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錢塘江大潮就像傳說中鵬鳥的翅膀拍擊在水面上,也像十萬個人不停地向前奔馳,浩浩蕩蕩,形成壹條巨大的白玉的腰帶。觀潮人群的青色雨傘和周圍的紅旗相呼應,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顏色互相閃滅。
這麽多人匯集於壹個地方是多難啊,觀看錢塘江大潮和考試這倆件事也不能同行,希望考官可以加夜班看試卷,門外未仕的士子伸著脖子、墊著腳盼望著發榜。
原文:
鯤鵬水擊三千裏,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景此行那兩得。願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
出處:出自宋代蘇軾的《催試官考較戲作》。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當年時任杭州通判的蘇東坡,同情那些望眼欲穿等候成績的考生,寫成這首《催試官考較戲作》,希望閱卷官挑燈夜戰迅速批出考卷,好讓考生們輕松愉快地去欣賞八月十八的錢塘江湧潮。
貢舉是封建社會朝廷開科取士的地方選拔階段,貢舉的考試放榜例在中秋節日。這壹年卻遲了兩天,到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說那些考生們是等得頗為焦急的,所以蘇軾有催試官之作。
蘇東坡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壹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