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意思和全文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意思和全文

無題

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七律 類別:閨情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壹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壹生都將處於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壹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裏,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壹個多面的立體,光從壹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壹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裏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裏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壹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壹步以“成灰始幹”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復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壹首寄情詩。整首

詩的內容圍繞著第壹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

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雕謝的春花那樣沒了

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

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壹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

句中的設想:但願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

簡單的來說就是:原本是贊頌堅貞不渝的愛情 現在多用來比喻教師的貢獻

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利益甘願獻出自己的壹切,像春蠶吐絲,像蠟燭燃燒,發出光亮。直到生命的最後壹息。這是大公無私的人,是具有***產主義理想情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