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需要用到閱讀答案的時候非常的多,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分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什麽樣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塞上曲戴叔倫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塞上曲戴叔倫閱讀答案1漢家旌幟滿陰山,
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
何須生入玉門關。
註釋: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古時通西域的要道。
(1)這首詩的前兩句表現的是什麽內容?
(2)定遠候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裏,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詩人在最後壹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參考答案:
(1)這首詩的前兩句主要表現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壹騎都不會放過,高歌猛進,寫得非常有氣勢。
(2)詩人在最後壹句中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而得國家安寧,表達壹去不復還的豪言誌向,雄健壯烈。
賞析:
戴叔綸的《塞上曲》***兩首,為七言絕句。這是第二首。這首較之第壹首《塞上曲軍門頻納受降書》淺明了許多,裏面有壹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這生入玉門關原本是定遠侯班超的句子,是說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裏,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班超30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綸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就是了。戴叔綸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反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卻不是那麽近人情。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意思迎刃而解。前壹聯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壹騎都不會放過。而後就是上文說過的典故不回玉門關了,要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
戴詩同前人述誌慷慨的邊塞詩風壹體同出,大都是吟詠壯士壹去不復還的豪言誌向,至於時代特征的分析、判斷及有關主張,則稍嫌抽象,倘如不將上詩註為唐中期的戴詩,而隨便說成為別個時代的,也是很難提出疑問來的。
塞上曲戴叔倫閱讀答案2戴叔倫
其壹
軍門頻納受降書,壹劍橫行萬裏余。
漢祖謾誇婁敬策①,卻將公主嫁單於。
其二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②。
註①婁敬:又名劉敬,曾勸說劉邦與匈奴和親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裏,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1、 下列對兩首詩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恰當的`壹項是
A、 “頻”字表現漢軍懾於敵方軍威紛紛投降。“壹劍”、“萬裏”兩詞並提,突出匈奴戰鬥力之強悍,為下文高祖采取和親政策做了鋪墊。
B、 “旌幟滿陰山”寫出漢朝軍力的強盛,對匈奴有了壓倒性優勢;“不遣胡兒匹馬還”寫出了將士們的豪邁誓言和堅定信念。
C、 兩首詩題為“塞上曲”,表明這是邊塞詩,而以漢代唐是唐人傳統,所以兩首詩雖表面上寫漢,實則寫今,別有寄托。
D、 兩首詩都采用了用典抒情的手法,以漢高祖的典故寄寓褒貶,以班超的典故抒胸中抱負,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2 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 A
2 相同點:都有對戍邊將士的歌頌、敬仰。壹劍橫行萬裏,使敵人頻頻投降;旌旗滿山,殺敵務盡。只願此生報國,不叫胡兒匹馬還,不求生入玉門關。不同點:①《塞上曲》(其壹)表明反對和親靖邊的屈辱政策,主張以武靖邊。批評高祖誤聽“婁敬策”,采用和親政策,讓人倍感屈辱。借古喻今,有所寄托。②《塞上曲》(其二)抒發自己舍身許國、建功邊關的壯誌豪情。“此身”既指漢將,也是自指,既是歌頌古人,又是以古人自我勉勵。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屬於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形象、手法、情感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幹的要求,然後要註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註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麽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麽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壹壹確認,得出答案。本題A項,“表現漢軍懾於敵方軍威紛紛投降”“突出匈奴戰鬥力之強悍”錯,這壹聯贊頌了武力靖邊、匈奴歸降的壹劍橫行之功,應是寫匈奴投降,歌頌漢軍戰鬥力強悍。故選A。
2題詳解
本題考查詩歌的主旨情感。形式是比較鑒賞。解答此類題目,要結合題目、註釋、背景等,再抓住關鍵詞理解每壹首詩歌的思想感情,再進行比較。答題時要異同分開,並結合具體詩句分析。相同點:其壹“軍門頻納受降書,壹劍橫行萬裏余”戰功赫赫,其二“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保家衛國意氣風發,都表達了對戍邊將士的歌頌、敬仰。 不同點:其壹,“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於” 批評高祖誤聽“婁敬策”,采用和親政策,讓人倍感屈辱,表明反對和親靖邊的屈辱政策,主張以武靖邊。其二,“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抒發自己舍身許國、建功邊關的壯誌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