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知人靠心的詩

知人靠心的詩

李宗吾認為,認識人是用人的第壹步。但人是善於偽裝的,只有透過表象看內在本質,才能真正了解人心,掌握人性,才能在洶湧的人流中找到真正能為我們所用的人才。

以貌取人,看透人心。

古語有雲:以貌取人,失之毫毛。意思是只看外表來判斷壹個人的素質和能力,往往會導致回答不準確。然而,李宗吾認為,如果壹個人想活在世界上,他必須學會以貌取人,然後了解壹個人的內心。認識人的關鍵不是以貌取人,而是通過他人的外在表現來看透他人的真實想法。

郭嘉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天才”,他是壹個有著卓越洞察力的聰明人。仕途之初,郭嘉投奔了當時冀州的牧師袁紹。袁紹對郭嘉十分恭敬,視其為上賓。但郭嘉在袁紹處只呆了十多天,就對袁紹的謀士辛平、郭圖說:“袁紹外表豪爽,骨子裏卻是個傲慢的人。表面上他上學是當下士,實際上他不懂用人之策。想和他達成壹個霸權是很難的。”辛平和郭圖對此嗤之以鼻,說:“元恭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遲早會贏得世界。此外,元恭對世界上所有的學者都很友好,所有的學者都來加入他。離開這樣壹個英明的主難道不可惜嗎?”郭嘉知道他們兩個沒有發現袁紹的弱點,就不說話了,自己離開了袁紹。

後來,在於迅的幫助下,郭嘉遇到了曹操。郭嘉通過自己的見識,發現曹操是壹個“外簡內深”的人,於是欽佩地說:“真是我主!”從此追隨曹操,成為曹操早期五大謀士之壹。

郭嘉的洞察力在幾年後得到了驗證。自命不凡的袁紹不聽謀士的勸告,在與曹操爭奪天下的戰爭中屢犯錯誤,不久就把自己的地盤讓給了曹操,自己也落得個死在家鄉的下場。視袁紹為英明之主的郭圖和辛平,最終成為袁紹戰敗的犧牲品。

郭嘉在天下人都看好他,鄙視曹操的時候選擇追隨袁紹,是因為他看透了他們之間的差異,通過他們的外在表現意識到了他們之間的差距。所以他拋棄了表面上尊重人才,實際上嫉妒人才的袁紹,選擇了外表隨意骨子裏精明的曹操。曹操後來在郭嘉死後感嘆:“只有孝順才能讓妳懂得孤獨”,可見郭嘉對人心的洞察是多麽深刻。

拉羅徹認為,壹個人的能力和處事方式往往是通過他的外在表現在不經意間透露出來的。能夠從這樣的小動作中看出別人的心和能力,是辨別人才的重要壹步。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酷愛飛鷹走狗,被村裏人視為潑皮無賴。然而,當時有壹個名叫呂公的縣令對劉邦非常尊敬。

有壹次,呂公設宴招待貴賓,當地官員和富人前來祝賀。那時候劉邦還只是個小亭子。根據規定,他沒有資格進入大廳。劉邦不服氣,進門就喊“壹萬塊錢的禮物”。每個人都嘲笑他的奇思妙想,但呂公非常驚訝。他仔細觀察了劉邦的相貌和氣度,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不顧眾人反對,把劉邦吸引到了臺面上。客人們對此非常不滿,劉邦卻渾然不覺,哈哈大笑。

宴會結束後,呂公故意離開劉邦,對他說:“我有個女兒要嫁給妳。”劉邦聽說了這樣的好事,欣然同意。呂公的妻子知道後,向呂公抱怨說:“劉邦是個無賴。妳怎麽能娶他的女兒?”呂公說:“人們說劉邦是個潑皮無賴,他不能有大作為。我看劉虎步而行,舉手投足間皇帝若隱若現,將來必成大器。”果然如呂公所料,反秦戰爭打響後,劉邦斬白蛇起義,壹舉奪得天下。

呂公能通過劉邦的外在表現看出他不同尋常的風度,不禁感嘆其識人之術爐火純青。最終呂氏家族也隨著劉邦的成就成為顯赫家族。

壹個人內心的心理和想法,總會通過他的外在行為表現出來。拉羅徹認為,只有用銳利的目光看透人,才能更好地控制人。

看人的同時看透人的本質。

古語有雲:畫虎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壹個人的思想和想法往往深藏在內心深處。拉羅徹認為,要想清楚地了解壹個人,就必須仔細觀察對方的行動,透過表面了解他的內心活動,進而看透他的本質。

賈詡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也是那個動蕩年代最好的謀士,因為他活到了77歲。他之所以能在當時的“懷疑之秋”獨善其身,就在於他觀察人的穿透力。

賈詡原本是董卓帳下的官員。董卓戰敗後,賈詡離開長安,去當地鄰居家煨。段威對賈詡畢恭畢敬,但賈詡感到很不自在。正在這時,南陽的張繡非常器重賈詡,經常與賈詡來往,於是賈詡決定離開段威去張繡避難。

段威周圍的人對此感到困惑。眾人問賈詡:“段將軍如此敬重妳,待妳如兄弟。妳為什麽離開?”賈詡說:“段威生性多疑。表面上,他尊重我,但實際上他害怕我取代他的位置。如果我不離開,我遲早會被他傷害。而且,段威非常孤立,沒有外援幫助他,所以他想讓我去張繡,幫他打通張繡,這樣他會善待我的妻子和孩子。同時,張繡的戶口下沒有輔導員,我去了他肯定會看重我,這樣我和家人的命才有救。”

果然,賈詡去了張繡後,張繡把他尊為貴客,也把賈詡的妻兒接到自己家裏,悉心照料。這壹切正如賈詡所料。

後來曹操攻克張繡,張繡投降後反叛曹操,與曹操結下深仇。就在這時,袁紹派使者到張繡投降,因為他想與曹操作戰。結果賈詡把使者都吹出來了。張繡很不高興,問賈詡:“妳為什麽得罪袁紹?這麽大的世界還有我們生存的地方嗎?”

賈詡道:“是啊,還是投靠曹操吧。”

張繡嚇得臉色發白,問道:“我們投降曹操後,背叛了他,殺死了他的兒子和心愛的將軍。現在我們要投靠曹操,豈不是送羊入虎口?”

賈詡說:“曹操外表簡單,內心卻很精明。這樣的人不會因為個人榮辱而忘記大事。不僅如此,他還會以將軍為榜樣,向世人展示他的大度。而且現在他要打袁紹,我們的兵力派給袁紹也不值壹提,反而是對曹操的雪中送炭。將軍,請放松。”

賈詡得到的正是他所期待的。張繡壹到許昌,曹操親自迎接,封他為楊武將軍,封他為侯。他還要求他的兒子娶張繡的女兒,成為他的孩子的姻親,並沒有提到過去的不滿。

賈詡不愧是黑幫老大,他對人心和人性的理解已經到了將人分為三部分的地步。正因為如此,聰明的賈詡在投降曹操後變得沈默寡言,深居簡出,不與當時的上層名流打交道。他連子女結婚都不選權貴上層。結果他壹生慘淡,死了。

賈旭最聰明的地方在於,他知道如何通過壹個人微妙的外在表現來洞察壹個人的內心。他不僅看透了人心,也看透了人性。所以他在當時的亂世中能夠做到收支平衡,贏得無數贊譽。

拉羅徹認為,認識人的第壹步是通過對方的外在表現來了解對方的內心。這是與人接觸的第壹步,也是觀察壹個陌生人最直接的方式。諸葛亮是這方面的專家。

赤壁之戰後,劉備派關羽攻打長沙。戰鬥持續了很長時間,但關羽未能破城。後來對方大將魏延因為不滿韓玄對部下的粗暴態度,殺了韓玄,犧牲了長沙城。

誰知,後來趕到的諸葛亮,見到魏延後,不但沒有表揚他的貢獻,反而把他推出去斬首。劉備急忙勸阻,問諸葛亮為什麽。

諸葛亮回答說:“他收了韓玄的俸祿,卻殺了他的主人。生活在長沙,卻把土地讓給別人,是壹個不忠不義的人。我覺得他腦後有根反骨。如果他留在戰鬥中,將來壹定會造反的。”

魏延雖然在劉備的求情下保住了性命,但他在諸葛亮死後自立門戶,想自立為王。好在諸葛亮早有安排,臨死前定下計劃,命馬岱斬殺魏延,避免了蜀中壹場災難。

由此可見,壹個人正確認識人是多麽重要。厚黑學所謂的相面術,並不是讓妳單純的觀察別人的五官,而是透過他們的臉看到他們內心的真實。

以貌取人,以行見本色。

內心思想的外在表現就是壹個人的言行。因此,通過仔細觀察壹個人的日常行為,我們可以壹窺他的真實面目。

三國時期,荊州有五個姓馬的兄弟,被當地人稱為“馬五常”。其中最年輕的馬謖壹舉成名,受到當時劉備軍事集團謀士諸葛亮的賞識。馬謖經常和當時的壹些文官討論兵法。他能言善辯,被視為奇才。但是,劉備並不看好馬謖。他認為馬謖輕浮,野心勃勃,不是將軍。所以臨死前對仰慕馬謖的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能多加利用。”

可惜劉備的話沒有得到諸葛亮的重視。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實現劉備復辟漢朝的理想,率軍攻魏,開始北伐。這期間,諸葛亮撥開人群,任命馬謖為先鋒,率軍鎮守街亭。結果馬謖不聽王平的美言,就把部隊紮營在山上,最後被張泰截斷退路,大敗。諸葛亮後悔了,命令打手把馬謖拖出去砍頭。

當打手送來馬謖的人頭時,諸葛亮淚流滿面。眾將便問諸葛亮:“馬謖已定罪處刑。丞相為什麽哭?”諸葛亮說:“先帝死的時候告訴我,馬謖是個吹牛大王,不能重用。今天真的實現了。我深恨自己不聽先帝的勸告,所以哭了。”

壹個人的能力可以通過他的行動表現出來。如果他在認識人的時候被別人外貌的假象所迷惑,就很容易判斷錯誤,用錯人,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知人之難,在於透過壹個人的外在舉動,看透他的內心。劉備通過馬謖的外在行動,看透了馬謖的傲慢和浮誇,所以說馬謖“無用”;諸葛亮只看到了馬謖對兵法的外在熟悉,卻沒有意識到他內心的無知和幼稚,所以得到的只是慘痛的教訓。

歷史上有很多人可以通過別人的行動知道人的本質。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識人方面也是值得學習的典範。

劉邦雖然沒什麽文化,但在多年的宮廷紛爭中,練就了壹手出色的認人本領。他對人性的把握已經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往往能透過壹個人的行為細節看穿他的內心。

呂後問劉邦:“壹百年後,丞相蕭何死了,誰能接替他?”

劉邦壹本正經地回答:“曹參,雖然他說自己沒有什麽奇才和謀略,卻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他可以代替小何。”

呂後又問:“曹參之後呢?”

劉邦回答:“盜墓可以,但是盜墓很蠢,太直來直去,有時候拐不過彎,需要有人隨時提醒;陳平足智多謀,但膽小怕事。兩人都難以單獨承擔重任。只有讓他們壹起努力。”

他還特別告訴說:“周波是唯壹壹個誠實而樸實的部長,盡管他有點不太識字。以後能定劉天下的壹定是他。另外,讓周波當司令,掌管軍權。”

呂後想從劉邦那裏得到壹個能聽從他的命令、幫助他篡權的人,於是他接著問:“除了周波,還能任命誰呢?”

劉邦沒有回答,就閉上了眼睛。

其實,劉邦早就知道想禍國殃民、顛覆劉氏家族的想法。在他去世之前,他曾經對他的重要大臣周波和陳平說:“呂後,壹個女人,對權力有很大的野心。每次讓她選首飾,雖然她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只選了壹些中等的,但眼睛總是盯著那些高貴的寶貝。我死後,她壹定會顛覆國家大事,妳要做好準備。”

結果,壹切都在劉邦的預料之中。劉邦死後,蕭何、曹參、王陵和陳平成了漢朝的頂梁柱。直到公元前187年,呂後不甘心在後臺掌權,開始為將來取代漢家做準備。

此時,劉邦生前留下的周波和陳平,按照劉邦的遺願,積極發動政變,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法獲得軍號,壹舉摧毀了呂氏政權。

在劉邦的安排中,陳平和周波是最關鍵的人物。陳平山是張亮之後的第壹軍事家;周波敢於打破,“高帝認為這是壹件大事”。劉邦把他們作為帝王所知的最後壹批丞相和太尉人選留下,壹方面是因為他們的組合有勇有謀,能夠擔負起恢復漢室的重任。另壹方面,他們身居高位,可以擁有更多的權力,有實力實現這個目標。由此可見劉邦出色的識人能力。

厚黑學學者認為,人是善於偽裝的動物。他們常常把自己的想法深藏在心裏,害怕被別人看到。而且不管他是否隱瞞,細微的動作都會在壹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本性。只要善於觀察和分析,就能撥開表面的雲霧,看到天空。

以言以色分析人,通過表情猜透心。

李宗吾認為,壹個人的心理活動會反映在他的神情上。即使是壹個城府很深的人,往往也會在不經意間通過他的眼神泄露他內心的秘密。察言觀色是壹個厚黑學的人的基本功。所以通過揣摩對方的神情,妳可以感知到對方的真實想法和內心感受。看不懂字,就會在不知道風向的情況下轉舵,或者在風浪中翻船。

清朝的時候,有壹個舉人,在寒窗苦讀了幾年,終於當上了縣令。上任第壹天,他就去拜訪了道臺大人。起初,他想不出該說什麽。他沈默了壹會兒,突然問道:“大人貴姓?”道臺大人被他問的很驚訝,很不情願的告訴了他自己的姓。

縣令低頭想了半天,突然說:“大人的姓,在幾百個姓氏中,好像是沒有的。”

道臺更是驚訝,道:“我是旗手。妳們縣裏不知道嗎?”

縣令站起來問:“大人呢?”

道臺曰:“立紅旗。”

縣令道:“正黃旗最好。為什麽大人不在正黃旗?”

道臺勃然大怒,縣令卻渾然不知。然後問題:“大人的家在哪裏?”

道太壹肚子氣,以為知府是在嘲諷他是關外來的,就起身走了,知府還不知所措。

第二天,縣令接到道臺的公文,被貶到壹個農村小縣城。

這個縣令被降職的原因很簡單:不懂讀書識字,只會瞎發表看法,希望拉進和上司的關系,結果弄巧成拙。

是壹個人認識人必須掌握的技能。壹個懂得讀詞讀感的人,往往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知道對方在想什麽,讓自己的反應引起對方的共鳴,從而取得對方的信任,達到自己的目的。

清朝乾隆年間深受愛戴的宰相小沈陽,無論是文筆還是治國之術,都不值壹提。他之所以受到乾隆的高度重視和喜愛,是因為他特別善於揣摩皇帝的意願,迎合國王的意願,玩弄權術,為皇帝收錢支付各種不便他公開動用國庫的費用,從而獲得皇帝的寵愛。

小沈陽非常清楚,如果他想贏得乾隆皇帝的青睞,他必須了解皇帝的氣質。小沈陽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很快掌握了乾隆皇帝的喜好,並接近了皇帝,獲得了乾隆皇帝的喜愛。

乾隆皇帝喜歡寫詩,經常寫壹些即興詩。經過對乾隆詩歌的仔細研讀,小沈陽對乾隆詩歌的風格有了深刻的認識。他不時在乾隆面前借用自己的詩詞來表達對皇帝的忠誠。乾隆稱贊他的天性,甚至讓小沈陽代替自己寫壹些詩。小沈陽以自己的收獲贏得了乾隆的初步肯定。

此外,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愛書法,所以小沈陽故意模仿乾隆的書法,這往往使乾隆本人難以分辨。小沈陽如此用心良苦,自然不會被乾隆皇帝忽視,官位壹升再升,成為當朝宰相。

後來臺灣省發生民眾起義,負責鎮壓的清軍屢遭抵抗和打擊。乾隆對此很惱火。他叫上書房的軍事官員,說要用親征。

文武百官聽說皇帝要用親征,嚇得大氣都不敢喘。只有小沈陽明確表示,甘龍的所謂“親征”是在情理之中進行的。他只是生氣,在龍威發了財。他真的會去臺灣省的什麽地方?但妳是在開玩笑,皇上的話已經說出來了,怎麽能收回呢?小沈陽知道是他說話的時候了,所以他輕聲說:“萬歲,冷靜。我覺得臺灣省的戰事壹直緊張是有很多原因的,所以萬歲是不夠的。萬歲統治時期,人民安居樂業,連人頭稅都免了。妳抱歉什麽?臺灣省人民之所以反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我主的仁慈、慷慨和明智的神武。這是臺灣省官員的責任。與妳何幹?現在因為臺灣省官員的錯誤,妳要犧牲中原人民赴湯蹈火。中原人民怎麽會同意?另外,我的皇帝什麽都忙。朝鮮怎麽會失去妳壹天?所以依我愚見,還是先換掉臺灣省的地方官員,讓新上任的官員把妳的恩情傳到臺灣省,然後繼續與盜賊作戰。到時候,臺灣省的人民知道妳的好意,也會反過來幫助我們清朝的。這樣我的皇帝雖然沒有親征,但是和親征有異曲同工之妙。請永生三思。如果取消個人的遠征,世界會很幸運,國家也會很幸運!”

乾隆發了火之後,火氣就沒了,在後悔自己脫口而出的話。聽了小沈陽的奉承,他接受了小沈陽的建議,小沈陽因此受到表揚。

正是因為小沈陽善於迎合、理解和迎合乾隆自滿、大喜、愛聽奉承、粉飾太平的心理,並自詡為明君,按自己的意誌辦事,所以特別受到乾隆皇帝的寵信,成為乾隆唯壹的心腹和代理人。

按照厚黑學的說法,所謂識人之術,就是通過靜靜的觀察,從“心理語言”和“行為語言”去了解壹個人,並幫助他做出合理的決定。

看別人,通過興趣去品味。

拉羅什認為,壹個人的生活品味可以通過他的興趣、愛好和抱負來觀察。生活的味道往往會影響壹個人內心的想法和真實感受。

關寧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士,和華歆是好朋友。他是壹個謙謙君子,視財富如糞土,受人尊敬。

有壹次,管寧和華新在園子裏種菜,從地裏挖出壹塊金子。管寧看也不看繼續挖。華新撿起來,看了看,扔了。

過了壹會兒,他們在屋裏看書,看見有人經過,管寧就把他們打發了,華新放下書跑出去看。關寧從此鄙視華歆。他把和華新坐的墊子剪了,從此和他分手。

後來,管寧拒絕了曹操的邀請,隱居在吳國,終身不為魏國效力,受到人民的高度贊揚。而華歆卻幫助災民,殺死了傅皇後,成為眾人唾罵的對象。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管寧和華歆分手是因為管寧通過對華歆的觀察看到了他對名利的熱情,看透了華歆想成為權貴的欲望,摸清了華歆的興趣和品味。

李宗吾說:“與世界打交道,最重要的是看透別人,隱藏自己。”判斷別人的首要條件是通過對對方興趣愛好的研究,了解對方是壹種什麽樣的心理狀態,從而分清敵友,明辨是非。

三國時期蜀國的開國君主劉備,早年四處避難,人心惶惶。但有了禮賢下士的名聲,當時的很多文人都對他格外尊重。

當劉備在荊州時,壹個名叫許儀的人來見劉備,劉備和他坐在壹起討論世界。在談到當時的名人陳建秋時,許雲說:“陳登是壹個非常傲慢的人。我去下邳看他的時候,他很久都不跟我說話,然後就上了大床,讓我睡小床。這哪裏是對客人的態度?”劉備聽了,不屑地說:“足下號稱國士,可惜無實之地。現在天下分崩離析,王令不行,百姓流離失所,妳作為國家名人,不但無心憂國救世,只知道到處買田,謀取私利,這正是天下英雄所不齒的行為。既然陳登和妳有不同的誌向,我們能對妳說什麽呢?妳很幸運遇到陳登。妳有壹張小床住。我要是能睡在100英尺高的大樓裏,讓妳睡在冰冷的地上就好了!”說完,就離開了。

對於此事,南宋詩人辛棄疾留下了“乞田問家,恐我見之恥,劉郎輝煌”的詩句來贊美劉備的高風亮節。壹向以禮下士著稱的劉備,對許雲封如此不敬,是因為他看透了許雲封的野心和利益,不能為己所用。因此,他憤然離開。

人們的願望和利益往往通過“尋地問家”這樣的細節來表達。想知道壹個人是誌存高遠的貴人還是目光短淺的人,就要學會從細節中尋找答案。

唐朝時,壹位德高望重的官員呂元英在東都洛陽時,經常和同事下棋。有壹次,呂元英和壹個管錢管糧的官員下棋。走到壹半,來了壹批緊急公文,需要呂遠批示。於是呂遠離開棋局,匆匆忙忙去處理公務。機會壹來,和他下棋的錢官偷偷換了壹顆棋子。結果棋局突變,錢糧官穩操勝券。

當呂遠回來時,他發現了變化。呂遠沒有馬上拆穿假貨,就順著形勢結束了比賽。

過了幾天,他客氣地對管錢的說:“我這裏人浮於事,難免耽誤我老公的前程。我還是另找工作吧。”之後,我準備了禮物給他送行。錢官只好紅著臉走開了。

其他官員很不解,就問呂遠為什麽要這樣做。呂元英說:“人要光明正大,不應該在背後做利人害人的事。他甚至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下壹盤棋。我怎麽能信任他掌管洛陽的錢糧?他這輩子都不會再做官了。若再為官,必以貪汙罪論處。”

事情果然沒有呂遠不實的期望。錢糧官被革職後,買通了上級,成了另壹個地方管錢糧的官。結果,幾年後,他因貪汙錢財和糧食被捕。呂遠能從壹顆棋子上清晰地看出壹個人的誌向和野心,可謂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們認為,壹個人的誌向和品味與他的成長經歷和思維方式有關,他的品味往往能從細微之處顯露出來。壹個人要想學會認識人,就要通過對方的品味和愛好來看對方的品味,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詳細地認識人,詳細地看到人。

人格破碎,人格傾向開裂。

李宗吾認為,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個性。壹個總是對人微笑的人,也可能把自己的內心包裹起來,讓別人看不到;相反,沈默寡言的人會有大笑的時候。

人的性格雖然難以捉摸,但總有壹定的傾向和內在規律。壹個人性格的形成是長期磨練的結果。只要知道壹個人的經歷,就可以推斷出壹個人的性格特征。

幫助越王勾踐成功恢復國家的範蠡,是壹個看透人性的智者。

範蠡是楚國人。後來,吳越之間發生了戰爭。不幸的是,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成了吳國的俘虜,不得不在吳國做奴隸。為了保證勾踐的人身安全,範蠡收買了吳國宰相艾博,請他在吳王面前為越王美言幾句。同時,他還送給吳王壹位美麗的女子石,以安定他的心。他壹方面不斷鼓勵勾踐忍辱負重東山再起,另壹方面又數次拒絕吳王要招他入仕的意圖。最後,在他的努力下,勾踐用計謀取得了吳王的信任,終於安全返回越國。

此後,通過範蠡和醫生文子的共同努力,越國日益繁榮和強大,他們最終幫助勾踐壹舉摧毀了吳國,並主宰了諸侯。範蠡也因其卓越的功勛被勾踐封為大將。

然而,範蠡此時意識到了危險。在與勾踐相處的日子裏,範蠡深深地理解了勾踐深沈的性格。當初,勾踐為了興國不惜壹死。如今天下已合,君臣難保太平。因此,他要求勾踐退休,但勾踐不同意離開,於是不辭而別,連夜逃到了齊國。

範蠡臨走時給同病相憐的文子寫了壹封信,勸文子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好弓藏。越王是壹個深沈狠毒的人,可以和他壹起闖禍,但不能和他壹起發財。先生不走,壹定害他。”

文子沒有相信範蠡的建議,沒有離開越國。他只是借口生病而不去法庭。不久,越王送給文子壹把匕首,文子深感後悔沒有聽範蠡的話,只好拔劍自殺。

所謂人性,簡而言之就是壹個人在生存過程中形成的情感和思維習慣。這種習慣壹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比如有的人習慣生氣,有的人習慣難過。這就是情感習慣。有的人習慣了懷疑,有的人習慣了幻想。這是思維的習慣。

拉羅徹認為,壹個人的性格影響著他的行為規範和方式。通過自己的觀察,可以看透這個人的內心世界。範蠡從他的日常行為中認出了越王的性格,所以他在成功後毅然選擇了隱退,從而避免了兔子死的結局。

俗話說,“眼睛比嘴巴更會說話。”厚黑認為,即使壹個人的嘴巴可以無休止地編造謊言,他的眼睛仍然是真實可信的。所以單從壹個人的眼神就可以推斷出他的心理。但要想把握壹個人的性格,必須以眼神為核心,然後仔細觀察對方的表情。

表情是情緒的反映。所謂情緒,是指壹個人的感情、意誌等內在的精神活動,特別是最能反映情緒的表面動作,稱為表情。

所以只要仔細觀察壹個人的表情,基本上就能看穿他的性格傾向,判斷他的人際關系。比如表情豐富,笑容燦爛的人,往往人際關系很好,這樣的人很容易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