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代關於歷史的詩歌

古代關於歷史的詩歌

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壹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壹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壹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壹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壹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沈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壹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由於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壹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3.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壹番景象:壹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壹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壹眼形象,瀑布象是壹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壹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壹形象。妳看!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壹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壹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裏壹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4.春殘 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詩寫女子春末懷人。首句點題,寫來不拘壹格。壹句中,“又”字開頭,“也”字結尾,連用壹個副詞和壹個語氣詞,這在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詩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並有籠蓋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寫法的出新。“又”字還與下面的“經年”相應,暗示這女子與情人離別,正是去年此時,故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幃”,“如何”,有不堪的意思。聯系第壹句看,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經受著別離的苦痛。時隔壹年,記憶猶新,而且,現在還是在這壹時間和這壹地點,她怎敢再身臨其境,重新經受這樣的苦痛呢!所以說不敢出翠幃。再聯系下聯看,不敢出來實際上還是出來了,人在極端苦悶的時候,往往就是處在這樣的自我矛盾中。這又活畫出了這位女子夢魂牽惹、如癡似醉的神態,從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鏤心刻骨 5.《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 看過滄海 和巫山 就覺得其他地的海和雲不怎樣了 花叢雖美也懶得觀 在這裏修道壹半情啊還在心上人身上 沒有心去尋新的戀情 6.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是壹首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表現詩人誠樸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註:“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說明了題意。 壹、二兩句先從戶外的景色著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綠水繚繞、春意蕩漾的環境表現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壹片之感。群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點出環境清幽僻靜,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但見”,含弦外之音:群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於單調麽!作者就這樣寓情於景,表現了他在閑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這就為貫串全詩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頷聯把筆觸轉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句說,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下句說,壹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壹次為妳崔明府打開。寂寞之中,佳客臨門,壹向閑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前後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說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後面的酣暢歡快有了著落。後句的“今始為”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脫,補足了首聯兩句。 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入實寫待客。作者舍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著意描畫。“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作者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離街市買東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我們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裏行間充滿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氣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悅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 *** 。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飲作陪。這壹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峰回路轉,別開境界。 7.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菁苔上。 [簡要評析] 這首《鹿柴》詩是王維山水詩中的重要代表作,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中空靈境界的追求和喜愛,這也是他隱居輞川中的樂趣之壹。這首詩的主要特色是充滿了繪畫的境界。宋人劉辰翁在《唐詩品匯》卷三十九中說:“無言而有畫意”。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九發揮劉之說,謂:“佳處不在語言,與陶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王維此詩與陶淵明的空靈、隱逸是類似的境界。這就是說,本詩優長之處在於蘇軾評論王維時所說的“詩中有畫”。前兩句雖不見空山中有他人,“空同不見人”,寫出了山林的幽靜。後兩句寫光返深林,復照青苔,是畫卷中的主人公所見之景。兩者結合,便是壹幅絕好的人景相依的圖畫。本詩的重要藝術手法便是反襯,用以突出詩人所要描寫的中心內容即幽寂兩字,表現在前兩句中是“不見人”,後兩句中是“青苔上”。前兩句,詩人目的是寫他在山中“不見人”,因而山只是壹座“空”山。接著壹聲“人語響”,劃破了這壹分山林的幽靜,這樣的手法便是反襯。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寫的名句“鳥鳴山更幽”中以鳥的聲響來反襯山之幽靜是壹致的。同樣,後兩句中詩人目的是寫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寫“青苔上”的“幽”景。但他卻不是直接描寫整座山林壹片漆黑,而是讓壹縷淺明的陽光投進林深之處,還照在青苔之上,這樣給讀者的感覺便是,明者自明,幽處自幽,而且經此明者的比照,幽處就顯得更幽了。此詩反映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塵世官場的厭倦。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簡要評析] 羈旅之愁,思鄉之情,在唐詩中有不少作品來反映這些內容。這首詩寫詩人旅途中的鄉思之愁,全詩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詩的起句,為詩人興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時最易惹動遊子的思鄉情緒。第二句,故詩人以壹個“新”字寫愁緒之陡生。“新”字在詩中可解為“新生出”、“突然生出”。後兩句寫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發出來,由於它的背景是如此寬廣無垠,因而往往被反襯得特別矮小,好似被天地壓扁了似的,這就是“天低樹”三字的意境。詩人以暮天能將孤樹壓低的誇張筆法,形象化地寫出內心的壓抑心情,這就是不見親人的淒涼之情。“江清月近人”是謂由於江水凈潔,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顯得又大又圓,人在船上看它,只覺得它似乎離人尤近。詩人在此句中同樣也賦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寫它的靈性。它似乎很懂得詩人的鄉愁不可釋,鄉思不可絕,為之解脫,這便是“月近人”三字的意蘊。如此說來,本詩後兩句並非純為寫景,而是滲透著詩人強烈感 *** 彩的景語,為景中含情的名句。清人張謙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痕,此唐詩之妙也。”壹輪明月,掛在當空,卻又善解人意,似乎與詩人越來越近,於寂寥中給詩人平添壹份溫暖和親切之感。此詩之愁,讀來足見其雅,而壹個“新”字,又可見出人生旅途之中,別樣的感受隨時而生,終有明月相伴,卻是人生不變的情感安慰。 8.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簡要評析] 王昌齡被稱為唐朝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寫得深情幽怨,含蘊無窮,為世人所推崇。這首詩是送別之作,藝術性高,個性鮮明。王昌齡此詩的寫作是在江寧丞任內,時間是在天寶元年(742)後。在此以前,王昌齡於開元二十七年(739)從汜水尉任上被貶到嶺南。手又貶到江寧為縣丞。至天寶七年(748)又被貶到荒遠的龍標(今湖南黔陽)壹帶,可謂屢遭貶斥,仁途乖蹇。與王昌齡同時代的殷 在《河嶽黃靈集》中說:“昌齡為人,仁有余也。奈何晚節不細行,謗議沸騰,再歷遐荒,使知音者嘆惜”,其意為王昌齡晚年不註重小節,故惹得眾人議論紛紛,並兩次被貶到荒僻之地。而實際上並非是王昌齡的過錯,這只是從王的“鋮畏讒口疾”(《為張 贈閻使臣》)、“世情多是非”(《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詩句中使可知曉,實在是他的傲岸性格不合世俗的緣故。本詩前兩句中淒風苦雨式的景色描寫,可謂詩人險惡處境的形象化表現,面對包含著豐富內蘊的寒雨孤山的描寫,只有將寒雨孤山看作險惡處境的藝術化體現:寒雨即社會上的流言蜚語,孤山即自己的勢單力薄,才能同下文聯系得更為緊密,才能更好表現此刻詩人要求他人理解的心態。詩中“壹片冰心在玉壺”現已成為名句,但也有所本。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中即有“心若懷冰”,此處冰比作心之純清。鮑照《白頭吟》雲:“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此以冰喻作人之清白。姚崇《冰壺誡》序言說:“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此以冰比作當官的清廉。而王昌齡的“壹片冰心在玉壺”在形象的設計上,能集古今之大成,在內容的拓展上,能用以表示自己的高潔清正而有所突破,故尤為後世所重。全詩寫送別之意不在別字,而在於表現詩人情操誌向之高潔,雖流露出作者命運失意的幽怨,但最後兩句卻深華了主題,將詩人的人格和詩品帶入了壹個別樣的至高境界,因而別開生面,獨樹壹幟,成為壹首七絕絕唱。 9.涼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簡要評析] 這首詩屬於盛唐邊賽詩的七言名篇。關於詩歌的主題,歷來爭議很大,耐人用心思量。詩人為文時,以飲酒開始,將三樣精美之物,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同置於詩的首句,如此便使全詩在起首時就呈現出壹種光茫四射的輝煌氛圍,給讀者造成壹種無聲奪人的感覺,為下面的抒情打下了基調。同時,首句中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均來自西域,“所以都是本地風光,與邊塞情調切合”(沈祖 《唐人七絕詩淺釋》),此其壹。另外,還應註意的是,這三樣物件均是自先秦以來國外所進,現正逢出征前夕,讓出征將士捧夜光杯而痛飲葡萄美酒,其中隱含之意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祝願他們早日擊退外敵,獲得更大的勝利。這樣,在對於本詩主要抒情傾向的討論中,此詩應視為表現了盛唐邊將豪邁不羈的氣概。除了上面兩段文字可作為論據外,尚有以下依據。首先是《唐才子傳》在評價王翰詩作時說他的作品“多壯麗之詞”,首句正切此“麗”字,而後兩句則切“壯”字。其次是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評此詩時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其意為,本詩自當可作悲傷語讀,但若如此便不得要領了,所以就“淺”。而若作“諧謔語”讀,亦即並不把“幾人回”放在心上,只顧上馬沖殺,勝利自是屬於已方。這樣詩人的豪情壯誌就通過“諧謔語”表達出來了,所以就“妙”。自古以來,沙場征戰有幾人能生還?然而,軍人的命運,榮譽卻都是與戰場緊密相連的,這就是軍人無可回避的命運,是豪邁,是悲涼,還是留與讀者自己去思量,去體會吧,這首詩也因主題的耐人尋味而更加增添了藝術魅力與感染力。 10.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簡要評析] 這是壹首快炙人口的懷古詩,詩人以高度的藝術方法,表現了撫今追昔的滄桑之感,流露出世事無常的變遷之感。本詩是《金陵五題》組詩中的第二首,它通過朱雀橋畔烏衣巷今昔巨變的描繪,寫出了金陵城的荒廢,從中揭示了封建豪門集團雖能權傾壹時,但終究逃脫不了衰亡的結局。詩作極力表現了人世的淪桑變幻、升沈替代,寄概遙深。這是壹首杯古詩,但它在寫法上同壹般懷古詩迥然不同。詩中以燕子為著眼點,從它的歸宿之主由豪富而演為平民,表達了詩人在追懷金陵歷史遺跡後的今昔之感,故極具特色。現在詩人卻道燕子還來,但所居人家已與先前大不相同,竟化成普通平民了,由此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感。這樣便使意境有人對施補華此說不理解,他認為“三四兩句詩意甚明,蓋從燕子身上表現今昔之不同。……說詩者(此暗指施補華)每曲解詩人之意,舉此壹例,以概其余。”由壹劉禹錫在本詩中能借燕子的行止來表達人事的變遷,所以深得後人的激賞。如宋人辛棄疾《沁園春》詞中說:“朱雀橋邊,何人會道,野草斜陽春燕飛”,表示他對劉禹錫此詩由衷的敬佩。詩中以烏衣巷、朱雀橋兩個地名,王家、謝家兩個過去的貴族這兩景兩處的人事繁華變遷,寫出了人生命運的無常。詩篇以側面落筆,借眼前景物抒寫今昔之感,含蓄深沈,為後人所稱頌。 11.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簡要評析]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七月,杜甫報國心切,毅然辭別家人,投奔靈武。不料在途中為安史叛軍俘獲,帶到長安。詩人在長安的日子裏,目擊了這次叛亂國家帶來的深重災難,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憂慮和哀傷。到了第二年春,這雖是花香鳥語的美好季節,但詩人眼前所見,昔日繁華的國都,於今竟然雜草叢生,滿目荒涼。觸景傷情,思緒萬千,於是寫了這首著名的愛國詩篇。應該說,這裏的傷懷思家,是和憂國緊緊地連在壹起的;而情和景的描寫,也是互相滲透著。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傷;後四句寫惦念親人境況,充溢別恨。情景交融,頗為感人。詩的首聯,用凝重的筆墨,對偶的句式,寫出了國都因戰亂而造成的令人怵目驚心的荒涼景象。但在這壹片蕭索中,卻又顯得氣慨挺拔。“國破山河在”的“在”字,它含有國雖破而山河尚在,表明中興有望,這就透露出了詩人對國家統壹的堅定信念。然而這畢竟是山河破碎,城垣荒鞠,所以第二聯緊扣“春望”詩意,以花鳥含悲泣愁的移情手法,抒發了詩人對國事的憂傷。景中寓情,含蓄不盡,思而得之,韻致深婉。接著以“烽火”句承“感時”句,以“家書”句承“恨別”句,進壹步深化了詩人憂時傷別的感慨,這兩句表現消息久絕渴盼親人音信的迫切心情,語言樸素,感情真摯,頗為後人傳誦。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系了起來,真摯自然。最後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作結,決不只是對自己的衰老表示悲哀,而是擔心自己衰老了,不能為國出力,這才是真正的悲哀。這就不僅從結構上照應了首聯“國皮”的悲憤,也是極其生動而深切地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全詩語言簡練,對仗精工,情景交融,渾然壹體,是五言律詩的典範作品。" 12.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簡要評析] 李白這首送別友人的詩,語言流暢明快,情意真摯蘊藉,它表達了對於友人的深情厚誼。情致婉轉,意境高遠。詩的起聯,用色彩明麗的偶句,點明了送別的地點,也暗含惜別情意。這青山白水,不正可以歡聚盤桓嗎,於今卻要分手,自是令人傷感。接著的壹聯,以行雲流水般的散行句子,敘說了此去壹別萬裏的情事,表現了對友人的眷戀和關切。第三聯以無限深情,壹寫遊子今後飄忽不定的行蹤,壹寫自己此時依依惜別的情意。浮雲、落日的比喻,把對友人的美好感情不令形象化了,也更深刻化了。末聯雖是直抒胸臆,仍含有無限的情思。這裏用典使事,渾然天成。“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青山白水相襯,紅日白雲互映,境界全出,長鳴的班馬更增添畫面的生氣。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壹起,自然流動,不屑於為格律所拘,透出壹股飄逸之氣,而這惜別的情意,隨著友人的離去而悠然不盡。 13.古從軍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簡要評析] 《從軍行》屬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從軍征戰的苦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天寶年間,在祖國西北邊地所進行的戰爭,性質比較復雜,有些是屬於自衛的,有些則是尋釁開邊。從這首詩所表現的內容來看,是反對非正義戰爭的。僅僅為了皇帝的壹已私利,輕啟戰端,這除了犧牲廣大戰士以外,是什麽好處也沒有的。“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借漢指唐,這譴責是法銳而嚴厲的。所以沈德潛說;以人命換塞外之物,失策***矣。為開邊者垂戒,故作此詩。《唐詩別裁集》同時,作者在詩中,對於西北邊地少數民族人民,因這種不義戰爭而遭到的不幸苦難,還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真摯感人,這在封建時代,是難能可貴的。全詩能融現實與史事於壹體,不僅生動地展現了萬裏邊疆的寂寥荒漠的典型景象,而且通過漢、胡兩軍悲苦幽怨的相互映襯與白骨、葡萄的鮮明對比,表達出詩人強烈的批判精神,在藝術上,四唏壹韻,平仄相間,聲調自然激越;而且多用疊字和對偶句式,聲情搖曳流轉,是唐代壹首有深刻思想內容的邊塞詩。 14.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簡要評析]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在這首詩中,詩人還進壹步把明月引為知已,對月抒懷。《月下獨酌》***四首,此為第壹首,詩中表達了知音難遇的苦悶。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壹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遣。於是詩人以奇物的想象,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開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卷壹)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沈的郁悶。結聯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遊。這表現了詩人對汙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這首五言詩,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詩人把自己置於良辰美景之中,又極力渲染幽靜的氛圍,從而在色調的鮮明反差中,表達出美景雖在、知音難求的深沈悲嘆。從藝術上看,這首詩的構思十分高妙。在壹直壹曲、回環往復中,把詩人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看似歡快之語,表達深重的孤苦情感,從而在全詩中構成曲筆。全詩在壹直壹曲,壹縱壹收中,創造新奇深厚的意境,其謫仙之才與超人筆力由此可見。 15.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簡要評析] 這壹首送別詩舊說是送孟浩然歸南山所作。這首詩通過寫送友人歸隱,表達了作者也想歸隱的心情和對友人離去的依依惜別之情。全詩通過問答來送別,可以說是別開生面,不落常套。首句“下馬飲君酒”敘事樸實、點題巧妙。從中不難看出兩人之交不僅學友最而且絕非凡夫俗子可比。同時,在章法上,這兩句還構成了曲直之勢,使後兩句的承接與過渡,顯得十分自然。可貴之處在於詩人巧妙地以前四句的壹問壹答,引出最後勸慰友人歸隱山林,悠悠自適,這樣含蓄有味的詩句,使全篇為之生色。這兩句詩是全詩的主旨所在,沈德潛說得好:“白雲無盡,足以自娛,勿言不得意也。”(《唐詩別裁集》)這也表現了詩人對遠離塵世,嘯遨林泉的隱居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縱觀全詩,選材平淡卻構思巧妙,語言淺顯則飽含深情。在表達上意上,前四句的詩味看來似乎很淡,但從那壹敘,壹問、壹答的曲直變化中,我們不難體悟到作者高超的構思技巧。 16.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簡要評析] 這壹首夏夜納涼懷念友人的五言古體詩,也是淡而有味,清新而渾然壹體的名篇。這首詩在夏日納涼的描繪中,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沈思念。詩人通過自己對客觀景物的真切感受,隱居生活的悠閑自適,塑造了壹種清幽寧靜的藝術意境。詩以夏夕著筆,但又起得很別致。詩人不直接寫夕陽西下,明月東升,而是寫看到山上的陽光西落,才感到已是傍晚。這裏用壹個“忽”字,表明落日西沈得很快,也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夜幕降臨,明月從池東冉冉升起,遠景近寫。用了壹個“漸”字,是詩人的實感,和首句“忽”相對照,表現了兩種動景的不同狀態。這較為生動的描繪出詩人閑適自在,不受拘束的隱士風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兩句,歷來被推為寫景細致入微的佳句。清風吹拂,送來荷花濃郁的芳香,夜闌人靜,翠竹上滴露之聲可聞,多麽寂寞的夏夜!詩人經過細心的體察,選擇了最能體現靜境的動態景物和音響來描寫,收到了以動來突出特定環境中寂靜的藝術效果,同時也反映了詩人隱居生活中心境的平靜。最後四句懷友。這樣令人適意的夏夜,沒有知友暢敘,欲彈琴而自遣,又無知音欣賞,寂寞之感倍增,更加懷念故人,以致終宵夢想,情意趨勢。全詩因景啟情,對景懷友,情景融合,意境幽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