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博物館裏最美的寶貝之壹,就屬於下面這尊千手千眼的觀音像。
第三個洞穴的石窟非常小,不對公眾開放。只有在修復展中,我們才能體會到這幅壁畫的神聖和壯麗。
北側觀音像左下角有“石筱萸甘州之筆”字樣,說明畫家名叫石筱萸,甘州(今甘肅張掖)人。當時的石筱萸只是眾多畫家中的普通壹員,但在今天,他絕對是壹位大師。
觀音有40只手,每只手有壹只眼,每只眼代表25種因果,40只手就是1000,稱為千手千眼。
千手千眼觀音壁畫,集中了十幾種中國畫線描技巧。有釘頭鼠尾,水雲紋線描,線條畫,鐵絲畫臉和胳膊,遊絲畫頭發;藍燁畫裙子等等...畫家擅長的筆法在造型上很有力量。
角落裏的金剛。誰說中國畫不能研究人體結構?看這幅壁畫角落裏的素描。它不超過壹尺長,但卻栩栩如生,線條優美流暢,結構準確,頗有大師風範。
怒目金剛,肌肉發達,動感自然,絕對高手。
據史料記載,玄奘西行求法,前後耗時17年,行程五萬裏,遊歷138國,帶回大乘佛教經典520卷、657卷。
玄奘取經路線圖:長安(陜西省Xi安)-周琴(甘肅省天水)-蘭州-涼州(甘肅省武威)-瓜州(甘肅省安溪縣)-玉門關-義烏(新疆哈密)-高昌(新疆吐魯番)-阿依尼州(新疆焉耆-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七國九姓(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鐵門(烏茲別克斯坦南部茲加拉山口)-阿富汗北部大雪山(興都庫什山)-阿富汗貝格拉姆
張壹超,敦煌人,回我軍任使。張壹超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家庭。自848年起,率領大軍,歷時近20年,徹底消滅吐蕃,收復河西諸州,使河西走廊從此暢通無阻。
中國古人相信靈魂不會死亡,同時相信鬼魂會在陰間橫行,對死者造成威脅。壹方面為了驅走邪靈,避免祭祀,另壹方面為了震懾盜墓賊,會在古墓中放置鎮墓人物,以震懾鬼怪,保護死者不受侵害。
鎮墓俑包括鎮墓動物、國王俑、武士俑等。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逐漸漢化,天王也不例外。墓葬中的天王俑形象逐漸失去了古印度佛教中強大的保護者意識。
古人死如生。他們相信人即使到了陰間,仍然會過著和人間壹樣的生活,所以經常在墓中放各種隨葬品,供死者使用。
盛唐時期的天王俑有兩種:壹種是頭戴頭盔,右手叉腰,左腿彎曲,小惡魔爬在腳下;
另壹個戴著有風頂的頭盔,頭盔的帽檐是卷出來的,臉很飽滿,小屁孩壹只腳坐在深蹲上。
唐代天王俑制作精美,造型誇張,真實自然,和諧飽滿。
畫像磚始於戰國,盛於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隋唐以後逐漸衰落。
五代十國,戰亂頻繁。政權的不斷更叠給人民帶來了沈重的災難,造成了身體上的殘疾和精神上的痛苦。而敦煌卻因為遠離大陸,被曹壹金家族統治,依然保持著相對的和平與安寧,只是藝術水平明顯落後於前代或者大陸壹點點。
這四塊都是唐代的畫像磚。馬的造型和人物造型都具有強烈的唐代工藝美術特征:華麗、豐滿、動感、充滿激情。
到了唐代,畫像磚中使用浮雕技法,摒棄了漢代用線條表現圖案的方法,大量使用繪畫來增加人像的效果。
在唐朝,人們流行用瓷磚鋪地板。花磚的花紋以寶珠花、荷花、葡萄、金銀花為主,花形飽滿,磚體大,易於連續鋪砌。
胡人武士俑
胡人是中國古代人對北關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稱謂。
當時敦煌聚集了無數的胡人。他們中的大多數是駱駝遊客,或商人,或受雇於商人。駱駝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和貿易方式。還有壹些身懷絕技的胡人,擅長演奏樂器,如琵琶、蘆笙、蘆笛等。剩下的少數胡人成了朝廷或政府的公仆,甚至官員。
西夏國王供奉了壹尊雕像。
建立西夏政權的黨項人起初並不信佛。李德明統治時期,西夏統治者崇奉佛教,舉行佛教活動。1007年,李德明母親去世,李德明要求在宋代佛教中心五臺山修建十座佛寺,並派祭祀使者護送供品到五臺山。這說明佛教已經成為當時黨項王室的主要信仰。
六字箴言:卆(卆ng)卆(馬)卆(名詞卆)卆(bīI)卆(hē ng)
復制洞穴的彩色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