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唐詩的成就是什麽?

唐詩的成就是什麽?

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唐詩在豐富多彩的唐文學中最放異彩,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這個領域。許多傑出的詩人,創作出大量的優秀詩篇。根據清代康熙時所編的《全唐詩》統計,詩人有二千二百余家,作品有四萬八千九百余首,不少名篇千古傳誦。這是壹筆珍貴的歷史遺產。

唐朝詩歌發達的原因,除封建經濟的繁榮給它提供了物質基礎,階級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給它提供了動力而外,還有以下幾點:壹、從高宗開始,科舉考試考詩賦,這是詩歌發達的反映,反過來又給它以很大的推動;二、南北統壹,南方文風與北方文風互相融合,原來南朝宮體詩,追求詞藻華麗,缺乏思想內容,北朝詩,質樸剛健,卻少文彩,融合後發展成既有詞彩又有內容的唐詩;三、民族大融合,使詩歌題材中加人了少數民族和邊疆的風光,擴大了描寫面,豐富了詩歌的內容;四、大量民間口語和民歌,被吸收到詩中來,使詩歌增加了新血液,加強了詩歌的生命力。

唐詩題材廣泛,大地、山河、戰場、邊塞、農村、城市和階級對立、政治風雲、人民生活、婦女遭遇等等,無不加以描寫,反映了唐朝歷史發展的面貌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唐詩,壹般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詩人猶沿南朝宮體詩氣息,作品缺乏真實的感情和充實的社會內容,但在詩歌藝術形式上,自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傑”至沈儉期、宋之問,逐漸完成了聲律化過程,奠定了律詩的形式,及至初唐最傑出的詩人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可說是壹掃六朝粉黛,他力斥齊、梁詩的“彩麗競繁”,主張恢復詩歌反映現實生活的優良傳統,他的詩剛健樸素,為唐詩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盛唐時期,唐詩發展至繁榮的頂峰,呈現出萬紫千紅的盛況,充滿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義的詩風是這壹時期詩壇的主流,以高適、岑參為主的邊塞詩派,使唐詩增加了無限新鮮壯麗的光彩,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詩派,以描寫悠閑寧靜的山水田園生活為主,思想雖不高,但藝術上很有成就,真正代表盛唐詩壇的大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在客居碎葉的漢族商人李客家中(碎葉當時轄於安西都護府,位於巴爾喀什湖以南楚河旁)。五歲時候,隨父入川,移居綿州彰明縣青蓮鄉(今四川江油),在蜀中度過了少年時代。李白“十歲通詩書”,年輕時尚義任俠,向往著不受束縛的自由生活,常以張良、諸葛亮自比,想在政治上有壹番抱負。這時他已是壹個“十五觀奇書,作賦淩相如”的青年作家,以詩文見賞於世。李白的壹生,絕大部分是在浪遊四方當中度過的。少年時候,遊覽過蜀中的許多地方。二十五歲,開始遠遊,由四川到湖北停留十余年,主要往來於襄陽、江陵壹帶;中間也曾遊過洞庭,到過金陵。三十七八歲以後,他到過山西,東遊山東,在任城住了幾年,並在那裏安了家。又南至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在這壹過程中,祖國河山的自然景象深深地感召了他,他也接觸到社會各個方面,壹些遊俠、道士對他影響很大。玄宗天寶元年(742)他四十二歲時,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京城長安。他很興奮,以為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來到了。他在《別內赴征》詩裏說:“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在《南陵別兒童入京》詩裏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到長安,去見賀知章,賀知章看了他的《蜀道難》,“嘆曰,子,謫仙人也”。聲名大振,玄宗召見,大加賞識,任為翰林院供奉,掌管機密詔命的起草。壹日,玄宗和楊貴妃在宮中沈香亭飲酒看牡丹。召李白作樂詞,白正醉臥酒肆,召人後左右以水湎面,援筆成《清平調》詩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壹支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幹。

玄宗愛其才華,幾次宴見,李白在殿上沈醉,引足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深以為恥,以其《清平調》詞激楊貴妃,因詩中直指楊貴妃即西漢的趙飛燕,是亡國的禍水。因李白詩名太高,難免指斥楊貴妃的罪責。唐玄宗召請他,只不過是希望他做壹個歌功頌德的禦用詩人,並沒有想得到宰相之才,沒有使他得到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他的浪漫的性格和正義的主張,使他遭到權臣貴族們的排擠。在當時,只有用犧牲正義和自由作為代價,他的政治活動才能夠成功,但他不肯付出這樣的代價。對楊貴妃、高力士之流,他不但沒有奉承拉攏,反而毫不掩飾地予以鄙視,終於遭受他們的排擠。他在長安僅僅三年,就被變相地放逐出宮(賜金放還)。此後他漫遊四方,並壹度到達幽州,目睹了安祿山勢力之大。安史之亂期間,他五十六歲時,被當時鎮守南方的永王李磷召為王府幕僚。就在那壹年,永王李磷起兵,與他哥哥唐肅宗爭奪帝位。次年,永王兵敗,李白被捕,囚在潯陽。五十八歲時,被判處流放夜郎,途中遇赦。762年,六十二歲的李白在窮困飄泊中病死當塗(今屬安徽)。後世有李白是醉後入水捉月淹死之說,不足為信。

李白的性格是非常浪漫和豪放的,感情是熾烈的,他熱愛祖國,熱心於政治。這些是建立在對於正義和自由的迫切要求上的。而這是和當時統治集團有矛盾的。所以,他壹生中真正的政治生活,只有短短的兩次,時間總***不過五年,並且都以失敗告終。他雖已享有極大的詩名,但仍在四方浪遊中度過壹生。

安史之亂以前,唐朝的封建經濟空前繁榮,李白出身於富商之家,生活優裕,得以漫遊全國名山勝地。他對自己對社會都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在作品中表現出蓬勃向上的精神。他以大量的詩篇歌頌祖國的壯麗河山。寫長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黃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這些詩是李白對祖國江河千古絕唱的贊歌。寫廬山瀑布:“日照香廬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寫西北高原的塞外風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關山月》)寫峨眉山的月色:“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水流。”“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裏長相隨。”(《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這些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也表現了他對自由和光明的渴望。人們讀了這些再現大自然的雄偉形象的詩篇,自然激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古代名畫李白壹生的後期,正是唐朝由強盛的頂峰走向衰落的時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詩人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他所處的時代的特點。他離開長安之後,由於政治理想破滅並和最高統治集團有過直接接觸,陸續寫出了壹系列政治抒情詩,對宮廷腐敗進行大膽揭露,並預言唐帝國大難將臨。在當時只有李白的作品具有這種政治敏感。如《行路難》、《鳴臯歌送岑征君》、《玉壺吟》、《雪讒詩贈友人》、《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書懷贈南陵常贊府》、《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禦》、《書情贈蔡舍人雄》、《梁甫吟》、《遠別離》等。詩人既不願同流合汙,亦不願獨善壹身的矛盾,使他懷才不遇的抒情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這壹特色也表現在壹些以飲酒、遊山、吟詠山水為題材的詩篇中,如《將進酒》、《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夢遊天姥吟留別》、《廬山謠》、《蜀道難》、《橫江詞》等。安史之亂爆發後,寫出描繪九土橫潰和生民塗炭的悲慘景象並憤怒譴責唐統治者的昏庸與無能的名篇,如《猛虎行》、《永王東巡歌》、《萬憤詞》、《贈張相鎬》、《流夜郎聞酺不預》、《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聞李太尉大舉秦兵出征東南》等。李白還有政治色彩淡薄,多以吟詠山水,抒發羈旅別情或反映與下層社會的接觸為內容的作品,風格清新雋永,顯示了詩人天真懇摯的性格,富於生活情趣。如《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望廬山瀑布》、《秋浦歌》、《贈汪倫》、《哭宣城善釀紀叟》、《宿五松山下荀媼家》等。這類詩作同樣是李白詩歌中的重要部分。

總之,李白的詩篇,介紹給我們這樣壹個世界,在那裏有驚奇絕險的名山大川,有和平淡遠的田園村舍,有窮邊絕塞的蒼茫,有曲澗清溪的幽靜,有風雪怒吼,有花月爭輝,有江南水鄉的白鷺,有沈香亭畔的牡丹,有俠客的劍光,有美人的舞袖,有章臺走馬的五陵少年,有山林高臥的幽人隱士,有百戰沙場的老將,有秋作夜舂的農民,有為君談笑靜胡沙的東山謝安石,有笑隔荷花***人語的若耶溪旁采蓮女……這個世界是這樣豐富多彩,無論那壹個角落,都流貫著壹股長江大河似的奔騰浩蕩的氣勢,都在讀者心中引起壹種生氣勃勃的青春奮發的情感。詩歌中的這個世界,就是當時現實世界在詩人心靈中的投影。而人民是創造歷史和創造文化的動力,也就在這裏得到壹個極其雄辯的證明。詩人李白的偉大意義正在於此。

在現存的李白的作品中,直接反映人民生活和社會政治情況的並不很多。但是,人民對於光明和自由的熱望,為爭取美好生活而鬥爭的決心,卻通過詩人自己的同樣性質的感情的抒寫,而得到鮮明的反映。它們原是人民群眾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東西,被詩人吸收和集中起來,予以藝術的提高。於是隨著詩篇的流傳和感染,重又新註進人們的心靈,成為壹種力量,鼓舞人們去爭取美好的生活。這就是李白詩篇的巨大的積極意義之所在。

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傲視權貴和敢於反抗的性格深受歷代讀者喜愛。

在詩歌的藝術成就方面,李白全面地、富於創造性地繼承了漢魏以來樂府民歌的豐富遺產,同時也總結了這壹時期詩人們向樂府民歌學習的經驗。因此他就用雄厚的藝術力量,來反映他的時代中的高漲著的人民力量,把唐詩推向壹個高峰。他融會吸取口語、民歌,寫出許多感情真摯、語句自然的極其動人的詩篇,如《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如《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的詩作感情奔放,想象豐富,語言誇張,並慣於采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表達感情。他最擅長樂府歌行,近體則以七絕和五律著稱。現存李白詩***1000余首,有的被翻譯到朝鮮和日本。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壹度在成都做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也稱他杜工部,詩中曾自稱少陵野老,故後世多稱少陵。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壹個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他自幼好學,知識淵博,自稱少年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並非自誇,時即以詩賦受長者稱許。二十歲以後,漫遊吳、越、齊、趙,開始詩歌創作。登泰山的“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初步顯示了詩人的才華。25歲考進士不第。天寶三載(744)三十三歲時,在洛陽遇李白,結下深厚的友誼。杜甫詩中說他和李白“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李白詩中懷念杜甫“恩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後來雖未再見,但彼此總是互相深情地懷念著。

天寶五載(746),杜甫來到了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本想憑著自己的學問能夠為皇上所用,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然而次年應舉,再次落第。當時朝政黑暗,他找不到出路,只得陪貴族做詩喝酒,維持生活。“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困居長安將近十年,在失意和貧困之中,長安的壹切,統治階級的豪華生活,人民群眾的深重苦難,不得不使詩人對現實有所認識。詩人的思想感情逐漸靠近了人民,他的筆觸從個人的憂憤感傷伸向廣闊的現實世界。這個時期,杜甫寫了不少深刻反映社會矛盾的詩歌,如《兵車行》,揭露由於兵役苛重,破壞了農業生產,造成“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戶生荊杞”。對朝廷貪邊功對少數民族地區發動的不義戰爭,持明顯的反對態度。又如《麗人行》,斥責楊貴妃姊妹和楊國忠等的奢侈荒淫,從兩個極端反映了天寶年間的社會真實。還有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755年冬,他從長安到奉先探望妻子,路過驪山時,知唐玄宗正和楊貴妃在華清宮避寒,肆意揮霍,盡情歡樂。而長安街頭和各地不知有多少人受凍受餓,詩人不禁感慨系之。他剛進家門,就聽到壹片號哭,原來是他的小兒子餓死了。他由壹家的貧困想到天下的貧困,又想到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憤慨地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深刻反映階級對立因而流傳千古的名句。既是叛軍攻陷長安前的壹幅社會縮影,也包含詩人自己的切身哀痛。個人的窮通和人民的命運相溝通,杜詩成為壹代詩史即始於此。

安史之亂發生後,杜甫帶著全家,飽嘗逃亡的苦辛,受盡了窮困的折磨。壹度被叛兵捉住,送往已被攻陷的長安。長安經過戰亂洗劫,到處呈現著國破家亡的景象。757年春,他潛行曲江,見宮殿緊閉,滿目蕭條。《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集中表現了他當時憂憤心情。他逃出長安,到鳳翔見肅宗,先後做了兩年小官,因曾拜左拾遺,故稱杜拾遺。不久就放棄官職,決心作野老,繼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期間詩人接觸現實日多,親眼看到國家的災難,人民的痛苦,促使詩人寫出很多不朽的詩篇。如《哀王孫》、《悲陳陶》、《悲青阪》、《哀江頭》、《北征》、《羌村》等。759年,是他壹生中最困難的壹年,也是他的創作空前豐收的壹年。傳誦千秋的“三吏”、“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就都是在這壹年完成的。杜甫在這些詩裏深刻地寫出了生活在戰亂和階級壓迫下的人民的慘痛遭遇,對那些殘害人民的封建統治者提出了有力的控訴。揭露了他們不顧人民死活,把結婚才壹天的新郎,沒有成年的中男,以至老太婆都壹起抓去服役。在《新安吏》中,杜甫還問了新安吏壹些話:“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新安吏答以“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杜甫更問“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杜甫還勸送兒子的母親不要哭:“暮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杜甫在這裏是說了許多的話。而在《石壕吏》裏他壹句話也沒有說,好像把問題已經看得更明白了。壹開始就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這個吏已經是強盜了,杜甫不同他講話了。接著是:“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杜甫代表人民呼喊出長期積壓在心頭的深沈的哀痛,同時也表示了自己對國家危難深刻憂慮的心情,詩中勸那些防關武將不要在敵人面前臨陣脫逃,還勸那些新婚青年暫時拋棄個人幸福,為了國家的安危趕快穿上軍裝,“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對戰爭的性質認識的比較清醒,尤其難能可貴。這些詩,真實地反映了唐代由興盛走向衰落這壹歷史轉折過程中的社會面貌,充滿了現實主義精神,把唐代詩歌在思想上的成就發展到了頂點。不僅是詩人的代表作品,而且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光輝遺產。

760年,杜甫來到成都,靠友人資助,在浣花溪畔修了壹座草屋,暫時得到了棲身之處。除壹度因兵亂又流亡壹年多,在成都草堂實際只住了三年多。其間壹度任劍南節度使嚴武參謀,武保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又離開成都草堂,由四川經湖北、湖南到處漂泊。以舟為家,居無常所。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冬天,貧病交加,在湘水壹艘客船裏,詩人永遠停止了歌唱,卒年59歲。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以大量的詩歌揭露了唐朝封建社會的種種矛盾。詩人必須有高尚的抱負,才能產生高尚的意境,才能產生高尚的作品。杜甫早年的政治抱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對現實的不滿還較含糊。在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遭流離之後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他目擊戰亂釀成的災難,切盼早日結束戰爭,說出“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洗兵馬》)。他自身生計艱難,推己及人,說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針對現實中的種種弊端,寫出“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晝夢》),“誰能扣君門,下令減征賦”(《宿花石戍》)。由於這樣的抱負,才產生了高尚的意境:“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安史亂後,各種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解決的辦法,只能依靠農民起義。但杜甫對社會現實深刻地現實主義的描寫,卻把社會瘡痍更強烈更集中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有可能進壹步感受它,有所警覺,引起不滿。杜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適應了歷史的要求,具有壹定的進步性。當然,階級的局限使他能感人的描寫人民的疾苦,卻寫不出人民的反抗鬥爭;能揭露某些封建統治的罪惡,卻往往為皇帝開脫辯解;能反映社會矛盾,卻指不出現實的出路。但杜甫能超越壹般封建文人,達到了他所隸屬的階級在當時可能達不到的較高水平。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

杜詩有壹個特點,就是壹種樂觀主義精神,使醮滿血淚寫出的沈郁悲哀的詩篇,並不使讀者情緒低沈,讀之反倒常常精神振奮,意氣高昂。例如,759年是杜甫壹生中最困苦的壹年,在同谷縣時,窮困到每天在山谷裏拾橡粟充饑。《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把殘酷的現實和豐富的想象結合起來,竟唱出“溪壑為我回春姿”的開闊壯麗的詩句。《登嶽陽樓》寫詩人的處境“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可是在這四句之前,他寫出“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樣浩瀚的景象。同樣情形,當他感慨“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時,前面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當他嘆息“萬裏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時,他的面前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當他想到“野哭千家聞戰伐”時,他聽到和看到的是“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這是詩人面前的風景,同時也是詩人的心境,有了廣闊的胸襟,才能用這樣壯麗的景色來襯托他所寫的時代的艱辛和個人的不幸。所以他的詩盡管悲哀沈痛,可是讀者在深受感動的同時,並不意氣消沈,而是興起昂揚振奮之感。

白居易杜詩在藝術上被公認為唐詩集大成者,律詩成就尤為顯著,特別是後期七律,最能體現杜詩沈郁頓挫的典型風格,屬對精切而毫無斧鑿痕,高度凝煉卻又揮灑自如,代表著唐代近體詩的最高成就。

杜甫壹生寫下幾千首詩,留下來的有壹千四百多首。他的詩歌廣闊地、鮮明地反映了壹個復雜動蕩的歷史時代,被人們稱為“詩史”。杜甫的詩感情真摯、氣勢雄渾,語言凝練、自然、樸實、絢麗含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給後世的詩歌創作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歷代人們,包括許多傑出的詩人,都把他奉為學習的典範,尊稱他為“詩聖”。

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屋,後人修為祠宇。解放後重建為“杜甫草堂”。

中唐詩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賀等。白居易和元稹曾發起詩歌創作方面的新樂府運動,對唐詩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下圭(今陜西渭南)人。晚年寓居洛陽的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出生在小官僚家庭,十壹二歲時,為逃避藩鎮戰亂,同百姓壹起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就使他接觸人民,了解壹些人民的疾苦。他年輕時苦竭讀書,不遑寢息,以至“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從少年時代就喜歡寫詩賦,十五六歲時他寫的“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受到當時有名詩人顧況的賞識。27歲時考取進士,由校書郎、縣尉歷任翰林學士、左拾遺等。因反對宦官和頑固的大官僚貴族專權,四十四歲時(815)被貶為江州司馬。在牛李黨爭中,白妻楊氏是牛黨重要人物楊穎士的妹妹,被算作牛黨。李德裕執政,排斥白居易,甚至不敢讀白詩,怕改變對他的成見,白居易采取不爭名位的方法來對待朋黨之爭。在作地方官時曾做過壹些好事,如任杭州刺史期間,主持興修湖堤,利用湖水灌田壹千多頃。晚年退居洛陽,滋長了消極思想,這是他局限性的壹面。

白居易是杜甫之後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提出壹套進步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意思是文學必須反映時代,不能脫離政治,要達到教育的目的,有助於現實的鬥爭。並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把詩比作壹棵果樹,感情是根,語言是枝葉,聲韻是花,意義是果實。沒有感情的詩就像無根的果樹,無法成活。沒有意義的詩就像不結果的果樹,徒有枝葉毫無價值。他認為壹首好詩,應是有感情有思想,而語言聲韻也好,思想感情尤其重要。他的進步文學理論,對當時詩壇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對我國文學的健康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最能代表白居易文學主張的是他的諷喻詩。他在唐憲宗初年,身任左拾遺諫官。每日論事,對朝政和詔令小有遺闕他都密陳所見,甚至當著皇帝的面說:“陛下錯。”有些不便明言直說的,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意見,希望皇帝聽了有所改悔。這壹類詩有些題為新樂府,通稱為諷喻詩。是白詩中最有人民性的部分,也是白詩精華所在。以《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為代表。

《新樂府》中的《杜陵叟》指斥封建政府的苛斂說:“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賣炭翁》則斥責當時的宮市宦官掠奪人民,“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壹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這簡直是把“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的賣炭老人的“身上衣裳口中食”白白搶去了。這首詩很快傳播到西域壹帶,新疆蠟羌縣發現了回鶻詩人坎曼爾抄寫的這首詩,足見其在當時影響之大。《新豐折臂翁》寫楊國忠征兵攻南詔時壹個“偷將大石槌折臂”以避兵役的人。白居易看見他時,已有八十八歲了,盡管每逢風雨陰寒,還要“直到天明痛不眠”,卻仍以得保全殘生為大幸。詩人憤怒地譴責了不義戰爭。《秦中吟》中的《重賦》直斥官吏“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逼得人民“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賣花》的“壹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揭露了嚴重的貧富對立。

白居易的諷喻詩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據他與友人書中說:他的詩使權貴聞之變色,執政柄者聞之扼腕,握軍要者聞之切齒;而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裏,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中往往有題其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往往有詠其詩者。這正是這些詩的人民性之所在。也與他的詩深人淺出,通俗易懂分不開。

除了諷喻詩外,白居易還寫了《長恨歌》、《琵琶行》等優美和諧的敘事詩,顯示了詩人的巨大藝術才能。後世不少劇作家把它改編成戲劇搬上舞臺,其感人之深,據此可見。他的作品廣泛為國內外讀者所傳誦、所仿作。

白居易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壹卷,留下詩歌三千多首。晚唐的著名詩人是李商隱和杜牧,有“小李杜”之稱。李商隱詩隱晦朦朧,文字清麗。杜牧在藝術上追求“高絕”,不滿“奇麗”,力圖在晚唐輕靡的流風外獨具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