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新材料作文審題技法指津

新材料作文審題技法指津

落葉滿空山,保處尋行跡——新材料作文審題實用技法指津

新材料作文是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中的壹個“重頭戲”,由於命題者的意圖往往較為隱蔽,審題便有了壹定的障礙和難度,考生常常因為缺乏全局意1只,不能從材料的整體著眼,過多糾纏於局部的細節,而造成寫作的“跑偏”甚至“走題”。如何使審題走出誤區,達到順利“通關”的理想境地呢?下面結合實例,簡要介紹幾種實用技法。

壹、提煉本質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平實的敘述性材料。由於這類材料沒有明顯的是非曲直,所表達的主旨也沒有集中的表述,所以審題時就耍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質性的問題,進而提煉出壹個帶有哲理性的觀點。例如: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有人問壹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白發蒼蒼的老學者說:“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麽呢?”學者回答說:“把自己的東西分壹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是壹則平實的敘述性材料,沒有壹句集中的議論性語言,也沒有明顯的關鍵詞,審題時必須努力探求材料所反映的本質性的問題。把握材料,便能發現學者的話是材料的核心所在,為此,就要對其逐句研析,示例如下:“把自己的東西分壹半給小夥伴”表現了無私友愛的品質;“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表現了不貪的本質;“東西要放整齊”表現了嚴謹的習慣;“飯前要洗手”和“午飯後要休息”表現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表現了知錯必改的品質;“耍仔細觀察大自然”表現了良好的工作品質與習慣。從上述研析可以看出,學者在幼兒園學到的是壹些良好的品質和習慣,這些良好的品質和習慣使他取得了成功,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故此,材料的本質問題就是: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習慣使人終生受益。

二、道理升華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寓言、漫畫等比較含蓄的隱喻型材料及帶有哲理性的自然現象。對這類材料的審題,就是要通過分析,揭示蘊含在材料中的那個“理”,然後再將這個道理的適用範圍擴大化,放之於現實,加以升華。例如:

哲學家在草地上給弟子們上最後壹課.問:“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甲說:“用鏟子鏟”乙說:“用火燒”丙說:“撒上石灰。”丁說:“連根拔起”哲學家說:“都試壹下,如果沒有除掉,壹年後再來此相會,”壹年後,弟子們都來了,哲學家沒來,但他的弟子看到滿地茂盛的莊稼而無壹根雜草,終於悟出了壹個真理: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

這是壹則比較含蓄的隱喻型材料,暗藏著壹定的哲理,審題時就要通過壹定的思維流程深入思考與分析,加以升華,從而揭示出蘊含在材料中的哲理。材料中的草地上要“無草”則要“有莊稼”,是壹個含義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惡、醜,“莊稼”喻真、善、美。此類題目審題時要註意化抽象為具體,這樣壹來,思路就會變得開闊,“理”也會隨之得以升華出來。如:要使壹個人沒有貪心,就必須用良心占據他的心靈;要使壹個人不虛榮,就必須以真誠占據他的心靈;要使壹個人沒有怨恨,就必須以寬容占據他的心靈;要使壹個人不再麻木,就必須以清醒占據他的頭腦;耍使壹個人不再冷漠,就必須以愛心充斥他的心靈等等。

三、同異互求法。

這種方法既適用於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又適用於看似矛盾的多元材料,審題時要把幾個不同材料的某壹其同點提取出來,加以概括提煉,作為文童的觀點。例如:

材料-:87歲的中國畫家吳冠中先生,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接受榮譽文學博士稱號時說:“如果畫,壹定要畫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復自已是可恥的。”

材料二:有人說,“重復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不就是從壹次次畫蛋中走向成功的嗎?

這兩則材料,表面上看是截然相反的關系,仔細分析會發現,兩者並非簡單的“矛盾”,而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材料壹強調的是,在有了較好的基本功的前提下,進行創作時不能重復自己或別人,要勇於突破,大膽創新,否則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藝術生命也就會終結,這種重復是可恥的抄襲;材料二強調的是必須夯實基礎,要勤學苦練基本功。這樣審讀研析之後,就可以將兩則不同材料的***同點提取出來,即如何看待和處理重復(模仿)與創新的關系、打好基礎與求異創新的關系、積累與創新的關系等。

四、辨明關系法。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因此.這種方法可廣泛適用於多種類型的材料。事物間的關系主要有依存關系(如學與問)、主次關系(如奉獻與索取)、取舍關系(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系(如繼承與創新)等,辨明這些關系,往往就使審題邁出了成功的壹步,有利於立意構思作文。例如:

美國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護區內,曾發生過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們為了保護鹿而把當地的.狼消滅了,於是,鹿沒有了天敵,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於林中 十幾年後,鹿群由四百只發展到四萬只,然而鹿的體態愚笨,失去了昔日的靈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踐踏而雕零了鹿由於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於是人們再次把狼“請”進來,鹿叉奮力奔跑了,保護區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從材料中看,鹿和狼之間、鹿和周圍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只有狼和鹿***處,相克相生,才能保證它們不失本性,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由此我們可以想到,生態平衡是自然界的規律,人類亦如此,自然規律不可違。

五、詩意解讀法。

所給材料如果是壹首詩,那麽審題的關鍵便是對所給詩歌的詩意能否正確解讀。解讀詩歌的詩意,既要立足文本,不脫離所給材料,又要善於聯想和想象,由物及人,聯系自己的人生體驗、思想情感、價值認知等,還耍由表及裏,透過現象去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質。同時,提倡個性化感悟,要敢於發別人所不敢發之“高見”。例如:

在楓葉上/露珠紅紅地閃爍/在荷花上/露珠有著淚滴,似蒼白的透明….

這首短詩運用對比的手法,呈現了處於不同境況下的露珠的不同悲喜態度。據此,我們可以用露珠觀照人生,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思辨:壹是要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應該選擇能夠實現夢想的地方,以便盡顯自己的才華,實現人生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業;二是成才是需要條件的,只有社會盡可能提供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才能更快地促進人才的閃光,這個社會才能進步,才能和諧;三是由露珠的“閃爍”和“蒼白”,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人才的使用問題,即用人要用在最適合他的位置上;四是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以積極的態度順應環境,才能成為人才,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位置,才能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六、關鍵語句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有關鍵詞語或關鍵句子的材料,就是抓住所給材料中的關鍵語句,正確理解其含義,進而把握整段材料的核心和主旨。關鍵語句往往表現為如下幾種形式:材料中議論性的語句,材料中反復出現的語句,人與人或物與物之間的對話,轉折復句“但是”後面的分句。這樣的語句體現了材料的主旨,抓住這些語句,審題往往能事半功倍。例如:

燕子是壹種候鳥,起初人們並不是這麽認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這是古希臘偉人亞裏士多德得出的結論。天經地義,人們尊奉了2400多年1 8世紀,瑞士巴賽爾城的壹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築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寫了壹張紙條:“燕子,妳在何處越冬?”並將它綁在燕子的腿上壹第二年春天,當這只燕子翩然而歸時,鞋匠意外地發現了壹張新的字條:“雅典,在安托萬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壹個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謬誤終於得以澄清、

這則材料中是“潛藏”著關鍵語句的:“好奇心使他寫了壹張紙條”,“鞋匠的好奇使壹個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謬誤終於得以澄清”。這些關鍵語句,讓我們就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發現和創新的原動力。

總之,新材料作文的審題,不能脫離或偏離材料,要全面仔細地閱讀材料,從材料出發選擇立意的角度。上面談的幾種方法不要孤立運用,而要相互聯系、綜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