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擬古九首其九賞析_擬古九首其九種桑長江邊

擬古九首其九賞析_擬古九首其九種桑長江邊

擬古九首其九賞析_擬古九首其九種桑長江邊

  導讀:

 這是陶淵明擬古組詩中的第九首,也是壹首非常有價值的詩,不妨細細品讀。其原文如下

  擬古 其九

 陶淵明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

 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擬古九首其九 背景:

 淵明此詩當作於晉亡之後不久。

  擬古九首其九 字詞解釋:

 ①這句是說盼望三年之內可以采桑養蠶。

 ②始:才。值:逢。

 ③柯:枝幹。滄海:指東海。這兩句是說桑樹的枝幹被摧折了,根葉漂浮到大海中去了。

 ④欲誰待:即欲何待,還依靠什麽?

 ⑤本:桑樹枝幹。這句和下句是說桑樹不種在高原上,而種在江邊,根基不鞏固,所以摧折,有什麽可後悔的?

  擬古九首其九 賞析: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種桑於長江邊,為期已是三年,似可望有所收獲了。乍壹看來,起筆二句所寫不過是種桑之壹小事,可是此壹事象,實托喻著重大政治的事件。桑樹乃晉朝之象征也。西晉傅鹹《桑樹賦序》雲:世祖(晉武帝)昔為中壘將軍,於直廬種桑壹株,迄今三十余年,其茂盛不衰。皇太子(即晉惠帝)入朝,以此廬為便坐。《賦》文並謂:惟皇晉之基命,爰於斯而發祥。可見以桑樹象征晉朝,是有來歷的。江邊本非種桑之地,種桑長江邊,此暗喻晉恭帝為劉裕所立。恭帝於義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即位,至元熙二年(420)六月被劉裕逼迫禪位,前後正是三年,故詩雲三年望當采。本來,桑樹種植三年,則可望采其葉矣此言其已當茂盛;君主在位三年,則可望有成績矣此言其已當自強。此在恭帝,雖說是無望之望,然而同情晉朝的人,畢竟望其能夠固本自立。結果如何呢?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枝條剛開始生長起來,卻突然遭到山河變遷。曰始欲茂,實是未茂。曰山河改,則呼應長江邊,不言而喻,洪水滔滔,江岸崩潰矣。長江邊豈種桑之地?昔日種桑是於斯,今日毀桑亦於斯,此正喻說恭帝是為劉裕所立,亦為劉裕所廢也。忽值山河改壹句,觸目驚心,雖是比興,亦是明言矣。元熙二年六月,劉裕逼恭帝禪位,篡晉稱宋,改元永初。山河變色矣。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洪水滔滔,高岸為谷,沖斷了樹枝,卷走了根株。那洪水滔滔,正如滄海橫流。三年之桑,毀於壹旦。劉裕逼恭帝禪位,即廢之為零陵王。根株浮滄海句,喻指此事。次年宋永初二年(421),劉裕便派人殺害了廢帝。從三年望當采及根株浮滄海之句,可知此詩當作於恭帝被廢之後,次年被害之前。恭帝被害之後,陶淵明是以《述酒》壹詩,作出反應的。程穆衡《陶詩程傳》雲:‘柯葉’、‘枝條’,蓋指司馬休之之事。休之拒守荊州,而道賜發宣城,楚之據長社。迨劉裕克江陵,奔亡相繼,而晉祚始斬。所言甚是。從枝條始欲茂及柯葉自摧折看,晉室本來並非未作努力自強,三年望當采亦並非毫無來由之望,可是晉室終非劉裕之敵手,同情者之希望,也終於落空。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此二句,從比興之表面事象說,是寫桑樹既毀,春蠶遂無葉可食;蠶絲不成,寒衣亦無資源可制。從所寄托之深層情意言,則是表達天下同情晉朝之人包括詩人自己,當晉亡之後深深的失落悲感,其對於晉朝的依戀之情,亦見於言外。此二句所寫晉亡及於人們之影響,托喻春蠶、寒衣之事象,但仍與桑樹這壹基本象征有密切聯系,全詩構思,縝密而自然如此。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本者,根也。結筆兩句,回向桑樹,仍是雙管齊下。表面意謂當時種桑既在江邊,而未植根高原,則今日桑樹根株全毀,又如何可以追悔!深層意蘊,則是當時晉室既依賴於劉裕,今日晉之亡於劉裕,亦無可追悔也。誠如黃文煥《陶詩析義》之所言:事至於不堪悔,而其痛愈深矣!

 如詩所示,在淵明心靈深處,實痛憤劉裕,同情晉朝,對於晉亡,沈痛至深。這就說明,在歸隱十六年之後,陶淵明亦決非壹忘世之人,他對於世道政治,仍然抱有堅確的是非之判斷,鮮明的愛憎之情。就是將他說為壹道家,實亦未妥。同時,亦如此詩所示,淵明以壹同時之人,能夠對晉亡之壹段當代歷史,表達明晰之認識,提出清醒之教訓。尤其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二句,可以見出其清醒、理智之態度。這,顯然又是與他早已棄官歸隱,與現實政治之間保持了相當距離所分不開的。可以說,淵明此詩是壹幅晉亡之詩史。

 淵明此詩藝術造詣很高。詩中采用桑樹這壹晉朝之象征,喻說晉亡壹段歷史,比興已可謂高明、得體。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此詩以比興結體,桑樹作為基本象征,全幅詩篇壹以貫之,始終都未脫離這壹基本象征。意象毫無支離之感。中國詩歌藝術,以比興為根本大法。《詩經》之比興,多局於開篇之起興,簡單之比喻。比興至於《楚辭》,發展而為自覺之象征,寄托以深意,但亦多為片段,詩幅主體猶是直抒。淵明此詩,以同壹象征性意象貫串全幅詩篇,極為完整圓滿,而寄托遙深,不著痕跡。可以說,淵明此詩之創造,豐富了中國詩歌比興寄托之藝術傳統。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漢族,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田園詩派創始人。

 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壹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約生於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壹位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卓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

 以上這篇 擬古九首其九賞析 就為您介紹到這裏,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