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古稱震澤、縣區、五湖,面積2250平方公裏,古稱三萬六千頃。太湖湖岸線長393公裏,東西寬55.9公裏,南北寬68.5公裏。湖中有大小島嶼48個,連同沿湖山峰、半島,號稱“七十二峰”。湖中盛產銀魚、白魚、梅鱭魚和蝦、蟹等水產,周圍土地肥沃,被稱為“魚米之鄉”。
無錫瀕臨太湖北半圜,占有太湖山水組合最美麗的壹角。南屏馬跡、北枕龍山,湖中多島、沿湖多山,山長水闊,以“太湖佳絕處”的美名而著稱。
巢湖,古稱南巢。地處皖中,襟湖帶江,是安徽“金三角”的腹地,素有“東方日內瓦”之譽。
我國第五大淡水湖棗巢湖,方圓800裏,是皖中著名的旅遊勝地。它煙波浩渺,白帆點點,宛如壹只碗夾在長江和淮河之間。湖中央有姑山,姥山兩個島嶼,湖四周有半湯,香泉,湯池,三大溫泉和太湖山,雞籠山,冶父山,天井山四個國家森林公園,還有仙人,紫薇,王喬,華陽,伯山五大溶洞。這些天然奇觀,點綴著巢湖沿岸,猶如“眾星捧月”,組成了壹幅絕妙的立體山水畫。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育在淮河中遊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窪地,後瀦水成許多小湖。在我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其中以洪澤湖最大,面積2069平方公裏,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古稱破釜塘。
洪澤湖的整個形狀很像壹只昂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由於洪澤湖發育在沖積平原的窪地上,故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北平原4-8米,成為壹個懸湖。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壹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壹定形狀。參照對淮河的治理,對洪澤湖也進行了整治。現在湖區的東部大堤寬50米,全長67公裏,幾乎全用玄武巖的條石砌成。遠遠望去,宛如壹座橫亙在湖邊的水上長城。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遊地區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嶽陽樓下的洞庭湖是遠古時代雲夢澤的遺跡,它的湖面十分寬廣,自古就有“八百裏洞庭”之說,雖然現在它的面積比以前已經小了壹倍,但它仍是全國的第二大湖泊,煙波浩渺、水天壹色,範仲淹稱它“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遊洞庭湖不能錯過三江口,湘江、荊江和洞庭湖壹起在那裏匯入滾滾長江,看了令人心胸開闊。此外,君山島、香爐峰和千畝荷花蕩也很值得壹看。
洞庭湖是中國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裏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秀麗迷人。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濱的風光極為秀麗,許多景點都是國家級的風景區,如:嶽陽樓、君山、杜甫墓、文廟、龍州書院等名勝古跡。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風景秀麗。它是洞庭湖上的壹個孤島,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這裏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壹小時。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傳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斑竹。後來兩妃死於山上,後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現有古跡二妃墓、湘妃廟、飛來鐘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羅漢竹、紫竹、毛竹等。這裏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龍舟節、荷花節和水上運動。
鄱陽湖是中國第壹大淡水湖,位於九江至湖口的江湖相接處,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江之水,下接我國第壹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3914平方公裏,容積達300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是長江水量的調節器。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南部最寬處達78公裏,北部僅寬3-5公裏,猶如巨大的葫蘆系在萬裏長江的腰帶上。以永修縣的松門山為界,鄱陽湖又分為南、北兩湖,北湖位於湖體之西北,亦稱西鄱湖或落星湖,南湖地處湖體之東海,又名東鄱陽湖,或宮亭湖。由於受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園芳草碧,梅黃煙雨中,楓紅送暑歸,翠竹返飛雪”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澤、彭湖、宮亭湖等多種稱謂,在漫長的歷史年代有壹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遠在地質史“元古代”時期,湖區為“揚子海槽”的壹部分,大約在距今八九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湖區地殼又經斷陷構成鄱陽湖盆地錐形。
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進抵今鄱陽湖。在彭蠡澤大舉南侵之前,低窪的鄱陽盆地上原本是人煙稠密的城鎮,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鄱陽縣城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淹入湖中,而位於海昏縣鄰近較高處的吳城卻日趨繁榮成江西大古鎮之壹,因此,歷史上曾有“淹了海昏縣,出了吳城鎮”之說。
鄱陽湖上名山秀嶼,比比皆是。湖口縣的石鐘山、大孤山,都昌縣的南山和老爺廟,星子縣的落星湖,風光如畫,景色宜人。九江市旅遊局已將鄱陽湖上的各景點通過遊船連成壹線即鄱陽湖水上旅遊線。
鄱陽湖流域自古以來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富裕地區,我國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如徐稚、陶淵明、林士弘、劉恕、洪適、江萬裏、朱耷等都在湖區出生和成長。這裏又發生過許多威武雄壯的英雄事跡,如周瑜操練水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水戰、太平軍“湖口大捷”、李烈鈞在湖口發起“二次革命”等。鄱陽湖是古代從北方進入江西的唯壹水道,發生在鄱陽湖上的文人軼事和民間傳說則更是難以勝數。唐代詩人王勃在《騰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描述的正是鄱陽湖上的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宋代詩人蘇軾在《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時寫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寫的是鄱陽湖的勝景。
泰山景區分麗、幽、妙、奧、曠五區,其中麗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壹步壹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壹段,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稱為妙區;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此處林木蒼郁,花草茂盛,素有奧區之譽;曠區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這裏坦途綠蔭,溪深谷幽。
岱廟:岱廟位於泰安城內,南起泰安門、通天街,北抵泰山盤道、南天門的中軸線,為歷代封建帝下到泰山封禪時舉行大典的場所。從秦、漢起歷經修建,留有很多珍稀文物。岱廟主殿天贓殿為我國王大官殿建築之壹,始建於北來。殿內正中奉把“東嶽泰山神”像,殿壁繪“東嶽泰山神出巡”大型壁畫,東為出巡,西為返回,畫面以儀仗人物為主,場景陣勢浩大,人物生動逼真。壁畫長62米,高3.3米。殿東漢柏院內有五株漢柏,傳為漢武帝於植。岱廟碑刻林立,由秦至清***160余塊,多藏於漢柏院內。大殿前還有秦始皇的無字碑。院北東禦座是帝王來泰山封禪時休息的地方。北廳陳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內有秦李斯小篆《泰!11刻石》。岱廟實為歷史文物、詩文、繪畫、書法、雕刻藝術之綜合博物館,而碑刻藝術之書法,可謂集我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登泰山有東西兩路,壹般從東路上山至極頂,再回到中天門,循西路的公路下山。東路從岱宗坊開始,至極頂***有9千米,上山蹬道計6293級石階。中天門是遊人小憩或食宿之處,這裏還有索道可直上岱頂月現峰。
華山位於華陰縣境內,為五嶽中的西嶽。華山之險居五嶽之首,有“華山自古壹條路”的說法。
華山名字的來源說法很多,壹般來說,同華山山峰像壹朵蓮是分不開的,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正如《水經註》所說: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
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東峰是華山的奇峰之壹,因峰頂有朝臺可以觀看日出、美景,故又名朝陽峰。北峰也叫雲臺峰,山勢崢嶸,三面絕壁,只有壹條山道通往南面山嶺,電影 《智取華山》即取材於此西峰叫蓮花峰, 峰頂有壹塊“斧劈石”,相傳神話傳說故事《寶蓮燈》中的沈香劈山救母就發生在這裏。南峰即落雁峰,是華山主峰,海拔2083米,也是華山最險峰,峰上蒼松翠柏,林木蔥郁,峰東有淩空飛架的長空棧道,中峰亦名玉女峰,依附於東峰西壁,是通往東、西、南三峰的咽喉。
華山山路奇險,景色秀麗,沿山路從玉泉院到蒼龍嶺可以看到許多勝景,從華山腳下到青坷坪,壹路上風光幽靜,山谷青翠,鳥語花香,流泉垂掛,令人心曠神怡。青柯坪以東才是真正爬山的開始,這裏有壹巨大的回心石,站在石上往上壹看是危崖峭壁、突兀淩空的“千尺幢”,膽小的人就在此停住,準備往回走了,只有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人才有機會領略到華山險峰上更美的風光。千尺幢窄陡的石梯容納壹人上下,370多個石級,非鐵索牽挽,難以攀登。過千尺幢經百尺峽就到了“老君犁溝”,這是夾於陡絕石壁之間的壹條溝狀道路,有570多個石級,其盡頭是“猢猻愁”,顧名思義,連猴子都發愁,說明崖壁是多麽陡峭了。過了猢猻愁就到了華山北峰。
南嶽衡山為我國五嶽名山之壹,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境內,七十二群峰,層巒叠嶂,氣勢磅礴。素以「中華壽嶽」、「五嶽獨秀」、「文明奧區」著稱於世。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年接待中外遊客300余萬人次。
中華壽嶽 南嶽壽文化源遠流長,《星經》載:南嶽衡山對應星宿28宿之軫星,軫星主管人間蒼生壽命,南嶽故名「壽嶽」。宋徽宗在南嶽禦題「壽嶽」巨型石刻,現仍存於南嶽金簡峰皇帝巖。康熙皇帝親撰的《重修南嶽廟碑記》首句即為:「南嶽為天南巨鎮,上應北鬥玉衡,亦名壽嶽。」再度禦定南嶽為「壽嶽」。歷代史誌也常以「比壽之山」、「主壽之山」等敬稱歷代南嶽衡山。《辭源》釋「壽嶽」即「南嶽衡山」, 南嶽因而譽稱「中華壽嶽」。
歷史悠久 南嶽始封於唐虞,是古代帝王巡狩祭祀的地方。相傳堯舜禹來此祭祀社稷、巡疆狩獵;大禹曾在此殺馬祭告天地,得「金簡玉書」,立「治水豐碑」,現留下白馬峰、金簡峰和禹王城等古址。古今往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朱熹、王船山、譚嗣同、周恩來、葉劍英、郭沫若、田漢、陶鑄、胡耀邦、喬石、朱镕基等歷代著名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和文人騷客慕名而來,在南嶽留下了3700多首詩、詞、歌、賦和375處摩崖石刻,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之壹。
五嶽獨秀 南嶽古木參天,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並舉,歷來是人們旅遊、避暑勝地。景區自然植物1200多種,9處原始森林,其中珍貴樹種150多種,有東晉時代的銀杏、明代的古松、世界罕見的絨毛藻莢、富有神話色彩的搖錢樹、連理枝。祝融峰、水簾洞、方廣寺、藏經殿、以其高、奇、深、秀」自古贊譽為南嶽「四絕」。南嶽四季景色宜人,春賞奇花、夏觀雲海、秋望日出、冬賞雪景,更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南嶽衡山為我國五嶽名山之壹,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境內,七十二群峰,層巒叠嶂,氣勢磅礴。素以「中華壽嶽」、「五嶽獨秀」、「文明奧區」著稱於世。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年接待中外遊客300余萬人次。
中華壽嶽 南嶽壽文化源遠流長,《星經》載:南嶽衡山對應星宿28宿之軫星,軫星主管人間蒼生壽命,南嶽故名「壽嶽」。宋徽宗在南嶽禦題「壽嶽」巨型石刻,現仍存於南嶽金簡峰皇帝巖。康熙皇帝親撰的《重修南嶽廟碑記》首句即為:「南嶽為天南巨鎮,上應北鬥玉衡,亦名壽嶽。」再度禦定南嶽為「壽嶽」。歷代史誌也常以「比壽之山」、「主壽之山」等敬稱歷代南嶽衡山。《辭源》釋「壽嶽」即「南嶽衡山」, 南嶽因而譽稱「中華壽嶽」。
歷史悠久 南嶽始封於唐虞,是古代帝王巡狩祭祀的地方。相傳堯舜禹來此祭祀社稷、巡疆狩獵;大禹曾在此殺馬祭告天地,得「金簡玉書」,立「治水豐碑」,現留下白馬峰、金簡峰和禹王城等古址。古今往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朱熹、王船山、譚嗣同、周恩來、葉劍英、郭沫若、田漢、陶鑄、胡耀邦、喬石、朱镕基等歷代著名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和文人騷客慕名而來,在南嶽留下了3700多首詩、詞、歌、賦和375處摩崖石刻,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之壹。
五嶽獨秀 南嶽古木參天,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並舉,歷來是人們旅遊、避暑勝地。景區自然植物1200多種,9處原始森林,其中珍貴樹種150多種,有東晉時代的銀杏、明代的古松、世界罕見的絨毛藻莢、富有神話色彩的搖錢樹、連理枝。祝融峰、水簾洞、方廣寺、藏經殿、以其高、奇、深、秀」自古贊譽為南嶽「四絕」。南嶽四季景色宜人,春賞奇花、夏觀雲海、秋望日出、冬賞雪景,更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南嶽衡山為我國五嶽名山之壹,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境內,七十二群峰,層巒叠嶂,氣勢磅礴。素以「中華壽嶽」、「五嶽獨秀」、「文明奧區」著稱於世。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年接待中外遊客300余萬人次。
恒山,人稱北嶽,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
北嶽恒山,是海河支流桑幹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恒山,號稱 108峰,東西綿延 150公裏,橫跨晉、冀兩省。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
恒山主峰,居於渾源縣城南,海撥2016.8米,山高為五嶽之冠。恒山以道教聞名,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著遊人。
據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恒山,看到這裏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嶽。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視、祭奠。以後的歷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聖。歷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遊覽過恒山勝地,並留下吟詠恒山的詩章。
西漢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明、清時恒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
恒山,做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壹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