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譯文

求"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譯文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意思是:屋檐下我沐著清風展開書來讀,古人的光輝將照耀我堅定地走下去。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正氣歌》

原文: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壹壹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壹皂,雞棲鳳凰食。

壹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譯文:

天地之間有壹股堂堂正氣,它賦予萬物而變化為各種體形。

在下面就表現為山川河嶽,在上面就表現為日月辰星。

在人間被稱為浩然之氣,它充滿了天地和寰宇。

國運清明太平的時候,它呈現為祥和的氣氛和開明的朝廷。

時運艱危的時刻義士就會出現,他們的光輝形象壹壹垂於丹青。

在齊國有舍命記史的太史簡,在晉國有堅持正義的董狐筆。

在秦朝有為民除暴的張良椎,在漢朝有赤膽忠心的蘇武節。

它還表現為寧死不降的嚴將軍的頭,表現為拼死抵抗的嵇侍中的血。

表現為張睢陽誓師殺敵而咬碎的齒,表現為顏常山仗義罵賊而被割的舌。

有時又表現為避亂遼東喜歡戴白帽的管寧,他那高潔的品格勝過了冰雪。

有時又表現為寫出《出師表》的諸葛亮,他那死而後已的忠心讓鬼神感泣。

有時表現為祖逖渡江北伐時的楫,激昂慷慨發誓要吞滅胡羯。

有時表現為段秀實痛擊奸人的笏,逆賊的頭顱頓時破裂。

這種浩然之氣充塞於宇宙乾坤,正義凜然不可侵犯而萬古長存。

當這種正氣直沖霄漢貫通日月之時,活著或死去根本用不著去談論!大地靠著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著它才得以支撐。

三綱靠著它才能維持生命,道義靠著它才有了根本。

可嘆的是我遭遇了國難的時刻,實在是無力去安國殺賊。

穿著朝服卻成了階下囚,被人用驛車送到了窮北。

如受鼎鑊之刑對我來說就像喝糖水,為國捐軀那是求之不得。

牢房內閃著點點鬼火壹片靜謐,春院裏的門直到天黑都始終緊閉。

老牛和駿馬被關在壹起***用壹槽,鳳凰住在雞窩裏像雞壹樣飲食起居。

壹旦受了風寒染上了疾病,那溝壑定會是我的葬身之地,如果能這樣再經歷兩個寒暑,各種各樣的疾病就自當退避。

可嘆的是如此陰暗低濕的處所,競成了我安身立命的樂土住地。

這其中難道有什麽奧秘,壹切寒暑冷暖都不能傷害我的身體。

因為我胸中壹顆丹心永遠存在,功名富貴對於我如同天邊的浮雲。

我心中的憂痛深廣無邊,請問蒼天何時才會有終極。

先賢們壹個個已離我遠去,他們的榜樣已經銘記在我的心裏。

屋檐下我沐著清風展開書來讀,古人的光輝將照耀我堅定地走下去。

擴展資料:

1、歷史局限

這首詩歌中,首先是作者所列舉的許多歷史人物,既不僅是民族英雄,也不壹定都是對歷史對人民有過什麽重大貢獻的英雄人物。

如“為嵇侍中血”詩句中的嵇紹,不過是由於皇室內訌,他為了保衛壹個昏庸皇帝晉惠帝而犧牲了的壹個封建社會的忠臣。

至於管寧更不過是壹位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隱士;雖然作者把他們都當做歷史上英雄人物來歌頌,但其實是不可取的。

其次,作者文天祥雖然是中國歷史上壹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英勇犧牲的出發點很大程度是來自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

他自幼就羨慕古代忠臣、義士的行為:在江西學宮看到壹些忠臣畫象,就慨然說:“設不俎豆其間,非丈夫也。

"並且在臨刑時還以學習古代聖賢,成仁取義,作為自己為國盡忠的信條。

出此可見,他的思想基礎,基本上是建立在忠君之上的。

正因為他具有這種封建的忠君思想,才限制了他的視野,使他作品的積極內容,受到了限制。

因而,在評價他的積極意義的同時,對於不與人民利益相符的思想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他在被捕之後能夠堅持民族氣節。

不為威屈,不為利誘,終於為國犧牲,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為祖國保持了“正氣”,自然也應該肯定。

但是作者文天祥的愛國思想,畢竟和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最後,正因為作者文天祥受到了封建忠君思想的限制,因此在詩中也就很自然地流露出壹些宣傳儒家教義和封建倫理觀念的東西,如“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等,都是封建教條,是不可取的。

2、歷史典故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系寫作於北京(元大都),鮮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關押三年的地方。

文天祥祠現有前後兩進院落,前院東墻上嵌有詩碑,鐫刻著文天祥當年在這裏寫作的著名詩篇《正氣歌》;

後殿庭中,有壹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樹”。

文天祥,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1236年生於詩書之家,1256年21歲時赴南宋國都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應試,得中狀元。

1259年,文天祥為父守孝三年期滿,正式步入仕途時,南宋已面臨蒙古大軍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

憂心如焚的文天祥上書朝廷,揭露奸臣誤國劣跡,並提議“建立方鎮、各守壹方”,即軍事防禦按地段承包責任制,但是“書奏、不報”,不被理睬。

耿直憂國的文天祥宦海沈浮20年,始終遭壓制、排斥。

臣心壹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

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顏率軍20萬再次侵宋。

南宋雖然有兵70余萬,但主幼臣奸,壹觸即潰。

文天祥捐出家產,籌餉募集民兵5萬進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撓,解除兵權。

1276年陰歷正月十八日,伯顏元軍進抵距臨安只有30裏的臯亭山,右丞相陳宜中畏敵逃遁。

正月十九日,時任臨安知府的文天祥臨危受命,被朝廷授為右丞相,前往臯亭山議降。

掌權的太皇太後謝氏授意如能談成,可以讓小皇帝向忽必烈稱侄子,實在不行,稱孫子也答應。

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見伯顏,說自己只議和,不議降,並要求元軍先撤兵,後談判。

伯顏大怒,扣押了文天祥。

正月二十壹日,謝氏率南宋君臣舉國投降。

1276年陰歷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出發前往大都(今北京)。

中途在鎮江停留時,文天祥與同伴***12人於二月二十九日夜設計逃脫,歷盡艱險經儀征、揚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歸南宋故土。

在長江口繞道先北後南迂回航行時,文天祥在船上寫下了赤誠感人的詩篇《揚子江》:“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壹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經過兩個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終於回到浙江溫州。

此後,不肯降元的官員們擁立已經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為帝,建立了茍延殘喘的小朝廷。

南宋故土壹度只靠文天祥率軍獨撐殘局,終於寡不敵眾,於1279年陰歷十二月二十日在廣東海豐的五坡嶺兵敗,再次被俘。

元軍押著文天祥,走海路經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進攻南宋小朝廷最後的基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海域)。

文天祥在敵船中寫下了《過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1279年陰歷十月初壹日,文天祥被押送抵達大都,安置在館驛。

元世祖忽必烈很贊賞文天祥的才幹,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來勸誘,文天祥不為所動,嚴詞拒絕,後於十月初五日被關進兵馬司牢房(在今府學胡同)。

文天祥在關押三年期間,書寫了幾百篇詩詞文章,以抒發愛國之情。

1281年夏季,在暑氣、腐氣、穢氣等七氣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揮毫,在牢中寫就了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

唯有壹腔忠烈氣,碧空常***暮雲愁。

1283年初,元朝偵知有人聯絡數千人,要起兵反元,營救文天祥。

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親自提審,作最後的勸降,並許諾授予丞相官職。

文天祥告訴忽必烈:“壹死之外,無可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義,終年4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