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關於這座西湖斷橋,最早叫段家橋。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裏,只有壹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遊人要到孤山去遊玩,都要經過這座小木橋,日曬雨淋,橋板經常要爛斷,遊人十分不便。
橋旁有壹間簡陋的茅舍,住著—對姓段的夫婦。兩人心地善良,手腳勤快,男的在湖裏捕魚為生,女的在門口擺個酒攤,賣家釀土酒。因酒味不佳,顧客很少上門,生意清淡。
壹天,日落西山,夫婦倆剛要關門,來了壹個衣衫襤褸的白發老人,說是遠道而來,身無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婦見他年老可憐,熱情地留他住下,還燒了壹條剛從西湖裏捕來的鯉魚,打上壹碗家釀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氣,壹連飲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發老人臨別時,說道:“謝謝妳們好心款待,我這裏有酒藥三顆,可幫助妳們釀得好酒。”說罷,取出三顆紅紅的酒藥,告別而去。
段家夫婦將老人的三顆酒藥放在釀酒缸裏,釀出來的酒,顏色猩紅,甜醇無比,香氣襲人。從此,天天顧客盈門,段家猩紅酒名揚杭城,生意壹天比壹天興隆。段家夫婦拆了茅舍,蓋起了酒樓。他們為了感謝白發老人,積蓄了壹筆錢,準備好好答謝他。
歲月流逝,壹晃三年。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發老人冒雪來到段家酒樓。夫婦倆壹見恩人來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長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別。臨別之時,段家夫婦取出三百兩銀子送給老人。老人笑著推辭說:“謝謝妳們夫婦—片好心,我這孤單老人,要這麽多銀錢何用?妳們還是用在最要緊的地方吧!”說罷,便踏雪向小橋走去。段家夫婦站在門口相送,只見老人剛跨上小木橋,腳下壹滑,橋板斷啦,老人也跌進了湖裏。夫婦倆急忙跑去相救,忽見白發老人立於湖面,如履平地,微笑著向他們揮揮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婦這才知道,白發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臨別說的話,使用那筆銀錢在原來的小木橋處,造起了壹座高高的青石拱橋,還在橋頭建了壹座亭子。從此,遊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
“騰橋”的由來早在明代以前,騰橋就已是撫州通往閩粵等地的重要通道。
當時有西坑郭,旱橋口,張家口,迷魂園,楊家巷,邱家排等幾個小村莊就散落在大路的兩邊。明洪武年間又有羅氏遷居至此。由於人口繁衍較快,村莊逐步擴大,漸漸的就與邱家排、旱橋口等小村連成了壹個較大的村莊。
當時在村前有壹小河,小河上有壹座木橋供人過往。在木橋旁有棵巨大的楓樹,樹上附生著薜荔藤纏繞其身,後隨著薜荔藤的衍生繁茂,不少藤蔓隨風飄動並纏至橋身。因而往來行人就把這裏叫做“藤橋村”。
壹次,有壹巡撫騎馬路過此橋,忽被橋邊樹藤絆倒,人馬皆跌於橋下的河水中。後問及地名為“藤橋”村時,該官謂這裏水、草不利,皆以去之,並改水為“馬”,即為“騰”字。“騰橋” 由此得名。
酒仙橋的傳說
在過去北京東郊的酒仙橋地區是很荒涼的地方,從附近的地名比如:六公墳、王爺墳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這裏是壹片達官貴人的墓地。我20年前在酒仙橋的河邊還看見壹塊殘碑,墓碑的基坐是雕刻的很精美的烏龜,碑體和基坐已經分離並有幾米的距離,殘碑的左面是滿文,右面是漢文,滿文我不認識,從殘缺的漢字中還能找出這樣的句子:“壹等精部伲哈番……朕甚悼焉……”。可見墳墓的主人不是壹般人物。橋名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個故事。
從前,這裏沒有盧溝橋,只有壹個渡口,有個姓盧的山西人在渡口附近經商,生意非常興隆。壹年秋天,他帶著錢財,搭乘田氏的擺渡船準備回老家探親,誰料田氏見盧錢財不少,頓起歹心,將盧氏翻入永定河中淹死,將銀元據為己有,也經起商來。
次年,田氏生個兒子,兒子10歲時,每天要打田氏三個嘴巴,不讓打就哭鬧不止,田氏十分懊惱,求教於老和尚。老和尚對田氏說,妳這兒子是被害死的盧氏轉世而來的,與妳算賬。田氏壹聽,驚惶失措,求老和尚開恩救命,老和尚說:“救妳不難,只要妳把劫走的錢財都拿出來修座橋,讓過路行人不再受妳們這些人的坑害就行了。”田氏聽了老和尚的話,請了不少工匠修起壹座橋,橋修好後,田氏又向老和尚討教橋名,那老和尚微笑著說:“妳這是還盧氏的賬,我看就叫盧溝橋吧 ”盧溝橋的傳說就這樣流傳至今。
2.瀘定橋
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壹座鐵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
瀘定橋東岸的《禦制瀘定橋碑記》記載道:“橋成……繪圖來上,深愜朕懷,賜橋名瀘定。”原來,“瀘定橋”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賜之名。“瀘”指瀘水,“定”是安定之意,意思是說,橋建成後瀘水壹帶老百姓的往來就可以安定了。其實,大渡河與瀘水是兩條河流。康熙皇帝弄錯了。
當然,康熙的錯誤也是事出有因,當時四川能泰並未實地了解情況,相信民間傳說,認為大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