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文言文遊記閱讀

文言文遊記閱讀

1. 點蒼山遊記文言文閱讀

點蒼山遊記

楊慎(明)

自余為謬人①,所歷道途萬有余裏,齊、魯、楚、越間號稱名山水者,無不遊。及至葉榆之境,壹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比入龍黽關,山則蒼龍疊翠,海則半月拖藍,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雲之上,香風滿道,芳氣襲人。余時如醉而醒,如夢而照如久臥而起作,然後知吾曩者之未嘗見山水,而見自今始。

嘉靖庚寅,約同中溪李公為點蒼之遊。二月辛酉,夜宿海珠寺,候龍關曉月。兩山千仞,中虛—峽,如排闥然。落月中懸,其時天在地底。中溪與予各賦—詩。詩成,而月猶不移,真奇觀也。壬戌,復入關,至鶴頂寺,松林蔭軒,洱波在席,相與趺坐酌酒,時夕陽已沈西,山缺處猶露日影,紅黃壹線,本細末寬,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鴛浦夕陽也。余波皆碧,獨此處日光湧金,有鴛鴦群浴。今則網罟②大密,此景不常然也。”

三月乙酉,緣山麓東行壹裏,至弘聖寺,有浮圖高二百丈,考之野史,為隋文帝時敕建者。北渡兩澗,有汝南王碑,聲如玉磬,清越可聞。因以木擊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詩。聞北岡有元翻耳駐蹕臺,後人屋之。方至其處,大雨忽至,遂趨屋下避雨,軒窗洞豁,最堪遊目,則見滿川烈日,農人刈麥。予月:“異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點蒼十景之壹,所謂‘晴川秧雨’者是已,每歲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時時放晴,故刈麥插秧,兩處無妨。世傳觀音大士授記而然。”

己亥,至金榜寺,有崖飛出水面,曰維舟山。徒步而升,見山巔積雪,山腰白雲,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點蒼真面目乎?微公,幾失此奇觀矣。”相與訂約結社。僮仆於灌莽中得壹石洞,檐牙戶牖,大類人居,中可容瑚,喜不自勝,曰:“此可免結屋之勞矣。”酌酒相慶戀戀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棖恐不能復來勉從入舟則波紋紜紜。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漁家婦子居焉。生事蕭條,身無完衣。問其男子何在,言“欠課,為宦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赤文島,暝 *** 來,辭舟登閣。

2. 點蒼山遊記文言文閱讀

點蒼山遊記楊慎(明)自余為謬人①,所歷道途萬有余裏,齊、魯、楚、越間號稱名山水者,無不遊。

及至葉榆之境,壹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比入龍黽關,山則蒼龍疊翠,海則半月拖藍,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雲之上,香風滿道,芳氣襲人。

余時如醉而醒,如夢而照如久臥而起作,然後知吾曩者之未嘗見山水,而見自今始。嘉靖庚寅,約同中溪李公為點蒼之遊。

二月辛酉,夜宿海珠寺,候龍關曉月。兩山千仞,中虛—峽,如排闥然。

落月中懸,其時天在地底。中溪與予各賦—詩。

詩成,而月猶不移,真奇觀也。壬戌,復入關,至鶴頂寺,松林蔭軒,洱波在席,相與趺坐酌酒,時夕陽已沈西,山缺處猶露日影,紅黃壹線,本細末寬,自山而下,直射洱波。

僧曰:“此即鴛浦夕陽也。余波皆碧,獨此處日光湧金,有鴛鴦群浴。

今則網罟②大密,此景不常然也。”三月乙酉,緣山麓東行壹裏,至弘聖寺,有浮圖高二百丈,考之野史,為隋文帝時敕建者。

北渡兩澗,有汝南王碑,聲如玉磬,清越可聞。因以木擊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詩。

聞北岡有元翻耳駐蹕臺,後人屋之。方至其處,大雨忽至,遂趨屋下避雨,軒窗洞豁,最堪遊目,則見滿川烈日,農人刈麥。

予月:“異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點蒼十景之壹,所謂‘晴川秧雨’者是已,每歲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時時放晴,故刈麥插秧,兩處無妨。

世傳觀音大士授記而然。”己亥,至金榜寺,有崖飛出水面,曰維舟山。

徒步而升,見山巔積雪,山腰白雲,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點蒼真面目乎?微公,幾失此奇觀矣。”

相與訂約結社。僮仆於灌莽中得壹石洞,檐牙戶牖,大類人居,中可容瑚,喜不自勝,曰:“此可免結屋之勞矣。”

酌酒相慶戀戀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棖恐不能復來勉從入舟則波紋紜紜。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漁家婦子居焉。

生事蕭條,身無完衣。問其男子何在,言“欠課,為宦家所系”。

其情可悲也。又南至赤文島,暝 *** 來,辭舟登閣。

3. 求兩篇文言文遊記老師要我們多看文言文遊記但我找不到b 愛問知

《遊釣臺記》 清?鄭日奎 釣臺在浙東,漢嚴先生隱處也。

先生風節,輝映千古,予夙慕之。因憶富春、桐江諸山水,得藉先生以傳。

心奇甚,思得壹遊為快。顧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遊也。

然以為遊,則亦遊矣。舟發自常山,由衢低嚴,凡三百余裏,山水皆有可觀。

第目之所及,未暇問名,頷之而已。惟誡舟子以過七裏灘必予告。

越日,舟行萬山中,忽睹雲陸雙峰,嶄然秀峙,覺有異,急呼舟子曰:“若非釣臺耶?”曰:“然矣。”舟稍近,迫視之。

所雲兩臺,實兩峰也;臺稱之者,後人為之也。臺東西躊,相距可數百步。

石鐵色,陡起江幹,數百仞不肯止。 巉巖傲睨、如高士並立,風致岸然。

崖際草木,亦作嚴冷狀。樹多松,疏疏羅植,偃仰離奇各有態。

倒影水中,又有如遊龍百余,水流波動,勢欲飛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

意當日垂綸,應在是地,固無登峰求魚之理也。故曰:“峰也而臺稱之者,後人為之也。”

山既奇秀,境復幽蒨。 欲艤舟以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強。

因致禮焉,遂行。於是足不及遊,而目遊之。

俯仰間,清風徐來,無名之香,四山颶至,則鼻遊之。舟子謂灘水佳甚,試之良然,蓋是即陸羽所品十九泉也,則舌遊之。

頃之,帆行峰轉,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細繹其峰巒起止、徑路出沒之態,倘恍間,如舍舟登陸,如披草尋磴,如振衣最高處,下瞰群山趨列,或秀靜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雲臺諸將相,非不傑然卓立,覺視先生,悉在下風,蓋神遊之矣。

思微倦,隱幾臥,而空蒙滴瀝之狀,竟與魂魄往來,於是乎並以夢遊,覺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勞以酒,細詢之曰:“若嘗登釣臺乎?山之中景若何?其上更有異否?四際雲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悉之,於是並以耳遊。

噫噫,快矣哉,是遊乎! 客或笑謂:“鄭子足未出舟中壹步,遊於何有?”“嗟乎,客不聞乎?昔宗少文臥遊五嶽,孫興公遙賦天臺,皆未嘗身歷其地。 余今所得,較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為遊,則亦遊矣。”

客曰:“微子言,不及此。”雖然,少文之畫,興公之文,盍處壹焉以謝山靈!余竊愧未之逮也,遂為之記。

遊三遊洞記 清?劉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裏,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 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

舟行裏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以上。

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

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壹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鐘。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逢逢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

下視深溪水聲涔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行歌縷縷不絕焉。 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於夷陵,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遊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後,歐陽永叔及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相繼而履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至於此乎?偕予而來者,學使陳公之子曰伯思、仲思,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於壹時,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於後世,而地得因人以顯。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於通都大邑,則好遊者踵相接也。

顧乃置之於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 嗚呼!此豈壹人之不幸也哉!”。

4. 誰能幫我找壹篇文言文山水遊記,要帶註釋和翻譯短的,快壹點,我給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壹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裏很是高興。 於是砍了竹子,開出壹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壹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整個潭底是壹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遊魚約有壹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麽依靠似的。 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了。

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壹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壹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壹個叫恕己,壹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壹個部分。

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壹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壹篇。

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淒之情。 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5.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遊黃山記清朝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遊白

小題:C 小題:B 小題:C小題:“參考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小題:C 逼;接近,走近。小題:B 而:均為連詞,表修飾關系。

人者;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氣/代詞,“……的人”;C.則;連詞,那麽/連詞,表轉折,卻;D、以:介詞,用/連詞,表目的,用來。小題: 體現了作者超凡朋俗的情懷”錯誤,與僧人的對答是體現了作者豁達、樂觀、開朗的性情。

小題:“參考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文癸卯四月二日,我遊覽了白嶽峰後,就在沐浴了黃山的溫泉。

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懸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訴我說:“從這裏開始,山路狹窄危險,連兜籠也容不下。妳自己步行太辛苦,幸虧當地有背慣了遊客的人,叫做‘海馬’,可以雇傭。”

便領了五六個健壯的人來,人人手裏拿著幾丈布。我自覺好笑,難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繈褓中的嬰兒了嗎? 開始時還想強撐著自己走,等到疲勞不堪時,就綁縛在“海馬”的背上,這樣壹半自己走壹半靠人背著攀登。

走到雲巢路斷了,只有踩著木梯子上去。只見萬座山峰直刺蒼穹,慈光寺已經落在鍋底了。

當晚到達文殊院,住了下來。天下著雨,非常冷,正午還要穿著厚皮衣烤火取暖。

雲氣直撲進屋,像要把房子奪去,壹會兒功夫,屋內壹片雲霧迷蒙,兩人對面坐著僅能聽到聲音,雲氣散後,步行到立雪臺,臺上有棵古松,根生長在東面,樹幹倒向西面,樹冠朝著南方,穿進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長出來, 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間是空的,所以樹幹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為壹體。 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長,樹幹有十圍粗,高度卻不到二尺。

其他松樹像這樣的很多,無法壹壹加以描述。晚上,雲氣更加稀薄,周圍的山峰像兒孫拜見長輩壹樣俯伏著。

第二天,從立雪臺左側轉彎走下來,經過百步雲梯,路又斷了,忽然見壹塊石頭像大鰲魚,張著巨口,不得已只好走進魚口中,穿過魚腹從魚背上出來,看到的又是壹番天地。登上丹臺,爬上光明頂,它和蓮花、天都兩座山峰,像鼎的三條腿壹樣高高地相互對峙,天風吹得人站立不住。

晚上到達獅林寺住宿。趁太陽未落,又登上始信峰。

始信峰有三座山峰,遠看好像只有兩座山峰相對聳立,近前看才見另壹座山峰躲在它們身後。始信峰既高又險,下面就是深不見底的溪谷。

我站在山頂,腳趾都露出二分在懸崖外邊。和尚擔心,用手拉住我。

我笑著說:“掉下去也不要緊。”和尚問道:“為什麽?”我說:“溪谷沒有底,那麽人掉下去也就沒有底,飄飄蕩蕩誰知道飄到哪裏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壹段時間內找到活的辦法。”

和尚笑了起來。第二天,攀登大小清涼臺,臺下的峰巒像筆,像箭,像筍,像竹林,像刀槍劍戟,像船上的桅桿,又像天帝開玩笑把武器庫中的武器儀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約有吃壹頓飯的功夫,像有壹匹白絹飄過來纏繞著樹木,僧人高興告訴我說:“這就是雲鋪海。”

開始時朦朦朧朧,像熔化的白銀,散開的棉團,過了很久渾然成了壹片。 青山全都露出壹點角尖,像壹大盤白油脂中有很多筍尖豎立的樣子,壹會兒雲氣散去,只見萬座山峰聚集聳立,又都恢復了原貌。

我坐在松頂,苦於太陽曬得厲害,忽然起了壹片雲彩為我遮蔽,才知道雲彩也有高下的區別,不全是壹模壹樣的。初九日,從天柱峰轉道下來,過白沙矼,到達雲谷,家裏的傭人們用轎子迎接我,這次***計步行五十多裏路,進山壹***七天。

6. 文言文閱讀

1、柳河東全集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永州八記

2、(1)特別(2)依托(3)像北鬥星那樣(4)楞住的樣子

3、襯托水的清冽,說明環境幽清

4、(1)青蔥的樹枝,碧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2)兩岸的地勢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它的源頭。

5、作者剛開始是無憂無慮的,欣然而往的,但在環境的 *** 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憂傷、苦悶。作者因為當時謫居永州,滿腹宏圖大誌不得施展,因而懷著壹種憤懣不平的苦悶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