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唯以詩心向日月散文

唯以詩心向日月散文

杜甫似乎天生就是為詩而生的,唐詩如缺少杜甫,勢必黯然失色。杜甫的詩不僅代表了唐代詩風的特點,杜詩本身也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壹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詩,壹個能夠反映唐朝中晚期歷史由盛轉衰的史詩,壹個對普通勞苦大眾的底層生活有著切身體會和飽含深情的詩歌,成就了杜甫詩聖的地位。能夠長期生活在苦難底層的詩人在整個唐朝找不到第二人,因此他的詩鮮活飽滿,思想博大深厚,表現手法也形式多樣,有血有肉。

 前幾篇文章反復介紹了杜甫中年時期逢亂世的境遇,大唐江山因安史之亂而動搖。親歷飽受戰亂之苦的杜甫,以他的詩表達了對人民的情感,並鞭韃封建官吏階層對人民的剝削。這些在詩詞中體現出高度的思想性在唐詩中少有,完全有別於其它詩作的風花雪月之態。如其長詩《兵車行》,實際上就是那個時期唐朝戰亂的史實記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作為壹介文人,他無法去糾正什麽,去更改什麽。惟有用“三吏”、“三別”之類的詩篇來發泄胸中的憤懣,去揭露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去諷刺腐朽階層的糜爛,對人民加以深切關註和同情。

 杜甫的壹生是與國運密切相關的,杜甫的詩也是國運的真實寫照。雖然不在朝,官卑不忘憂國。他的詩裏也時常出現對軍事、政治和外交的遠見卓識,飽受內亂之害的朝廷,又逢突厥等外番的趁火打劫,唐朝卻要向回紇借兵。那回紇之人又比安祿山好到哪裏去?“此輩少為貴,四方服勇決”。不能前門拒狼後門放虎。事後也證明杜甫的見解之正確。回兵進入長安,同樣大肆燒殺搶掠,京城的人民雪上加霜。

 杜甫的詩記錄了自己理想的落空,卻始終懷有滿腔的報國熱忱。他自己在左拾遺的位置上曾以死直諫,也勸身邊的朋友們“臨危莫愛身”。他的詩因前方戰役的勝利而明快,因戰亂不息而憂慮,“萬國城頭吹畫角,此由哀怨何時終。”

 杜甫對自然景色的描述同樣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與他青年時代的遊歷有關。懷著壹顆對自然美景的靈敏感知之心,筆端便自然地化出了美妙的詩篇。杜詩源與生活而高於生活。他的詩令人回味,令人每次品讀都能品出新意。杜甫詩全集記錄其壹千四百首,而這些只是能夠搜集到具體內容完整的詩,應該只是其詩總數的很少部分。他的詩與李白相比,更註重現實。他詠物懷古的詩展現給人的是生動的歷史畫面,而寫景則多為“潤物細無聲”般的細膩不留斧鑿之痕。他的獨到也在於善於運用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並吸收漢樂府的詩風,把人物的獨白提煉得極其精妙。特別是他晚年到夔州生活的壹年多的時間裏,相對穩定的生活給了他系統整理和研究詩歌的機會,組詩使杜詩上了壹個新的臺階。這時的詩似乎力主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最多的內容。這種對文字的琢磨和錘煉,也代表了唐詩鼎盛時期的精彩。不妨以其《登高》壹詩來舉例。其中的“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有人總結出包含八層意思,雖稍有牽強,也頗能說明問題:

 1.獨在異鄉為異客:是為壹悲

 2.飄蓬無著常作客:是為二悲

 3.秋深蕭瑟悲涼客:是為三悲

 4.遠離故鄉孤獨客:是為四悲

 5.人生之秋病苦多:是為五悲

 6.親朋離散思念苦:是為六悲

 7.淒涼獨處唯登臺:是為七悲

 8.飄搖孑然壹沙鷗:是為八悲

 杜甫的詩與其他唐代偉大的詩作壹樣,講究對仗工整,格律謹嚴,絕不隨心所欲地出格。另外,詩的境界是借詠物表達詩人的情感,而不是像現代壹些流行詩那樣只寫景,或只傳情。以《白帝》為例,頷聯的“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滕(藤)日月昏”,平仄對仗工整,用“雷霆鬥”和“日月昏”來形容白帝城下的長江三峽是極為形象的。長江到了瞿塘峽來了個急轉彎,山勢險峻,水流湍急,湧起的浪花連接著天山的雲。松風濤聲若雷霆震怒,激起的水霧並著古木遮天蔽日的。借這些自然環境的險峻,人們很容易聯想到當時風起雲湧般的戰亂及給人們帶來勝似天災的人禍。類似的`以景寫情在杜詩中不勝枚舉。

 再如其《秋興八首》,組詩首尾相銜,壹氣貫註,富麗雄渾,沈著痛快。組詩也是杜詩的特色。內容彼此相關,互相不能分割。後人評論其詩“九扛九鼎,勇奪三軍,真大方家如椽之筆”。類似的組詩還可舉冰山之壹角,如《遣興五首》、《秋雨嘆三首》、《詠懷古跡五首》,不壹而足。古詩多借古跡以詠懷,而杜甫的組詩借古詠懷有其特點,因為杜甫的組詩是前後呼應的。組詩“皆借古跡而見已懷,非專詠古跡也。”

 杜甫寫景詩句之精妙,對自然優美景物體貼入微,亦是千古嘆為觀止的。“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或《春夜喜雨》之類的細無聲式的妙句,在杜詩中比比皆是,千百年來詠傳甚廣,乳兒稚子亦張口即來。

 杜甫以詩為文,以詩會友,及以詩唱和。把詩看作“吾家事”亦是杜詩的壹大組成部分。杜甫對大自己11歲的李白非常敬重,寫李白的詩數量多且充滿感情。他的與友唱和的酒桌文化也是值得研讀的。比如《飲中八仙歌》,詼諧歡快,酒友醉後之態各顯個性。與李邕、李白、高適、岑參、蘇源明、孟雲卿等人的詩詞往來,胸襟寬廣,佳句似乎信手拈來。我不知道這需要讀破多少卷書,經過多少人生閱歷才能達到如此境界。

 杜甫的詩成了那壹代人詩歌的典範,後人往往從中獲得創作的靈感,比如白居易的詩,可以從中看出杜甫的風格,似乎他在有意識地學習杜甫的即事創作方法,表現在大量的現實主義詩篇裏。後人評論杜甫說:

 豈徒號詩史,誠足繼風雅。

 嗚呼詩人師,萬世誰人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