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山中送別詩

山中送別詩

山中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送別——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別董大——高 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洲。

與君別離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

兒女***沾巾。

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山中送別

《山中送別》

作者:王維

原文: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註釋:

1、掩:關閉。

2、柴扉:柴門。

3、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翻譯:

在山中送走了妳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明年春草再綠的時候,

您能不能回來呢?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壹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壹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壹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壹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壹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壹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壹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麽呢?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壹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壹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壹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壹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壹個原因。歸不歸,作為壹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壹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壹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壹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壹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壹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壹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壹籌。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山中雜詩

山中雜詩

《山中雜詩》

南朝梁吳均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裏出。

註釋:

1、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2、煙:此指雲霧。

3、窺:從縫隙中看。

4、檐:房檐。

譯文: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嵐氣雲煙,

從竹林的縫隙裏看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房檐上飛來飛去,

潔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裏飄了出來。

賞析:

這首小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壹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壹幅絕妙的寫生畫。用以形成壹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雲彩從窗裏飄出來。此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全詩不過短短四句,壹句壹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沈,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於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裏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全詩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山中送別的詩意

山中送別的詩意

《山中送別》

作者:王維

原文: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釋:

1、掩:關閉。柴扉:柴門。

2、明年:壹作年年。

3、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後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詩意: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

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

朋友啊妳能不能回還?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壹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壹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壹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壹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壹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壹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壹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寫與友人話別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際的環境氣氛,而偏寫送走友人之後日暮掩上柴扉的舉動。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壹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壹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壹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使詩人感到壹種寂寞與孤獨,自然會追憶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現友人在山中時朝夕相處的歡樂,同時,也壹定會想象友人出山後的行蹤,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歸來重聚。壹句話,詩人身雖在柴扉之內,心卻在柴扉之外。但所有這些,詩人都沒有直接說出來,讓讀者自己從掩柴扉這壹動作細節中體會。詩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詩的前兩句是陪襯,後兩句才是表現的主體。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兩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

這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句意,但壹點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覺得是從詩人內心深處自然流出的深情話語。這裏用典不僅貼切,而且靈活,巧妙。《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是淹留山中,辭賦作者是要招其離開山中歸家,而王維詩卻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來;《楚辭招隱士》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而王維詩是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楚辭招隱士》用的是直接感嘆句,王維改用疑問語氣,所傳達的感情便微妙、豐富多了。

歸不歸,作為壹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壹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壹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壹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歸不歸三字,有擔心、疑惑友人去而不歸,又有盼望友人明春歸來之意緒。在王維之前,南齊謝朓《酬王晉安》詩也用了《楚辭招隱士》的句意,寫出了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綠,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綠。比較之下,春草明年綠更為美妙。它是全篇詩的警句。有了這壹句,描繪出了詩人在柴扉中想象的這壹片春草的綠色,使整首詩有了色彩,有了畫意,有了象趣,而詩人盼望友人歸來同賞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鮮明美麗物象。綠字是詩眼,明字也妙。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壹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壹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壹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壹籌。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