端,濱河路南段.雕塑截取絲路古道的壹峰駱駝為核心,由花崗巖雕成,高6米,長7米,重百余噸,集中反映了盛唐時期的絲路盛況.雄駝滿載綢緞,上騎壹著披風,右手搭涼篷睫望的長者.駝右前部壹深眼隆準虬髯的胡商牽僵倒行.駝右後方壹青年右手作喇叭狀呼喊後續駝隊.雕塑構圖古樸,整體凝重,氣勢恢宏,令人頓生朔漠蒼涼之感.平沙落雁又名“芳洲思雁”,位於濱河路東段,雁灘尖子南面.雕塑為在不規則形淺水塘中,大小不等的三只不銹鋼大雁離水展翅奮飛,塘西畔點綴以五枚“雁卵”,錯落有致.總體采用抽象派手法,略加變形,顯得新穎別致.這壹雕塑取材蘭州新十景之壹的“芳洲思雁”景觀和雁灘的傳說,寄寓蘭州生態恢復平衡,大雁重返雁灘的願望,並使人能聯想到大雁從孕育到雄飛的生命演替過程.。

6.蘭州黃河鐵橋的簡介

黃河鐵橋位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前,有天下黃河第壹橋之稱,是蘭州市內標誌性建築之壹。鐵橋建成之前,這裏設有浮橋橫渡黃河。浮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壹三六八至壹三九八年),名叫鎮遠橋,今尚存建橋所用鐵柱壹根高達三米,重約數噸,上有洪武九年字樣。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壹九○七年),改浮橋為鐵橋,是黃河上遊第壹座鐵橋。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全部工程***耗白銀30余萬兩。登橋遠望,不遠處的黃河如帶,蜿蜒盤曲,為蘭州這壹工業城市增色不少。

7.蘭州的中山橋妳多少年的歷史了

101年的歷史。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壹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裏黃河上第壹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壹橋”之稱。 百年歷史 中山橋的前身是黃河浮橋。

當時有這樣壹首民謠: 黃河鐵橋 黃河害,黃河險; 淩洪不能渡,大水難行船: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 可見當時要渡過黃河是多麽的艱難。南北兩岸的人要過黃河,夏秋憑小船和羊皮筏子橫渡,冬天河面結冰,只能在冰上行走。

光緒三十二年春天壹個春寒料峭的下午,壹個英國人從河西走廊出來後,沿黃河河谷進入蘭州,大約在公歷3月10日到達蘭州。這個叫布魯斯的英國人先是站在黃河北岸,很抒情地對當時蘭州的北城墻進行了“風景如畫,給人印象很深”的贊美後,接下來便對如何過黃河進入“風景如畫”的城裏感到頭疼了,他這樣寫道: 根據季節的變化,妳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經過西北部的船橋或乘渡船來到蘭州。

城市對面的河寬將近有300碼,我們途經時,河水尚未解凍。冬天人們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經過,聽說每年解凍的時候都會淹死很多人。

在河面早就不再安全的時候,這些人還堅持走這條冰面上的路,疏忽了潛在的危險。對此,蘭州詩人王光晟倒是很抒情地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了黃河冰橋的情形:壹夜河凝駭神異,碎玉零瓊誰委積?錯落元冰大壑填,經過漫步如平地……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壹丈五尺(約4.5米),下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壹字排開,用大木連接起來,再鋪上木板,圍上圍欄,兩岸各立2根將軍柱(大鐵柱)、6根大木柱,又用兩條各長120丈的鐵索將船固定在河面上。

但這種浮橋屬於季節性的橋,因為黃河淩汛,每年十壹月份黃河結冰前必須拆除。英國人布魯斯緊接著又這樣描寫了每年春天浮橋落成時的宏大場而: 每年組建船橋的開幕儀式都熱鬧非凡,主要的官員和社會各界都來參加這次盛會。

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與古老的威尼斯壹年壹度的風俗相媲美,那是國王杜格娶亞得裏亞的儀式。 冬季,黃河結冰,行人和車馬要過黃河,就只有靠冰“橋”。

翌年,河冰消融,又重新搭浮橋,不但十分麻煩,而且壹年之中拆了建,建了又拆,耗資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宋國公馮勝與元將廓擴鐵木爾(王保保)作戰時,在七裏河(今七裏河黃河大橋西500米處)搭造了浮橋,這是蘭州地區最早的黃河浮橋。

但這座浮橋當時只是為了方便軍隊渡河,仗壹打完就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衛國公鄧愈率軍平定河西,在城西十裏建浮橋,以運送糧餉,命名為“鎮遠浮橋”。

12年後的洪武十八年(1384),蘭州衛指揮僉事揚廉,將浮橋移至“河水少緩,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因為靠近城區,除了軍事用途外,這座黃河浮橋也成了黃河歷史上第壹座可供民眾過河的浮橋。 1906年,總辦甘肅洋務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準修建黃河鐵橋,並在1906年10月以16.5萬兩白銀包工包料的總價承包價德國泰來洋行,合同規定,鐵橋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

黃河鐵橋竣工之後,實際耗銀30.66萬兩。 修建鐵橋所用的鋼材、水泥等材料都是從德國購置,海運到天津,由京奉鐵路運到北京豐臺火車站,再由京漢鐵路運到河南新鄉。

從新鄉取道西安,分36批,用馬車運到蘭州。 壹個清晨,數十輛大馬車浩浩蕩蕩從新鄉火車站簡陋的貨場裏潮水般湧了出來,車輪聲,馬蹄聲,鈴鐺聲,還有梆子,秦腔,花兒,馬的嘶鳴,匯成了壹曲眾聲混雜的交響樂,響徹漫漫古道,從新鄉到西安,從西安到蘭州,從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到第二年五月…… 橋建成後,兩邊建了兩座分別刻有“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的大石坊,分別有楹聯: 曾經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第壹橋。

天險化康衢直入海市樓中現不住法; 河蠕開畫本安得雲梯天外作如是觀。 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

中山橋不但經受了三次黃河特大流量的考驗,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蘭州戰役中,炮彈擊中了過橋的兩輛國民黨軍車,車上彈藥爆炸,大火燒毀了橋南端18節木橋面和部分縱梁。軍管會組織了300多人星夜搶修。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整修,將原有的梯形拱架換成了五座弧形鋼架拱梁,將原來的木板橋面全部換成現在的鐵板橋面。現在蘭州市的橋梁已達十余座,使自西固達川入境從榆中與白銀交界的烏金峽出境,在蘭州境內全長152公裏的黃河成為橋梁最密集的河段。

鐵橋古渡老斜陽,塔影河聲尋舊夢…… 今天,中山橋的觀賞價值、歷史和文物價值,已遠遠大於它的交通價值,成為百裏黃河風情線上最引人註目的金城壹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