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如何解決古代語文課程發展的問題

如何解決古代語文課程發展的問題

如何解決古代語文課程發展的問題:

1、強迫式積累

宋人嚴羽在談到詩歌學習時說道:“工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先須熟讀楚詞,朝夕風詠,以為之本;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如今人之治經。

然後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雖學之不至,亦不失正路。”這說明了詩歌學習過程中積累的重要性。其目的不外乎積累語匯,培養想像力、感受力和修辭能力。縱觀古代詩歌由民間到官廷、由通俗而雅化的過程,可以說就是漢語言由俚俗到典雅、由口語而駢儷、由自然之音到聲律之美的過程。

駢儷化是漢語詩歌構成其形式的自然趨勢。因此,範文瀾認為,麗辭的出現是為了引起聯想,便於記誦。對於詩人來說,“如何表達往往要比實際觀察和體驗重要得多”,其“寫詩更多的與熟讀詩書和涵詠前人的佳篇名句聯系在壹起。詩人的創新不是發明全新的主題,而是在相同的題目下探索新的意境”。

這裏所說的強迫式積累實際上是壹個相對概念,是硬性要求和自主學習的結合。從硬性要求來說,老師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不少於500篇的詩歌積累。但從選篇來說,老師不搞硬性規定,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做出自己的選本。

在每個學期之初,學生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選取背誦篇目,然後將所選目錄以電子版發送給任課老師。這就成為老師考量學生掌握情況的壹個依據。這是選篇標準個性化。

其次是實施步驟具體化。對選取的篇目,學生再進行朗誦吟詠、默寫抄錄、情景創設,極力營造壹種個性化、情感化的學習氛圍。最後是考核內容及要求明確化。口試成為衡量學生掌握情況的主要方式。

2、個性化解讀

這是對強迫式積累的壹個深化過程。由於古今在社會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種種時空差異,使得今人在理解古代詩歌時,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心理的、語境的、語言的、表達方式的等各種阻礙。

因此,對古代詩歌的解讀首先就要破除這些阻礙,最大限度地接近作品產生的彼情彼境。這樣做的可能性在於,古今盡管存在時空隔膜與差異,但人類的情感,如婚戀、功業、離愁別緒、人生的失意和無常等,卻有其相通的壹面。

正是這種相通性銜接起過去、現在與未來,因此成為人類認識和破解不同時期生存狀態的壹種密碼。從操作層面上講,教師要引領學生關註兩個方面的要素。壹個方面是內容要素,包括詩題信息、產生背景、詩歌內部的敘事性因素、寫景性因素、抒情性因素、說理性因素,甚至典故的本意與再生意;

另壹個方面是形式要素,包括詩體特征、結構技巧、表達技巧等。綜合這兩個方面,教師可以運用拆分法、情景模擬法、歸類比較法等解讀方法,引領學生以“我”(解讀者)之性格、情趣、經驗去探求、領略、打通古人之種種。

既要探求建立在作品已有信息基礎上的客觀“存在”,又要探求“我”與“存在”之間的主客觀統壹。由於每個人的性格、情趣、經驗不同,領略到的詩歌境界自然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