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春節需要註意的文明禮儀

春節需要註意的文明禮儀

春節需要註意的文明禮儀

 春節需要註意的文明禮儀,春節的來臨,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壹,家家戶戶過新年,走親戚是中國人過年必經的,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麽春節有什麽禮儀是要改主意的呢,下面我們壹起來看看春節需要註意的文明禮儀。

 春節需要註意的文明禮儀1

 春節期間,無論休閑在家還是外出旅遊,飲食安全是頭等大事。那麽,呢?下面我告訴妳。

  春節飲食註意事項:膳食結構搭配合理

 為保證身體健康,人體應保持微堿性狀態,如果人體血液呈酸性,血黏度和膽固醇都比較高,人就容易疲勞,同時抵抗力也會下降。而節日期間大量食用的葷菜幾乎都是酸性食品,因此,節日飲食切莫餐餐只吃大魚大肉,要有堿性食物搭配著吃。蔬菜、水果是富含鉀、鈉、鈣、鎂等礦物質元素的堿性食品,含堿量最高的要數海帶,其次是青菜、萵筍、生菜、芹菜、香菇、胡蘿蔔、蘿蔔等。

 我國居民的食鹽攝入量原本就偏高,節日期間副食品吃多了,食鹽的攝入量更多,鉀是鈉的克星,它能幫助人體排出多余的鈉。含鉀較豐富的蔬菜有紫菜、海帶、香菇、蘆筍、豌豆苗、萵筍、芹菜等等。

  春節飲食註意事項:食物中存在的隱患

 專家指出,壹般說來,人們平日經常食用的各種食物是不存在安全隱患的,但現代新技術在促進食品科技發展的同時也影響了食品的品質和口感,環境惡化導致農牧漁產品受到汙染,還有壹些不法分子使用有害化工制劑處理農、副、魚類產品等,這些因素都將影響食品安全,雖然食品安全的總體情況在好轉,上述情況並不常見,但了解了這些情況,消費者就可以在購買相應食品時有所挑選,小心選擇。

  春節飲食註意事項:品種選擇切忌獵奇

 春節期間放長假,許多消費者絞盡腦汁去吃壹些平時不經常吃的東西,以求換換口味,尤其以壹些野味為多。如吃壹些貓肉、鼠肉、蛇肉等等。專家指出,換口味並不是不可以,但還要以安全為前提,因為這些野味不是常見的肉類食物,其品質不在有關機構的檢測範圍之內,攜帶了哪些疾病、寄生蟲等等消費者都不得而知,安全隱患非常大。因此專家提醒您不要盲目獵奇,貪食野味。

  春節飲食註意事項:餐具選用莫忘安全

 餐具的材料是食品安全的壹大隱患。家庭主婦在居家生活中要對餐具材料本身具有的毒副作用有所了解。壹般說來,陶瓷制品在餐具中毒性最小,但如果色彩非常鮮艷或帶有彩飾可能含鉛量過高;鋁制餐具無毒,但長期使用有可能導致老年癡呆;鐵制餐具毒性不大,但切忌使用生銹的鐵制餐具;不銹鋼餐具有微毒性,其中含有的鎳、鈦對人體有害;購買塑料餐具應盡可能選擇沒有圖飾或圖案較少的產品。

  春節飲食註意事項:集中采購請勿大意

 雖然平時的食品市場就非常豐富,但很多人還是改不了春節集中采購的習慣。新健康提醒您,人們在這個時候購物沒有平時挑選得仔細,壹些有問題的食品也就乘虛而入。而商家在大批量進貨時,也有可能放松對商品保質期等方面的嚴格檢查,因此,消費者購買時應註意把關。

 對購買食物的地點選擇也應註意,應盡量去大超市、便利店、正規的商場,而不要購買小商販的商品。即使是在超市等比較有保障的地點,也應該選擇那些質量信得過的知名品牌的食品。

  春節飲食註意事項:烹制食物既熟又透

 生吃是現在流行的壹種飲食習慣,我國傳統飲食中也有生吃食物的習俗,但以生吃新鮮蔬菜為主,而生吃肉類是從西方傳入我國的。但以肉類為例,如果烹調溫度達不到100攝氏度,就不能殺死肉類食物上的寄生蟲和病菌。此外,食品加熱不透,寄生蟲也能存活。如人們吃涮火鍋、海鮮、燒烤等,最容易使食物處於半生不熟的狀態,這時寄生蟲卵最為活躍,食用後被感染的幾率很高。烹制不熟的扁豆、加熱不透的豆漿都有毒素存在,食用後會中毒。因此消費者不要盲目追求生食的飲食方式。

  春節飲食註意事項:制作過程重視細節

 專家認為,制作是保證食物安全的重要程序,有壹些細節需要非常註意。在食物加工過程中,手、器皿和切菜板、抹布等可能被生鮮食物中的細菌汙染。因此要用肥皂把手洗幹凈,至少在溫水裏洗手20秒鐘。手要用紙巾擦幹,以防細菌留在手上。廚房用具的表面都要用消毒劑和餐巾紙擦洗幹凈。盤碟洗後用餐巾紙完全擦幹,防止細菌繁殖。

 肉類食物在制作前需要化凍,冰箱裏的肉類要有足夠的時間化凍。

 春節需要註意的文明禮儀2

 春節的時候,不少人會去親朋家拜年。為了體現禮貌,在拜年前最好先告知對方,讓對方有所準備,不要突然到訪,讓主人措手不及。走親訪友的時候,市民往往還會帶禮物饋贈對方。需要註意的是,禮物的選擇要得體,才能顯示自己的心意。與此同時,拜年時還壹定要註意禮節和言談舉止。過年的時候,應該多說吉祥話,遇到矛盾或者問題應該化解或避免談起,以免影響過年的氣氛。

 萬事如意、恭喜發財、年年有余……這些吉祥話都是拜年的常用語。內蒙古師範大學禮儀學教師唐春燕介紹:語言禮貌是人類最基本的文明禮節。就好像文明用語壹樣,多加壹個“請”、“您”等字眼,就會充分顯示禮貌和文明。在春節期間,如果能多加幾句祝福語,同樣也是禮貌的象征。而中國人講究語言的藝術,用四字成語來祝福,不光朗朗上口,好記好念,也能顯示更多詞語背後的內涵和意義。傳遞給別人愉快的信息,增添過年的氣氛。

  拜年“作揖”有講究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與藝術系孫長江老師介紹,“拜年”是現在人們最通俗的講法,在古代,這種習俗也被稱之為“見節”、“賀正”或者“賀歲”。“拜年”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所以,拜年時首先要說吉祥的話語,表達對長輩、親人、朋友的祝福,例如新年快樂、年年有余、恭喜發財等等。

 值得註意的是,許多市民拜年時都會雙手抱拳“作揖”。這個動作平時不常做,但是在春節期間,就有特別喜慶的寓意。標準的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孫長江說,“作揖”的手勢是沿襲至今的,現在人們用的少了,所以常有錯誤的動作,比如“作揖”時左右手的位置如果顛倒了,就變成了哀拳,是報喪、求饒才用的手勢。還有的人喜歡將雙手交叉成拳來行禮,這樣的手勢是不對的,沒有任何意義。

  拜年形式多種多樣

 也許有人會說,春節假期短,拜年要求的時間又比較集中,這對於交際比較廣泛的人士來說,面對眾多的拜年對象,難有分身之術,壹下子忙不過來該怎麽辦。其實早在宋代,聰明的中國人就發明了“飛帖”拜年的方法,使這壹問題得到了比較圓滿的解決。

 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社會學民俗學學院的劉磊表示:所謂的“飛貼”是壹種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的紙片,上面寫著受賀人的姓名、居住地址和恭賀新年的吉利文字,派傭仆持飛貼代主人前往,以此代為拜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拜年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了。比如電話拜年,電報拜年,電腦網上拜年,郵寄賀卡拜年等等,這些現代化的拜年方式都是可行的。但需要註意的壹點,因為現代交流技術的發展,使用微信、短信、或是QQ進行拜年時,無需再填寫地址,但還是有必要把對方的姓名寫全。在大家送上祝福段子之前,寫上對方姓名,不僅可以體現禮貌,更能表達誠意。代表這份祝福是特意送給對方的,而不是隨意傳遞的。所以,雖然現代社會已經不流行“飛貼”、賀卡等拜年方式,但送給對方祝福,姓名寫全也是起碼的文明禮貌。

  拜年紅包需註意

 登門拜年要送上小禮品之外,在晚輩給長輩拜年之後,長輩作為回贈,會有紅包饋贈。而無論是收紅包還是送紅包也都有壹定講究。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文聯作家協會主席楊東升介紹:長輩送晚輩紅包,晚輩收長輩紅包,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歷史久遠,被世人稱為紅包文化。雖然時代的進步,讓微信發紅包漸漸取代了人與人面對面的送收紅包,但是紅包文化中體現的禮儀,還是應該被人們熟記。楊東升說:“在春節時,長輩多會送給晚輩紅包,特別是壹些沒有成年的孩子,在節日裏更是會收紅包。紅包所體現的最主要意義是在紅包的紅紙,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紅色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它象征好運,用紅紙包裹錢財作為紅包對晚輩給予的也是美好的願望。所以這也是我們送紅包、收紅包時多用紅紙的原因。”

 除了紅包中的“紅”,其實收紅包也是很有講究的。楊東升表示:雖然明知道長輩會送紅包,但晚輩主動討要紅包卻是不禮貌的表現。家長必須要制止孩子討要紅包,並註意收紅包的禮儀。

 在接長輩送的紅包時,晚輩要雙手手心面上,彎腰接過紅包後說壹句“謝謝”。同時不可以當著長輩的面拆開紅包,以示對長輩的尊重,所以孩子收紅包時的`姿勢禮節不可少。

  “走親戚” 要在初五前

 過春節,走親戚是免不了的事情,然而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哪壹天應該到哪裏去拜年”這樣壹個簡單的問題,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認為大年初壹應該在男方父母家度過,也有人認為初壹應該去嶽父嶽母家。

 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居住範圍大幅度擴展,很多傳統也隨著時間、空間的改變出現了變化。比如說過去壹些地方初壹不能回娘家的說法已不存在了。

 為什麽過了“初五就關門”?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社會學民俗學學院的劉磊介紹:正月初五叫“破五”,過去,從大年初壹開始,家家戶戶都不會倒垃圾,有怕倒走新年的福運的隱喻,壹直到正月初五,才能掃垃圾,倒臟土。到這時候再拜年,就有點晚了。

  送禮細節莫忽視

 既然要走親訪友,贈送禮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事兒,在這其中也有不少老規矩、老講究存在。

 內蒙古民俗研究會成員烏蘭介紹:“節日是個喜慶的日子,送禮最忌諱送會讓人感到喪氣的禮品。比如說在西方,白色寓意純潔無瑕,象征美好,但中國人在傳統上比較忌諱白色、黑色,這兩種顏色被視為不吉利,是兇災之色、哀喪之色。而紅色才是喜慶、祥和、歡慶的象征,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所以過年禮品包裝最好不要選擇白色或是黑色。但是在不少少數民族地區,顏色的寓意又有不同。”

 除了顏色,中國人對“諧音”比較敏感,大家都想討個好口彩,所以給老人不能送鐘表,給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送傘,因為“送鐘”與“送終”,“梨”與“離”,“傘”與“散”諧音,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

  新服飾展現 新氣象

 和親戚朋友見面時,打扮穿著得體,是壹種文明的象征。在各個國家,對自己的衣著和面容的修飾,都代表了對他人的禮貌。當然,在中國這樣的禮儀之邦也是如此,出席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服飾。關於這點,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甄文嫻表示: 過年穿新衣是個古老的習俗,在南北朝時,就有關於這種風俗的記載——新年第壹天“長幼悉正衣冠”。

 在宋朝,《東京夢華錄》中也有記載,宋朝當時的市民之風非常繁盛,每到新年這壹天,大家都穿上幹幹凈凈的新衣,或走親訪友,或出門逛逛。到民國的時候,《平谷縣誌》也記載正月初壹“卑幼盛裝飾,拜尊長為壽”。

 過年穿新衣是古老又傳統的禮儀。春節的到來,萬物復蘇,壹切都是新的開始。走親戚見長輩,必須要穿著整齊,代表著對長輩,對朋友的尊重和禮貌。

 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壹年興旺的象征。春節期間,最正式的節日互動恐怕就是拜年了。除夕壹過,初壹開始,大家便忙著拜年送祝福。春節期間拜年不僅是我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