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演教寺吊樓居朱漕》
年代: 宋 作者: 樂雷發
羅帶江頭蛻繡衣,人歸香草謝家池。
只今玉樹埋何處,惆悵僧房認得詩。
2.《袷鄉回吊樓》
年代: 隋 作者: 佚名
鄉於宗桃,維聖於之孝。
參勝素虬,還歸自廟。
端闈百常,聲環七校。
萬邦傾瞻,天若覆奉。
3.《登江樓》
年代: 宋 作者: 佚名
已過瞿唐更少留,小船聊系古夔州。
簿書未破三年夢,杖屨先尋百尺樓。
日暮雪雲迷峽口,歲窮畬火照關頭。
野人不解微官縛,尊酒應來此散愁。
4.《登吊樓絕句和者甚多又從而用韻擇其可錄者錄之》
年代: 宋 作者: 戴復古
勞生百計不如閑,合把人間比夢間。
天與老夫供享用,壹樓風月兩屏山。
5.《登桂林吊樓和李帥柱間韻》
年代: 宋 作者: 李曾伯
誰言南服遠王畿,面面青山總是詩。
桂後梅前正清淑,倚樓但覺九秋宜。
吊腳樓
也叫"吊樓",為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壹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幹欄式建築。
建築特點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壹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幹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腳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壹格。這類吊腳樓比“欄桿”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樓文化
走進武陵大山,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郁郁蔥蔥的山坡上,清澈的小河邊,或被土家人成為壩子的邊緣,都點綴這吊腳樓。這些吊腳樓就如晶瑩的星鬥灑落在蒼茫的山水間,當壹座座吊腳樓不斷出現在武陵大山的時候,這些優美的自然山水立即變成了人文山水,寂靜千年的大地立刻變得生動起來。就像歌舞對於這個民族壹樣,如果缺少了吊腳樓這片土地就會暗淡無光,這個民族就少了許多生氣,所以吊腳樓始終是裝點土家人生活的星光。
吊腳形式
1.單吊式
這是最普遍的壹種形式,有人稱之為"壹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壹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
2.雙吊式
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處壹地。
3.四合水式
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壹體,形成壹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