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言體
四言體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除《楚辭》外,其他詩作出現不多。
2、五言體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
3、六言體
六言詩是舊詩的壹種體裁,全詩都是六個字壹句。在《詩經》中已有萌芽。
4、七言體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七言體是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於民間歌謠。
5、雜言體
雜言詩,因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壹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所拘束地表達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氣勢勝的詩人,對於雜言詩都有極大的偏愛。
擴展資料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壹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
上聲29韻:壹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六語、七麌(yǔ)、八薺、九蟹、十賄、十壹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壹馬、二十二養、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寢、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
去聲30韻:壹送、二宋、三絳、四寘、五未、六禦、七遇、八霽、九泰、十卦、十壹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二十壹個、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徑、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艷、三十陷
入聲17韻:壹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壹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
百度百科-古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