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清末詩文傳統流派和新派的異同

清末詩文傳統流派和新派的異同

神韻說

1

清代入仕詩人從“南施北宋”開始,民族意識所造成的沈重心態,已經逐漸淡化,

他們的詩歌已經開始以新的面貌來與現政權取得和諧的相處。

王士禛的神韻說,

則是這種轉

變的根本完成。

2

所謂

“神韻說”就是力圖擺脫政治等社會因素對詩歌藝術的幹擾,註重詩歌本身淡

遠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蘊藉的語言,從而加強詩歌消遣娛樂功能

格調說

1

清代隨著王士禛的去世,

詩歌領域相對統壹的時代結束了,

各種詩歌流派紛爭由此

熱鬧起來。以沈德潛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調說”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tFfIl

2

所謂

“格調說”就是用唐詩的格調去表現封建政治和倫理思想,

實際上是讓詩歌為

封建政治和倫理道德服務。為達此目的,

沈德潛認為在表現上要恢復儒家“溫柔敦厚”

“忠

正和平”的詩教傳統,並用唐詩的格調將這種意圖落到實處。

肌理說

i

1

清代作家翁方綱認為王士禛的“神韻說”的問題在於空泛,沈德潛的“格調說”毛

病在於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說”

2

所謂肌理說包括以儒學經典為基礎的“義理”和結構辭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綱

的肌理說實際上就是要求以學問為根底,以考證來充實詩歌內容,使義理和文理統壹。

性靈說

1

清朝乾隆年間以袁枚為代表的性靈詩派,接過公安派“獨抒性靈”的口號,認為寫

詩要抒發人的真性情。他對清代以來的各種詩歌理論觀點予以全面排斥。他的這種反傳統、

求創新的特點,是對於清代以來道統文學觀的強大權威的挑戰。

2

性靈派的成就主要為詩歌,其中七絕和七律尤佳。如《春日雜詩》於恬淡寧靜中透

出輕松活潑的生活氣息,十分舒暢自然;

《馬嵬》命意新穎,感情傾向也發生了根本轉變,

堪稱為人民代言的詩歌。

陽羨派

1

清代陳維崧的詞師法蘇、辛,尤其接近辛棄疾豪放蒼涼的詞風。如《點絳唇》上片

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營造的氣勢上以今懷古,透露出作者悲涼慷慨的心境。

91PyIy

2

陳維崧屬江蘇宜興人,

宜興古地名稱

“陽羨”

所以陳維崧為代表的詞派被稱為

“陽

羨派”

。屬於這壹詞派的作家還有蔣士銓等。

浙西派

1

清代朱彜尊推舉南宋姜夔、張炎等婉約詞人作品,認為張炎所說“清空”境界為作

詞最高標準。這種觀點實際上比較註重詞的格律和技巧,詞風醇雅清麗。

{

2

朱彜尊的論詞主張和詞作受到浙西詞家的認同,

許多人都以朱彜尊所標榜的姜夔和

張炎為楷模,壹時此風大盛。後來龔翔麟選朱彜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詞為《浙西六家

詞》

,遂有“浙西詞派“之名。

3

厲鶚繼承了以朱彜尊為的主張,

認為以周邦彥、

姜夔為代表的清婉秀麗詞風勝過以

辛棄疾為代表的慷慨豪放詞風。與朱彜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詞中孤寂冷峭的情調更為突出。

T*Y}

常州派

1

乾嘉時期,

以樸學為代表的求實風氣籠罩了整個社會,

文學領域的重實傾向也成為

這個時期審美的重要價值取向,

受到此風氣影響,

這時期的詞壇中註重質實的風格取代了清

初詞壇的感傷和激情風格。以張惠言為代表的常州詞派崛起,便是這種差異的表現。

2

張惠言從內容質實的角度主張恢復傳統,

強調寄托比興,

主要還是表現個人生活和

遭遇的曲折吐露,

他所提出的恢復

**

傳統的願望很難從根本上實現。

他的詞氣勢雄健,

風格

俊逸。詞風較為質實,但其內容範圍仍然比較狹窄。

桐城派

1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

代表人物方苞、

劉大櫆、

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所以被稱為“桐城派”

2

桐城派散文理論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學為思想基礎,以清王朝政權為服務目的,

以先秦兩漢和唐宋八家的古文為楷模,

在文章體制和作法上有細致規則的系統化的散文理論。

g

3

方苞將自己的散文理論核心概括為“義法”二字,

“義”即“言有物”

“法”即言

有序。

劉大櫆是方苞的弟子,

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姚鼐對古文理論的主要貢獻是對前人的

學說進行了融合和總結,使之更加具體化。他強調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兼備;還提出“八

要”

來將義理、

考證、

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實處;

將多種文風歸結為

“陽剛”

“陰柔”

兩種。

x5{

4

姚鼐不僅發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論,

而且還在自己周圍形成了壹個龐大的桐城派散

文體系。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號稱“四大弟子”

唐宋派

嘉靖間,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主張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順之、

茅坤、歸有光等,他們被稱為

"

唐宋派

"

童心說:李贄提倡

'

童心

"

,童心就是真心。

"

竟陵派

"

鐘惺和譚元春,

他們反對擬古,

但強調從古人詩中求性靈,

在詩文中開眼界,

形成了這壹派文學上

"

幽深孤峭

"

的藝術風格。

茶陵詩派

以李東陽為代表,作詩力主宗法杜甫,強調法度音調

.

對臺閣體文風是有所沖擊的,對

後來前七子的詩文主張也有直接影響。

蓋李白源出《離騷》

,而才華超妙,為唐人第壹;杜甫源出於《國風》

、二雅,而性情真摯,

亦為唐人第壹。

自是而外,

平易而最近乎情者,

無過白居易;

奇創而不詭於理者,

無過韓愈。

錄此四集,已足包括眾長。至於北宋之詩,蘇、黃並騖;南宋之詩,範、陸齊名。然江西宗

派,實變化於韓、杜之間。既錄杜、韓,可無庸復見。

《石湖集》篇什無多,才力識解亦均

不能出《劍南集》上,既舉白以概元,自當存陸而刪範。權衡至當,洵千古之定評矣。考國

朝諸家選本,惟王士禎書最為學者所傳。其古詩選,五言不錄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

陸遊,

七言不錄白居易,

已自為壹家之言。

《唐賢三昧集》

非惟白居易、

韓愈皆所不載,

即李白、

杜甫亦壹字不登。

蓋明詩摹擬之弊,

極於太倉、

歷城;

纖佻之弊,

極於公安、

竟陵。

物窮則變,故國初多以宋詩為宗。宋詩又弊,士禎乃持嚴羽餘論,倡神韻之說以救之。故其

推為極軌者,

惟王、

孟、

韋、

柳諸家。

然詩三百篇,

尼山所定,

其論詩壹則謂歸於溫柔敦厚,

壹則謂可以興觀群怨。原非以品題泉石,摹繪煙霞,洎乎畸士逸人,各標幽賞,乃別為山水

清音,實詩之壹體,不足以盡詩之全也。宋人惟不解溫柔敦厚之義,故意言並盡,流而為鈍

根。士禎又不究興觀群怨之原,故光景流連,變而為虛響。各明壹義,遂各倚壹偏。論甘忌

辛,

是丹非素,

其斯之謂歟?茲逢我皇上聖學高深,

精研六義,

以孔門刪定之旨,

品評作者,

定此六家,乃***識風雅之正軌。臣等循環雒誦,實深為詩教幸,不但為六家幸也。