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浪淘沙北戴河譯文

浪淘沙北戴河譯文

譯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連天,?

秦皇島之外的打漁船,?

在起伏的汪洋裏都已經看不見,?

也不知漂去了哪邊??

往事已有千年,?

那時魏武帝曹操躍馬揮鞭,?

東巡至碣石山吟詠過詩篇。?

秋風瑟瑟到了今日,?

人間卻換了新顏。

原文:

浪淘沙 · 北戴河 

毛澤東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壹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創作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後,提前完成第壹個五年計劃,國家實力增強,農村的合作化運動以有較大的進展,對工商業的改造也開始著手,建設壹個工業化的強國的偉大目標也開始提出。以上就是這首詞的寫作背景。1954年夏毛澤東到北戴河住過壹些日子,在此填了這首詞。詞中描繪了北戴河壯闊的場景和漁民出海的情形,懷古思今,熱情地歌頌了新時代的新生活。

賞析:

這首詞壹開始就給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壹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湧澎湃,“大雨”、“白浪”,壹飛落,壹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雲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並茂氣象磅礴。

在《浪淘沙·北戴河》上闋中,毛澤東寫道:“秦皇島外打魚船,壹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道出了毛澤東同老漁民交談的美好回憶,也寄托著毛澤東對海上漁船安危的牽掛和關懷。毛澤東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闋中說到曹操,並將曹操的“秋風蕭瑟”升華為“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讓人們感受到了壹種強烈的豪邁激情。

上片前兩句,壹為仰觀,壹為前瞻,隨著視角的變化,空間畫面也由陸而海,從上而下。後三句則顯示視線由近而遠的漸次推移,極富層次感。“秦皇島外打魚船”回應開頭壹句的“幽燕”,點明地點,又與題目相吻合。“打魚船”、“壹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意境不直鋪敘,用精煉的設問句式寫出來,化實為虛,以簡馭繁,真乃神來之筆!

與其說是寫人寫船,不如說是以小襯大,將較小的意象置於廣闊巨大的空間之中,進壹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曠悍,突出風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曠蕩無崖的景象,從而擴大作品的空間容量,顯示出壹種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島外,白浪滔天,壹片汪洋。此時此地此景,自然會使人聯想起壹千多年前曹操登陸碣石山觀海的歷史往事和那首《觀滄海》詩。“曹操是壹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壹個英雄”(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作品簡介: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澤東主席於1954年於秦皇島北戴河開會時創作的壹首詞。

這首詞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歷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這首詞生動描繪了北戴河海濱夏秋之交的壯麗景色;展示了壹代偉人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澤東同誌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的第壹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壹代偉人。

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壹,《時代》雜誌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