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詩歌主題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詩人王灣的作品。此詩以準確精練的語言描寫了冬末春初時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壯麗之景,抒發了作者深深的思鄉之情。全詩用筆自然,寫景鮮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風格壯美,極富韻致,歷來廣為傳誦。這首寫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鄉愁。開頭以對偶句發端,寫神馳故裏的飄泊羈旅之情懷。次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三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極向上的藝術魅力。尾聯見雁思親,與首聯呼應。全詩籠罩著壹層淡淡的鄉思愁緒。“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失詩苑奇葩,艷麗千秋 ? 次 1 北固山 2 下 唐 王灣 客路 3青山 4外, 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 5, 風正 6壹帆懸 7。海日 8生 9殘夜 10, 江春入 11舊年。鄉書 12何處達? 歸雁 13洛陽邊。 [1-3] 2註釋譯文作品註釋 次:旅途中暫時停宿,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北,三面臨水,倚長江而立。 客路:行客前進的路。 青山:指北固山。 潮平兩岸闊: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4] 風正壹帆懸:順風行船,風帆垂直懸掛。 懸:掛。 海日:海上的旭日。 生:升起。 殘夜:夜將盡之時。 入:到。 鄉書:家信。 歸雁:北歸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5-6] 作品譯文遊客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船兒泛著湛藍的江水向前。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相平,顯得十分開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夜還未消盡,壹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給家鄉捎的書信怎樣才能轉達呢?北歸的大雁啊,煩勞妳替我捎回家鄉洛陽吧。 [7] 3創作背景該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於唐朝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這是詩人在壹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於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的。 [6] [8] 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於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壹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壹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範。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壹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9] 這首詩是詩人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於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所作。當時正值冬盡春來,旭日初升,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駛,油然而生別緒鄉思。但是,由於詩人情感內容完全融納於特定時空的生動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詩的情感基調不僅略無哀傷淒婉,反而表現出在晝夜轉接、時序交替之際對獨特的江南景致與蓬勃的自然生機的發現的喜悅,並且形成高朗壯闊的審美境界。特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壹聯,被後人視為盛唐氣象的標誌。即使是“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其闊大的境界實際上也不失為“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審美範型。 4作品鑒賞文學賞析從海日東升,春意萌動,放舟於綠水之上,聯想起“雁足傳書”的故事,表達了淡淡的鄉思愁緒。全詩和諧而優美。 [10]此詩載於《全唐詩》卷壹百壹十五。下面是中華詩詞學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霍松林先生對此詩的賞析。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選入《河嶽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 王灣是洛陽人,生中,“嘗往來吳楚間”。“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面臨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為“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其“東行”,當是經鎮江到江南壹帶去。詩人壹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壹千古名篇。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 [4]這壹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裏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壹句,寫得恢弘闊大,下壹句“風正壹帆懸”,便愈見精采。“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壹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壹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湧,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壹帆懸”這壹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壹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這壹聯歷來膾炙人口。“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壹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誌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壹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此句與“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壹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妳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壹下家裏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壹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4]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馳譽當時,傳誦後世,但並不是只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優美的。 [8] 名家點評唐代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 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裏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形容景物,妙絕千古。” [8] 5作者簡介王灣 [11](公元693年~751年) [10],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洛陽)人。 ?王灣畫像[10]先天(唐玄宗年號,公元712~713年)進士,官洛陽尉。曾往來於吳、楚間。多有著述。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中卒。《全唐詩》存其詩十首。[12]寫了壹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壹篇。[4]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考中進士,授滎陽縣主簿、轉洛陽尉。開元五年(717年),馬懷素為昭文館學士,奏請校正群籍,召博學之士,他當選其中。馬懷素卒,由元行沖代馬懷素之職,上表請通撰古今書目名《群書目錄》。[12-13] 由毋煚、韋述、余欽、殷踐猷等分部而治之,他和劉仲丘合治集部圖書,歷時5年而成《群書四部錄》200卷。校完內府圖籍後,又於陸少伯等壹起編校麗正書院藏書。他對南朝粱、齊以後的詩文集進行了大量的編校工作。書成後,因功授任洛陽尉。約在開元十七年,曾作詩贈當時宰相蕭嵩和裴光庭,後去世。[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